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资本市场在全球经济失衡调整中的机遇与挑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树山 卢大彪

  [摘要]在未来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过程当中,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着国际金融资本转移、人民币升值等重大机遇。但监管体系欠发达、资本市场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也将制约着这些机遇的利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可以从提升消费率、促进储蓄转化为投资、提高产业重组效率、改善宏观调控等多方面增强应对全球经济失衡的能力。因此。中国应该通过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做强资本市场产业基础等措施,确保中国资本市场牢牢抓住全球经济失衡给它带来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在应对全球经济失衡中的作用。
  [关键词]全球经济失衡;资本市场;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6-0030-07
  
  全球经济失衡是在经济全球化的特定背景中形成的,各种因素的变化将推动这一格局在未来较长时期内持续动态调整,国际经济、金融格局将因此而发生深刻变化,必须高度重视全球经济失衡对本国经济金融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就中国而言,国际收支双顺差矛盾持续,已经成为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突出问题,也是当前金融宏观调控面临的重要挑战。在经济失衡调整过程中,金融市场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特别是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战略机遇,需要通过加快发展从而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全球经济失衡的表现及其形成背景
  
  对于全球经济失衡,有着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全球经济失衡,既包括国家或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增长速度的差异,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投资等国际收支的失衡。狭义的全球经济失衡,主要是指一国拥有巨额贸易赤字,而与该国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少数国家。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存在已久,并不是现阶段所独有的现象,当前国际社会所密切关注的全球经济失衡显然不是指广义意义上的失衡,而是指最近几年不断加剧的贸易失衡。基于概念可比性及现实意义的考虑,本文将所讨论的全球经济失衡限定在狭义的概念上。
  从这一概念理解,全球经济失衡的基本表现是,美国贸易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和亚洲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等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参见表1)。一方面,美国2005年贸易逆差达到7167亿美元,占其GDP的比率由10年前的1.2%上升至5.8%。另一方面,日本等亚洲国家、主要石油输出国及部分欧洲国家的贸易顺差分别达到1000亿美元的规模,中国尤其受到关注,2005年中国贸易顺差达到1019亿美元,其中对美国的顺差达到2016亿美元。
  
  全球经济失衡格局的形成是经济全球化、国际金融体系演变、全球增长动力不平衡等一系列全球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将其简单地归咎于个别国家经济政策的失误或操纵。否则,容易陷入经济民族主义的泥淖。
  
  (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呈现加速的势头。2004年全球贸易总量达到22.38万亿美元,比1999年增加61%;2005年全球FDI规模达到8950亿美元,比1995年的3318亿美元增加了约170%。在跨国贸易和投资快速增长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明显增强,跨国公司日益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其商业价值链,不断地将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转移到工资低廉而工人素质较高、基础设施较好而且政治稳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成为全球生产要素的重要集聚地,从事面向全球的生产活动,其产品相当一部分是出口到发达国家的。在此轮国际产业转移过程当中,发达国家的传统产业(比如服装、汽车)或新型产业的部分商业环节(比如金融呼叫中心、软件研发中心)不断外迁,在国内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生产部门或商业环节,但两者并不完全同步,其新兴部门的成长、向全球的出口扩散需要一个过程。正是由于全球产业转移在短时间内的非对称性,发达国家一方面需要从发展中国家大量进口低端、普通商品,另一方面其新兴产业、高端产品的出口短时间内难以急剧扩张,从而使全球贸易的不平衡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二)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美元作为主要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的地位并未从根本上动摇,这是因为美元背后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实力相对于日元、英镑等其他国际货币仍具备较强的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国内经济结构性矛盾重重,陷入了长达十多年的停滞时期,在这种情况下,日元在国际结算和支付中很难与美元抗衡。在欧元形成前,单一的欧洲国家经济规模与美国差距甚大,其货币充当主要国际支付手段缺乏足够的物质保障;欧元形成后,由于欧元区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政策协调难度很大,也制约了欧元充当国际结算货币的功能。正是由于日元、欧元等充当世界货币存在较大局限,而国际贸易和跨国金融投资的急剧增加要求国际信用手段大规模扩张,美元实际上不得不被动地承担比以往更多的国际结算和储备功能,也就是说,世界经济需要美国继续充当甚至更多地充当“世界银行”的角色,需要美国向其他地区输出美元。而各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平衡又决定了美元以贸易赤字为主的输出途径。由于美国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都是全球最发达的,其市场深度、透明度和对投资者的保护都是其他国家(地区)无法相比的,加上近十多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在发达经济体中都处于领先水平,全球金融资本的流向总体上是从其他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流向美国(参见表2),这就决定了美元输出的途径也就只能主要依靠贸易逆差的形式。于是,一边是美国之外的国家通过资本项目向美国输入资金,另一边是美国通过经常项目向其他国家输出资金,形成暂时的资金流动平衡。当然,牙买加货币体系中美元和黄金的脱钩,美元转而以整个美元资产为信用基础,又为美国面向全世界发行美元、负债购买其他国家商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三)美国和其他国家内部经济金融结构的调整
  从美国方面来讲,主要是国内储蓄率的降低。2005年美国国内储蓄率为12.9%,比全球平均水平低8.4个百分点(参见图1),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5.8个百分点,比本国2000年水平低5.1个百分点。美国储蓄率的降低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股市和房价的上涨推动家庭部门财富增长,家庭部门比以往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负债消费变得更加普遍。二是近年来美国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劳动者的收入随之提高,而且对未来收入预期比较乐观,经济安全感的增加刺激了居民消费。在美国国内储蓄率不断下降的同时,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主要的传统产业已转向境外,无法满足国内强劲的消费增长需求,必然表现为对外的经常项目赤字。
  从其他国家情况来看,东亚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后的战略转变不容忽视。一方面,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国家为弥补国内需求不足,加大了对出口部门的扶持力度,并通过干预使本国货币盯住美

