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新能源汽车发展的SWOT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利军 李 荣 高 倩
摘要:新能源汽车以其环保的特性,受到发达国家的追捧,而近几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也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获得了良好的发展。襄樊是我国的传统汽车基地,发展新能源汽车具有良好的基础和重要意义,通过对襄樊市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的分析,为其战略制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SWOT;发展战略
一、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概述
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危机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使世界各国都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我国新能源汽车开发可以追溯到1998年清华大学开发中国首辆燃料电池汽车。2007年《新能源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正式实施,科技部将“新型洁净能源汽车”列入《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历经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总体上取得突破性,新能源车产品和市场日渐成熟。2009年节能与新能源车示范推广在全国13个大中城市进行试点,2010年新能源车购置补贴在5个大中城市试水。根据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十城千辆”计划,可以预测2012年,我国新能源车达到年产100万辆的生产规模,年产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
二、襄樊市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襄樊市是湖北省第二大城市、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是鄂、豫、渝、陕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襄樊位于湖北汽车走廊中段(武汉-襄樊-十堰),是湖北省三大整车制造基地之一,是东风汽车重要的生产基地,国家汽车动力和部件制造基地,也是北汽福田的专用车生产基地。作为传统汽车生产基地之一,2008年襄樊拥有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约200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300多家,分别占到湖北省的1/3和1/2。
目前,襄樊初步形成了电池、电机、控制器、客车底盘、驱动系统到整车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在电动汽车领域技术研发上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拥有20多项专利,部分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聚集了电池、电机、控制器、驱动系统到整车10多家生产企业,还有30多家企业具备研发制造新能源车零部件的能力。制定了《襄樊市新能源车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发展新能源车产业的意见》,成立了新能源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2009年底,襄樊开通了首条新能源客车示范运营线。
三、襄樊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意义
首先,发展新能源汽车是襄樊市发挥汽车产业优势,提升产业结构的必由之路。襄樊只有发挥其传统汽车车都的产业优势,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的领先,并形成自主品牌,打入国际市场,才能实现其支柱产业的汽车产业升级,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升级,提升襄樊市产业结构。
其次,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整合湖北资源、量化特色,打造新襄樊的必然选择。湖北是重工业大省,能源供需矛盾大,襄樊市只有通过整个全省资源,以新能源汽车为发展重点,才能承担起湖北省副中心城市的相应责任,实现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打造出新襄樊,推动湖北经济的“弯道超越”。
再次,发展新能源汽车是襄樊抓住机遇、走向世界,拓展发展空间的有效途径。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襄樊市只有积极走出去,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发挥其汽车产业优势,提升襄樊市的国际国内知名度,实现走向世界的契机。
四、襄樊市新能源汽车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
1、零部件配套产业体系健全。襄樊汽车零部件企业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东风集团内商用车、乘用车兼有、发动机、零部件皆备、产品线最全、产业链条最完整的事业基地。全市目前有汽车及零部件企业300多家,形成以东风股份、风神襄樊、东风康明斯、东风德纳车桥、神龙襄樊工厂等五大整车及主机厂为核心,涵盖近万种零部件的完整汽车产业链。襄樊初步形成了电池、电机、控制器、客车底盘、驱动系统到整车较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关键总成零部件研发和生产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2、“三纵两横”技术体系健全。在新能源车“三纵三横”技术路线上(三纵:电池、电机、电控,三横:纯电动车、汽电混合动力车、燃料电池动力车),襄樊就占了“三纵两横”(除燃料电池动力车外),整车和驱动系统、控制系统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动力电池(高新青山电动车公司和骆驼蓄电池公司)分别进入项目建设和中试阶段。同时,在电动汽车领域技术研发上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拥有20多项专利,部分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聚集了电池、电机、控制器、驱动系统到整车10多家生产企业,还有30多家企业具备研发制造新能源车零部件的能力。
3、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湖北省制定了《湖北省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大力鼓励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支持襄樊市和武汉市建设成为电动汽车产业基地,投入建设中大青山电动汽车、江苏新日电动车、襄樊亨亚高蓄能电池等一批新能源汽车项目。襄樊市也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制定了《襄樊市新能源车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发展新能源车产业的意见》,成立了新能源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了重点用于新能源车产业起步期发展的专项资金,开通电动客车公交线路示范运营,国家电网公司已将襄樊列为电动车充电设施建设展示城市。
(二)劣势
