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域文化对园林建设的若干影响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彭远强

  文化学奠基者爱德华・泰勒曾把“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与习惯。”在《辞海》中,“从广义上说。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由此可见,一定地城内的人会对周遭自然环境产生某种体验和感知,这种体验和感知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叠加和修正,最终成为约定成俗的东西深入到生活之中,深刻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同时,又随着自然和人自身的发展不断变化。
  
  一、地域文化对园林内窖的限定
  
  在人类文明的起步阶段,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都曾有过自己的园林,这些园林各具特色,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这些园林都被营建在河流的附近,拥有建筑、植物和山体(地形)。为什么四大古老文明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山(地形)、水、植物和建筑作为园林要素,来表达对大自然的认识?这一现象存在某种内在因果关系。
  原因之一是人类造园目的具有一致性。人类建造园林首先是为了生存,其次是为了回归。园林是人走出自然的第一个必需的生存要素。
  水是生命之源,植物提供了必要的食物和衣物,建筑是安身之处。山体(地形)有着某种防御、保护甚至是战略的意义。园林的雏形其实是人类为生存建造的小环境,是人和自然抗争的见证。其次,人源与自然,对自然有一种本能的归属和向往。人用贴近自然或直接营建“自然”(园林)的方法来保持与自然的关联,求得内心的安适。于是,园林成为一定地域文化的写照,也就是园林的内容体现了某种地域特征。
  原因之二是自然一般表征具有一致性。园林是对大自然的理解和表达,人会从周围的自然环境里提取自然的一般表征作为园林的内容。而人类古老文明所在地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包括了山(地形)、水、植物这几个最基本的成分(尽管它们存在着很大差异),加上建筑又是和人密切相关的一个物质形式,所以四大古老文明不约而同地以山(地形)、水、植物和建筑为园林的物质内容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二、地域文化对园林形式的限定
  
  “地域性”园林是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的差异,所以地域文化限定下的园林形式风格迥异,异彩分呈。
  
  (1)地域文化的自然环境条件对园林形式的限定(基础原因)
  自然环境条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某一地域内的自然环境条件在人的身上留下了最直接的烙印。自然环境条件包括地质地貌、土壤、气候(气温、年降水量、光照条件、风)、水系、生物资源(植物、动物)等。在说明这一部分时主要以意大利台地园为例。
  (1)对山(地形)的限定
  承袭了古典主义造园思想的意大利人,为了在山地上营建规则的、几何的、秩序的园林,将山地开辟成了不同高程的像梯田一样的台地。他们采取“化整为方式,好像在山体里创造了逐级升高的平坦的画布,然后便开始逐个儿在画布上用水、植物、建筑等要素自由做画了。
  (2)对水的限定
  意大利大部分地区降水充沛,巴丹平原地区和阿尔卑斯山区降雨集中在夏季,南部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冬季雨水较多。充沛的水源使意大利台地园能够用水大做文章。不断变幻出鬼斧神工的水景。周围自然环境中存在的水的各种形态,泉、溪流、瀑布、潭等都被幻化在园林之中,各种各样活泼的喷泉像珍珠散落其间。埃斯特庄园的水风琴是以水流积压管中的空气,发出类似管风琴的声音,同时还有活动的小雕像的机械装置。
  (3)对植物的限定
  意大利三面临海,北部的阿尔卑斯山又阻挡了冬季寒流对半岛的袭击,所以意大利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降水充沛,树木在这里生长得十分繁茂。色彩心理学上讲气候炎热地区的人们通常喜欢选择淡雅均一的色彩,不致过于烦乱。所以意大利台地园几乎只选用四季常青的乔木、灌木造园。他们喜欢把这些常青植物修剪成“绿色雕塑”,用到园林中,比如他们的花坛就是由修剪成不同图案的碌篱和砾石组成,规则对称,而一般不选用色彩丰富的花卉和香草。
  (4)对建筑的限定
  意大利台地园中的建筑位置有三种:建筑位于坡底,园林在建筑之后,建筑位于坡腰,园林分部在建筑两侧,建筑位于坡顶,成为视线焦点和景点,统摄全园。无论建筑处于哪个位置,意大利台地园都十分注重建筑和园林的过渡,而且这种过渡是双向的、融糅的。一方面,通过柱廊、雕像、花坛、栏杆等石作完成建筑向园林过渡-另一方面,用绿篱、花坛、植物攀缘的廊亭等植物元素形成园林向建筑过渡。
  
  三、地域文化的历史文化传统对园林形式的限定
  
  1、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在中国传统的哲学世界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崇尚“天人合一”,即追求人与自然契合无间的精神状态。中国人的自然观是一元的,人从自然中走出,人与自然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人通过对自然的领悟,进行内心的塑造和灵魂的升华,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已、源”。
  “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启发并限定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当然也深刻的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在这个写意山水园中,山体宾主相宜,形成一个围合的小空间;从大自然中提炼出水的各种形态作为水体的形式,自西北而东南蜿蜒流过,亭、台、轩、榭等建筑疏密错落,追求清谈脱俗,如同“天造地设”、“自然生成”,植物更是浑然天成、随意点染。
  
  2、含蓄会意的美学观
  中国人含蓄内敛,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讲求意境。中国传统艺术十分注重含蓄美,并不主张说尽露全而失去思考的韵味,这与西方园林的“外向”十分不同。在空间安排上,中国古典园林往往喜欢“欲扬先抑”、“曲径通幽”、“柳暗花明”这是一种通过安排空间来限定人的感觉的手法,如同水坝的原理,水因坝阻蓄积能量和情感,一朝喷薄,震慑人心。游赏中国古典园林,常常有视线的阻隔,路线的转变(屏风、假山、影壁),这一“阻”使园林耐人寻味,而转弯之后的意外简直妙不可言。含蓄是一种隐秘的兴致,让人留恋,熨贴心灵。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对含蓄的把控,使中国园林独树干世界。
  写意,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手法。中国古典园林深受中国古代诗词绘画的影响,而中国古典诗画无论结构布局,还是思想形态,都以写意为旨,所以写意手法也必然会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留下痕迹。从“一池三山”到题字楹联,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处处写意,洗炼传神。我们不像西方那样唯理思辨,而更重感受直觉。我们从对事物的提炼中,升华出内心地感受,再把这种感受用简练生动的手法挥洒出来,“以形写神”、“气韵生动”。“意境”也是中国传统美学观的重要方面,最早见于佛经,《辞海》有“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的解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57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