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小环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女大学生就业难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女大学生就业难是由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文章对当前女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难;对策建议
  
  一、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女大学生就业关系到社会稳定、民主法治与公平正义等问题,对于促进女性自身的进步与发展,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现实等原因,导致了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应聘机会不均等、竞争不公平、就业质量偏低等状况。女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录用门槛和求职成本偏高
  相比男生,女大学生就业空间相对比较狭小,尤其是待遇较优、压力较大的职业更容易排斥女性。目前女大学生仍然比较明显地集中在传统的女性职业上,职业领域并未随着学历提高、职业能力加强而拓展。不仅如此,用人单位在录用标准上还存在着男女不平等现象,如经理助理、文秘、公关等职位对于女性应聘者普遍提出年龄、身高、形象气质等限制性条件。一些私营企业甚至提出“女性在合同期内不得生育”等苛刻条件,这无形中给女大学生增加了不合理的经济负担及精神成本。另外,有些用人单位在面试女大学生时,不仅涉及专业技能和管理知识,还会提出一些关于家庭、爱情等私人问题,让女大学生颇感窘迫和为难。用人单位的这些特殊要求潜意识地排斥女大学生,人为地抬高录用门槛,将不少优秀女大学毕业生拒之门外,让她们颇感无奈。
  (二)就业机会不均等,签约率偏低
  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十分注重投入与产出的比例,经常会把雇佣女性所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夸大,使许多优秀女生失去了竞争机会。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62个定点城市劳动力市场就业供求状况进行调查,67%的用人单位提出性别限制。2007年3月,《济南时报》与山东人才网联合推出“女大学生求职调查”,被调查者中认为性别歧视“比较严重”的占52.8%。事实上,浏览各大报纸、招聘会,在应聘要求一栏中明文规定“仅限男生”或“男生优先”字样的单位屡见不鲜。这在工科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机械、制造、冶金、化工、平面设计等岗位普遍要求男性。调查显示,在同等条件下面对同一就业岗位时,女生的签约率比男生低8.7个百分点。
  (三)就业质量和录用工资偏低
  女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与男生相比也存在差异。调查显示,88%的女生认为,劳动市场未向她们提供与能力相符的劳动岗位,致使一定比例的女大学毕业生或找不到工作,或不得不就低谋职上岗。在已就业的女生中,安排在重要工作岗位上的女生比例明显比男生低,提拔到管理队伍的女生也较少。此外,女大学生就业质量偏低还表现在用人单位给予女大学生的拟付工资明显低于男生,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普遍存在。厦门大学对2002届1068个本科生就业问卷调查显示:用人单位签约时拟付工资低于3000元的女生比例高达78.8%,高出男生11.3个百分点;拟付
  工资2000元以下的女生比例达64.4%,超出男生14个百分点。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
  1、社会对女性传统角色的偏见,性别歧视仍未彻底根除。传统文化中的性别偏见,对男女的不同角色期待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尽管现在已是知识经济时代,就业对人的体能要求已远远低于智力,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与男性具备同等的竞争能力,但在传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两性之间生理的差异和社会对于“男主外女主内”的固定思维,在劳动力市场上仍有深远影响。长期以来,用人单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男强女弱的思想观念,如认为女性竞争意识弱,综合素质低,承受能力和独立性较差,缺乏创新力和开拓力等。
  2、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用人单位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用人单位把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人力资源的百分百利用、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作为对就业者的基本要求。然而,在用人单位的眼里,聘用女生的成本远比聘用男生高。由于目前我国未建立女职工生育基金补偿制度,女工休假期间既不创造价值,用人单位又必须承担其生育期间的工资和福利,而且,休假期间其原有的职位必须由他人来填补,这客观上增加了用人单位的经营成本。不少企业对于女性的传统的社会角色又存在刻板印象,认为女性要承担整理家务、照顾小孩等重担,很多时间被家庭琐事所牵绊,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以上的种种考虑,让用人单位将雇佣女性的负面效应无限放大,认为女劳动力的“性价比”低于男劳动力,成为限制女性就业的一个“瓶颈”。
  3、整体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供求矛盾尖锐。我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市场供给关系的矛盾尖锐化,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从1999年起,我国高校连续扩招,毕业生人数猛增,但社会需求有限,从而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空前增长。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下,劳动力供求关系的不平衡又导致了对女性的格外排挤,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抬高就业门槛、设置性别壁垒提供了条件。
  4、高校办学机制滞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高等教育缺乏面向市场灵活办学的机制,对人才的培养和专业设置往往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要求。传统的学历教育注重知识传授,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使得女大学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差的问题,离社会所需求的综合素质人才有一定差距。另外,不少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缺少长远规划,大多是在毕业前临时对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加以指导,而对于择业观、职业规划及就业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则相对薄弱。
  5、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制度尚不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对就业歧视规定的不足和空白,劳动与保障政策的不完善及执行不到位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政策性原因。就业促进法草案专门做了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性别等因素歧视劳动者。然而在实际求职中,面对用人单位或明或暗的性别歧视,这些法律法规却无法成为女大学生保障自身权益的武器。其原因在于关于反对就业歧视的立法内容仅停留在一般的就业平等权上,法律虽有禁令却未明确构成就业歧视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在实践上缺乏可操作性。另外,劳动监察缺位、司法渠道不明,也使求职者在遇到歧视时投诉无门,客观上纵容了就业歧视的畅行。
  (二)主观原因
  女大学生在择业观方面存在主观误区,如就业思想保守陈旧,就业期望较高是造成自身就业难的主观原因。在择业观上,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不少女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仍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更愿意选择稳定、舒适、待遇好的单位,不愿到条件较差的基层锻炼。在就业心理上,不少女大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择业精神,存在悲观胆怯、依赖思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稍遇挫折就产生焦虑心理。少数女大学生甚至认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在就业的综合素质上,相当一部分女生在校期间过于看重考试成绩,而往往忽略了实践操作和适应能力的
  培养。而在就业途径的选择上,女生的创业意识又较低,许多女生对自己创业缺乏信心。
  