元,在欧元和日元对美元有明显升值的情况下,这些国家容易对美国出现大额贸易盈余。另一方面,东南亚一些国家在金融危机冲击之后,认识到需要调整对外负债的规模和期限结构,乐于增加外汇储备,这进一步强化了这些国家追求出口顺差的战略。
  此外,由于前些年日本和欧盟等大的经济体发展速度较慢,世界经济过多地依靠美国拉动,根据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的说法,在1995―2002年期间,拥有世界产值30%的美国,占据了全球GDP累计增长的98%。在美国经济充当世界最后需求者的背景下,美国出现贸易赤字的可能大为增加。
  
  
  二、全球经济失衡调整将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全球经济失衡是一种不可能无限持续的状态,经济体系的自我纠正机制要求对这一状态做出调整,而国际社会对此的自觉努力更是会加快这一调整进程。但考虑到全球经济失衡的形成有其复杂的产业和金融背景,可以预期它的调整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将对全球产业和金融格局产业布局产生明显的反馈作用。这样一种趋势必然会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全球经济失衡调整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的机遇 全球经济失衡调整的过程,也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的过程,而资本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必然因此而获得相应机遇,对中国资本市场尤其如此。
  1.世界金融格局多极化演变给中国资本市场提升国际地位提供了机会。2005年末,美国对外债务余额约占其GDP的20%,而且其经常项目赤字状况很难得到有效改善,其对外负债还会继续攀升,根据近几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来判断,美国保持债务稳定惟一的手段就是美元持续贬值,初步测算,截至美国贸易赤字得到有效控制之时,如果资产配置不在国别间做出重大调整,外国投资者向美国缴纳的“铸币税”将超过其资产总价值的20%,这显然是全球投资者难以承受的。另外,随着美国在全球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的进一步下降以及世界贸易和投资数额的持续扩张,美元国际结算货币的霸主地位、美国金融市场作为全球资源配置中心的地位将受到严重挑战。受这些因素的影响,美国金融体系在全球的地位将会逐渐下降,欧盟、中国、印度等地区或国家的金融市场有望在新的竞争中成长为更强的力量。如果美国金融体系在全球整体实力有所下降,全球金融资本将在不同国别或地区的金融市场间重新做出配置,实际上,在最近两年中,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控制其资产组合中美元资产的份额。国际资本的重新配置,将推动其中一部分资本进入中国市场。一方面是因为在全球经济失衡调整中,中国是主要债权方之一,中国的主权风险溢价较以前有所降低;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产业与美国、欧盟等成熟经济体有着较大的差异,投资中国将有助于国际金融资本分散投资风险。
  2.人民币持续升值导致中国资产重估将推动A股市场稳步上涨。国际经济失衡调整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人民币的持续升值,而且很可能是大幅度的升值。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在美国的贸易逆差构成中来自中国的成份占了28%,另一方面是自2002年以来,欧元、日元对美元分别升值了约47%和12%,而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不超过6%,人民币的名义有效汇率并没有明显升值(参见图2),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和其他国家必然要求人民币进一步升值。根据IMF的统计,2005年末,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GDP合9.41万亿国际美元(Current international dollar),按人民币计算是18.3万亿元。隐含的人民币购买力平价汇率(National currency per current international dollar)是:1国际美元=1.917人民币。尽管这可能有些夸大,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前景很大。根据其他国家经验,在本币持续升值过程中,其资本市场也往往会经历很好的发展势头。以日本为例,日元在20世纪80年代升值期间,日经225指数从1984年末的11542点上涨至1989年最高点38915点,涨幅达到237%;韩国、中国台湾股市在本币升值期间,也与日本股市类似,股指都有较大幅度的上涨。因此,在接下来的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国际投资者将对中国境内资产做出重估,而A股将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从而推动A股价值上升。
  
