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葛玉杰

  摘要: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不断扩大,高校财务管理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财务风险也日益增大。高校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日常资金支付风险等几个方面。目前,高校的财务风险正对其生存和发展产生威胁,因此,防范和控制高校财务风险,是促进高校健康有序、稳定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高等学校;财务风险;风险分析;风险防范
  一、高校的财务风险分析
  (一)筹资风险
  高校筹资风险是指高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过度举债或是不良举债后产生的严重影响高校稳定及正常教学科研活动的可能性。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基建规模、招生数量等,从而导致原有的预算资金无法满足发展需要,因此高校不得不借债筹资,需要还本付息,一旦这种付息压力过大,超出高校的偿债能力,就会影响高校正常的财务活动和教学科研活动,产生较大的财务风险。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审计署不久前披露的数据显示,到2010年底,全国1164所地方所属的普通高校负债2634.98亿元,另外,统计数据表明:地方所属高校借新还旧率(借新还旧率是指当年通过举借新债来偿还债务的本息额于当年债务还本付息额的比)超过50%。
  高校取得的贷款一般为信用贷款,这种良好的信誉也使得大部分高校都能以优惠利率取得贷款,但是债务中仍包含利率风险(含通膨、违约风险)和资金结构风险。在资产结构中如果债务比率过高,则缺乏与负债相当的偿还资产保障能力,同时,从债务期限来说,债务的期限越短,到期不能支付本息的风险就越大,债务的期限越长,则融资风险就越小。另外,过度负债带来的还贷压力势必导致高校正常业务经费的削减,这种非正常的偿还性支付又将影响高校正常教学和科研等活动的运行,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陷入财务危机。若资金运作不当.则有可能出现支付工资困难、流动资金短缺、乱收费以及无法维持日常开支和违规财务行为等现象。
  (二)投资风险
  投资能实现货币的时间价值,使校内闲置的资金能得以增值,但是,如果高校对筹资和投资缺乏控制,就可能对学校造成巨大损失。有些学校为了取得高额利息而以信托存款、委托贷款、借出款等形式将学校资金存放于金融机构和公司,但由于控制措施不到位,使有的学校被一些金融机构和公司诈骗,当然也有个别财会人员从中贪污受贿,给学校造成经济损失。还有些高校由于对投资的申请、论证控制不严,盲目进行投资,给学校造成投资损失。2000年初,天津大学有关负责人与深圳某公司洽谈,在未进行可行性论证和未经校领导班子集体讨论、未报有关部门批准的情况下,便与该公司签订了委托其在证券市场运作的协议。2000年9月至2001年8月期间,该校将1亿元资金分3批拨给该公司。该公司收到学校资金并购买股票后,将所购股票用于质押融资。2003年下半年,质押的股票被相关证券公司陆续强行平仓,款项被划走,造成天津大学3700多万的资金损失。
  (三)日常资金支付风险
  高校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特殊的经济主体。随着其发展与建设,必然存在一定的资金支付风险,主要有大额、大宗采购活动、维修工程形成的欠款所引起的高校财务风险。由于高校的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对于未付款部分的欠款一般不在高校负债账中反映,从而导致资产负债率偏低,财务难以对此进行管理,一旦大批欠款到期,往往会造成支付困难。另外,基建工程欠款在一方面可能影响投资项目的完成进度,另一方面可能面临工程承包方的起诉,从而引起财务风险。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
  第一,强化落实高校各项财务管理监控制度,加强经济责任制建设。高校应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包括岗位任期经济责任制、内部牵制制度、资金使用逐级审批制度、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等一系列经济责任制度。此外,高校应设置由校长直接领导的副校级总会计师,协助校长全面领导学校财经工作,对高校经济及财务状况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负责。有独立核算二级单位财务机构的高校,应实行会计委派制度,进行统一管理,以消除会计人员对被派往二级单位的依附关系,进一步加强高校对所属二级单位的财务监督和管理。
  第二,加强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加强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首先,加强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其次,加大内审外审力度。外部审计与高校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可保持监控的独立性与客观性,有利于对高校财务风险的监控和防范。再次,建立健全财务预警系统。