  三、破解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破解女大学生就业难题,需要政府、高校、毕业生相互配合,在各自的权利义务范围内各司其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达到共赢。
  (一)强化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的就业的社会、经济和法律环境
  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题,政府应积极、主动制订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的女大学生就业干预机制,切实担当起引导和监管的责任,给女大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
  1、完善政策法规,加强法律监督,强化法律执行。首先,修正和完善原有的法律法规,完善保障平等就业的法律体系,明确就业歧视的法律责任,对性别歧视的案件及时有效处理,用法律规范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其次,加强政府部门在就业歧视领域的执法监督。此外,可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社会监督机构,保证男女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公平竞争。总之,只有明确责任,建立监管机构,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才能使侵害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权益的行为无可遁形。
  2、营造有利于女大学生就业的舆论环境。消除就业性别歧视,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男女平等的性别文化,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积极培养和树立女大学生创业和就业典型,媒体应加大对女性的正面宣传,公正评价女大学生的工作能力,使她们的社会价值得到认可,清除思想文化领域对女生的性别歧视。同时,用人单位要提高性别平等观念、法律观念和责任意识,促进女大学生平等就业。
  3、建立、健全女性社会保障制度,将生育成本社会化。推进完善我国生育社会保障制度,将生育保险费用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实行社会统筹,必要时建立支持女性就业基金,使生育保险法制化、社会化,从而消除生理差异因素给女性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应提倡男女双方共同分担家庭、家教责任,使女性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保证其职业发展。此外,国家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对吸纳女职工达到一定比例的用人单位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增强用人单位录用女性员工的积极性,为女大学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二)高校应开展多方位教育,提高女生的就业竞争力
  首先,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要与市场需求相衔接,学科规划、专业和课程设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科学的培养方案。其次,高校应加快构建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针对女大学生的特点开展择业观、求职技能和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培训,强化女生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主动就业意识。再次,高校要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从社会需求出发施教,开设发挥女性特长的课程,提高女大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三)女大学生要更新就业观念,挖掘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女大学生是就业的主体,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竞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一方面,女大学生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摒弃自傲或自卑心理,善于发挥自身优势,努力铸造吃苦耐劳和爱岗敬业的精神,主动到需要人才的地方就业。另一方面,在丰富知识储备的同时,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升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力争改变人们对女生“高分低能”的偏见心理,用实力去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最后,女大学生要化被动为主动,以主体的姿态积极地寻求就业机遇,同时充分利用政府部门已出台的优惠扶持政策,敢于自我创业。
  总之,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工程,只有以高度的责任感关心女大学生就业,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增强服务意识,优化就业环境,拓宽就业渠道,打破所有制约女大学生就业的壁垒,才能实现长期性、制度化的女大学生用工机制。
  
  参考文献:
  1、贺江平.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3).
  2、陈盛盛.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云梦学刊,2005(6).
  3、田爱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5(7).
  4、史永江,邢克智.转变五种观念 促进女大学生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
  (作者单位:漳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61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