1、关键技术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新能源车要求电池必须具有高比能量、高比功率、快速充电和低成本、长寿命等。目前电动车使用的动力电池组的成本要占整车造价的二分之一,存在不少技术瓶颈。襄樊市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主要依靠自筹,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神龙汽车襄樊工厂、谷城石花蓄电池厂等每年按销售收入的3%-5%投入研发之中,而新能源车的研发投入力度需求较大,导致科研投入力度不够。
2、基础设施配套不足。襄樊市虽然是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但其区位较偏,离大城市距离远,铁路等级低,机场航线少、航班有限。交通制约了襄樊市发展新能源汽车所需的人才、技术的交流,同时也制约着新能源汽车产品流向全国的各大城市和国际市场。电动汽车的商业化,需要对基础设施进行巨额投资,财政制约使得襄樊市的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的配套明显不足,减缓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发展。
3、本地新能源汽车市场小。襄樊虽然是湖北省第二大城市,但是其人口总量只有武汉的五分之一,经济总量只有武汉的四分之一。相对于武汉、西安等大城市,经济相对落后,市场总量较小。且由于新能源汽车价格较高,因此其本地新能源汽车需求较小。较小的本地需求,无法形成主要市场,而远离主要市场,也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三)机遇
1、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的发展机遇。2007年6月我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此后国家明确提出要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两型社会。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都要求通过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达到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新能源汽车能源消耗少、废物排放低,对节约能源、推动环境保护有重要作用。国家在大力构建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同时也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新能源车的产业政策机遇。国家节能减排,《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出台;2009年,《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适时而出,特别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新能源车产业发展,并计划我国在三年内形成50万辆新能源车的产能。“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车重大科技专项;“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车规模化推广应用工程的启动;受燃油税刺激,将加快新能源车市场化步伐。武汉作为全国首批“十城千辆”大规模电动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的机遇,依托东风汽车公司提高电动汽车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扩大在国内电动车市场份额,产业政策的出台为襄樊新能源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3、巨大需求空间的市场机遇。新能源车零部件众多,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很广,对经济拉动作用很大。如果形成以电动车生产、运行为主体的高技术产业群,假设未来年产500万辆电动车,则年产值过万亿元,而要维持几千万辆电动车运行,其服务行业年产值将超千亿元。在密集的扶持政策出台背景下,我国新能源车驶入快速发展轨道。虽然新能源车在中国汽车市场的比重依然微乎其微,但它在中国商用车市场上的增长潜力已开始释放。2009年1-11月,新能源商用车销量同比增长178.98%,达到4034辆。
(四)挑战
1、各市新能源汽车项目竞争挑战。除武汉外,试点城市还包括北京、上海、重庆、长春、大连、杭州、济南、深圳、合肥、长沙、昆明和南昌12个新能源车试点城市。广州市发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预计在2020年,把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从目前的1%提高至15%,新能源产业总产值预计可达4000亿。目前上海已经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在未来三年上海新能源产值可达1100亿元。这些大城市拥有较大的本地市场和充足的资金、人才投入等有利条件,对襄樊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造成较大的威胁。
2、国家汽车产业布局规划的挑战。全国的很多城市都以新能源汽车为发展重点,襄樊市把新能源汽车作为支柱产业,虽然得到了湖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给予了很多的优惠政策和项目倾斜,然而如何与全国的城市竞争,如何让国家认识到襄樊市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性,襄樊市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不是能够得到国家的支持,能不能进入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布局中,是否能得到国家对于地区发展的产业政策支持,对于襄樊市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对襄樊市的新能源汽车长远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3、资源集成能力的挑战。新能源产业投资收益周期较长,投入强度大。新能源车对传统汽车产业有着颠覆性的影响,因而就原有的汽车支持系统而言,需要面临一个跳跃。对于新能源车这种高风险、前景不确定的产业,只有少数有技术、有实力的企业才能在此站稳脚跟,而新能源车要通过集成创新进行产品开发,并最终实现商品化,这个过程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依靠一个系统,大量依赖汽车电子技术及材料。
五、结论
面对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良好机遇,襄樊市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特点,把握当前市场环境与国家政策导向,积极整合自身优势和湖北省的资源,通过人才引进、关键技术突破、资金与配套服务建设等的实施,才能实现襄樊从传统汽车基地向新能源汽车研发与生产基地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庾晋.新能源汽车――机遇与挑战并存[J].天津汽车,2008(1).
2、洪永福.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展望[J].汽车科技,2009(4).
3、彭红涛等.关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的一些思考[J].汽车科技,2009(4).
4、吴憩棠.“十二・五”新能源汽车发展框架[J].汽车与配件,2009(37).
5、陈海林.上海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初步规划设想[J].汽车与配件,2009(48).
*本文属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自由探索创新项目。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77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