  第三,加强高校管理者风险意识,全面、有效地控制高校财务风险。通过在高校内部建立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对高校贷款要严格贯彻“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对因管理不善造成资金损失的部门及人员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同时,要组织高校财务人员定期和不定期参加风险管理的相关培训,强化其风险意识,加强其风险管理水平。
  第四,科学合理的配置高校资源。首先,高校要坚持效益优先的思想,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分析资金需求量和筹资规模,论证投资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其次,高校要准确评估自身的偿债能力及资产负债比率,在当年预算中建立与其债务规模相应的偿债准备金。再次,高校对贷款资金的使用要严格审批,跟踪监督其使用方向及评估其效益,保证贷款资金专款专用。
  第五,合理安排高校资金支出结构。高校的资金支出结构要与高校的具体情况相适应,合理安排还贷资金和教学、科研经费的比例,不要顾此失彼。此外,高校还应严格控制贷款资金的使用,确保贷款资金专款专用,以防范贷款资金挪作它用或流失。
  第六,优化负债结构,正确把握负债规模。在高校负债规模既定的前提下,要建立最佳的信贷资金组合。高校在筹资决策时,必须考虑长期、中期、短期借款三者之间的均衡安排。从债务偿还期限长短来说,对高校而言,尽管长期贷款财务风险小,但是由于银行贷款期限越长,会增大资金成本.付出的利息就越多:从理财角度考虑,短期债务的比重不宜过大,但也不可将负债资金全部安排长期贷款,三者的比例必须合理,使高校的偿债义务在不同会计期间均衡履行,避免还款期过于集中,发生财务危机。从负债内容看,通过校内融资、设备租赁等多种形式融资,向银行贷款,为保证高校债务结构的优化合理,应尽量采用资金成本率低的负债形式。若从银行一次性贷出数额较大的资金,特别是对于那些短期内又不需要支付出去的资金,停留在账上必然会多付利息.加大资金成本。
  第七,科学合理地确定高校贷款投资方向及高校负债规模。以资金成本的承受能力控制贷款规模。由于学校每年都必须支付贷款利息,因此编制预算时,已建成项目尚未偿还贷款总额的利息费用以及正在建设中的项目所用贷款总额的利息费用安排在自筹基建经费中支付时,这部分利息费用不能超过年度预算内安排的自筹基建经费。预算中确定自筹基建经费的额度是在扣除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基本支出后能用于发展的建设资金。预算中能用于支付利息的资金额度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它决定了学校贷款规模的上限。
  第八,高校对投资的控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对外投资的可行性论证工作,建立集体决策制度。投资管理部门制定投资计划,形成可行性分析报告,投资评审小组组织专家从投资收益、投资回收期、资金成本、投资风险、投资的时机把握、投资规模、货币时间价值、合法合规性等方面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对评审小组审议通过的项目提报校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决定是否立项,避免因个人授权过当,造成损失。
  其次,加强对外投资项目的过程管理,建立规避风险的预案。强化对外投资的后续管理工作,建立对外投资专项审计制度,建立对外投资的责任人制度,完善对外投资的投入撤出机制,对风险扩大或长期不再运作的投资,要及时进行清理和处置。
  再次,对对外投资进行完整的会计核算,发挥会计控制的作用。
  最后,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对投资项目的盈利能力、经营风险及管理状况等进行综合评判,并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第九,建立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及时识别和防范财务风险。建立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即在高校现有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设置相关量化指标,通过分析和评价,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及时提示存在的问题,对潜在的财务风险及连带责任风险进行预警,具体包括定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为学校提供预警信号;确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如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等,建立长期预警系统。
  参考文献:
  1、陈修辉.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探析[J].教育财会研究,2010(6).
  2、张曾莲,吴雪琴.高校财务风险综合评价与预警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1).
  (作者单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23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