  
  (二)全球经济失衡调整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的挑战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在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加快开放的需要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全球经济失衡调整导致的国际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必须抓住的重要战略机遇,但是这一机遇并不是为中国所独有,在把握这一机遇的过程中,中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最近几年,中国周边的印度、韩国等国家的资本市场发展很快,由于这些国家推行自由市场经济,符合国际金融资本的价值取向,国际资本流入这些新兴市场国家的可能性较大。此外,由于这些国家与中国在地缘上、资本市场性质上都有着较大的同质性,一旦周边资本市场对中国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那么在承接国际金融资本方面就会对中国产生较强的挤压作用(参见表3)。为了在国际金融资本的转移中掌握主动,中国资本市场必须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促进中国资本市场向国际性市场转变,允许资金在国内外之间自由双向流动,这将给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一是境外机构和资金将大量进入中国,一些经验丰富的国际投资者可能会利用中国制度的不完善进行制度套利,在没有违反中国法律和规定的情况下“合法地”损害国内其他投资者利益,或者直接利用其丰富的反监管经验进行违规操作。二是中国资本市场将真正融入全球金融市场当中,届时,境外因素对中国资本的影响力将大为增强,甚至不排除有时候成为决定性的影响因素,这将给中国监管部门干预和调节市场增加难度。
  
  2.产业基础薄弱和大量承接国际金融资本之间存在一定矛盾。从英国、美国等成熟资本市场的发展经验来看,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背后一定有一个强大的本国产业基础。要使中国资本市场在全球经济失衡调整中成为一个重要的资金集结地,那么中国资本市场必须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中国必须具备一批世界级的优质企业,只有具备一批规模可观的优质大企业,资本市场才有足够的深度吸引国际上大的金融资本。虽然中国A股市场已经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石化等大型上市公司,但是他们同波音公司、通用公司等企业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二是中国必须具备若干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在美国资本市场腾飞的过程当中,其早期的汽车、钢铁产业,当

前的信息产业都发挥过世界经济发展领头羊的角色并奠定了美国经济的竞争力和美国资本市场的产业基础。而从中国实际情况来看,尽管中国也自主研发了不少高新技术,但真正成功实现产业化的并不多,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政府力量去推动其发展,内部自我发展能力还较差。如果缺少上述产业基础,一方面我们难以源源不断地吸引国际资本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另一方面,即使国际资本大量流入中国资本市场,也可能会导致中国资产价格极度膨胀,尤其是可能造成与土地资产有关的企业价值过度高估,这不但会导致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扭曲,而且还会造成虚假繁荣,积累很大的金融风险。
  
  三、中国资本市场在全球经济失衡中的战略选择
  
  实际上,中国资本市场能够在应对全球经济失衡调整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自觉地利用中国资本市场去促进本国内外部经济趋向协调,去缓解国际收支的失衡,同时也应在全球经济失衡调整中,抓住有利机遇,大力发展中国资本市场。
  
  (一)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助于中国应对全球经济失衡调整
  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可以从多方面提高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失衡调整过程中抗冲击的能力。
  1.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为中国消费率的提高创造条件,从而减少中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根据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人们有愿望去熨平他们一生中的消费支出。这样做的一个前提就是,金融体系比较发达,允许人们将未来收入通过一些金融工具转化为当期收入,或是将当期收入转为能够合理增值的储蓄形式。中国正处于老龄化前夕,年轻人口占比处于历史新高,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在为未来消费积累资金,这是中国近几年储蓄率不断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中国资本市场足够发达,那么这些年轻人群就能提前消费未来的一部分收入,从而提高中国当前消费率。另外,资本市场越发达,普通居民越能够通过证券投资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然后其财富效应推动居民增加消费。实际情况也表明,中国股市的财富效应对消费的刺激作用初步形成。比如,虽然中国股市规模还较小,但是居民股票资产价值增加对消费的边际影响已不逊于美国股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2BJY125,吕江林)。因此,资本市场的发展,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消费率的提高,从而减轻国内企业出口压力,缓解中国国际收支失衡。
  2.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提高国内储蓄转化为国内投资的效率,减少资金在境内外的迂回流动。根据国民经济账户核算原则,当国内储蓄超过国内投资时,必然表现为对外贸易顺差。尽管当前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已经很高,但是金融体系在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一方面中国通过顺差和境外证券投资等方式大量输出资本,另一方面中国又不遗余力地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这种现象的背后就是中国金融体系效率不高,将一部分资金配置功能让渡给境外发达市场。如果中国资本市场的效率能够进一步提高,那么一部分国内储蓄就可以直接转化为国内投资,而不必先流到境外,然后再以外商直接投资的形式回来。比如,在中国当前发展阶段,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的需求较大,这类投资很难通过银行系统解决,如果中国的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板能够很好地发展起来,必然会推动这类投资活动的兴旺。
  3.发展资本市场可以提高产业重组的效率,促进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之间的结构调整。国际经济失衡调整要求中国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于内部需求,这也意味着生产要素在出口部门和非出口部门之间的重新调整。但这种转型不是出口部门简单地将原来销往国外的产品卖向国内,它还会引起产品结构、市场竞争格局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一部分企业会在转型中陷入经营困境甚至破产,而资本市场在减少产业重组摩擦、提高产生重组效率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资本市场通过众多交易者频繁的报价,综合各类信息对所交易的资产价值进行动态评估,所形成的价格相对透明、公允。如果重组事项涉及上市公司,相关的信息必然会在其股价中反映出来,从而给重组方提供直接的参考;即使重组事项不涉及上市公司,各方也可以从可类比的上市公司股票估值中获得间接的参照。二是资本市场可以为产业重组提供有效的交易平台,通过要约收购、定向增发、吸收合并、资产置换等方式,资本市场为产业重组创造了多样化的手段,为企业并购重组提供更多的选择。
  4.发展资本市场有利于完善宏观调控机制,从而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在纠正经济失衡中的作用。除了依靠市场自我纠正机制之外,通过宏观调控来促进经济失衡等结构性问题的解决也是不可或缺的,中国需要更好地运用市场化的方式和经济手段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但目前宏观调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仍依赖于行政手段,这和当前调控的传导渠道单一、微观主体不成熟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从多方面消除这些制约因素。一是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可以完善收益率曲线,形成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合理的利率期限结构,优化资金价格水平,减少资金价格不当造成的资源错配。二是资本市场通过其公司治理功能促进上市公司不断解决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产权界定和保护问题,增强企业的自我约束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理性的、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利益主体,以有利于宏观调控的信号与措施在微观层面上得到合理的反映。三是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企业和居民的证券化资产占比提高,企业存量资产价值、居民财富和资本市场的关系更加密切,那么货币政策有望通过资产结构调整效应、财富效应、资产负债表效应对居民的消费行为和企业的投资行为产生明显影响,从而改变当前货币政策注重调整增量难以调节存量、注重调整企业部门难以调整家庭部门的缺陷,扩大货币政策作用范围,拓宽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
  
  (二)在全球经济失衡调整中大力发展中国资本市场
  为了利用好全球经济失衡调整给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带来的机遇,并尽可能减少它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冲击作用,应该因势利导地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
  1.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形成资本有序进出的双向流动机制。要打造一个国际性的资本市场,一个重要前提是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尽管中国资本项目目前还不具备完全开放的条件,但不能因疑虑和保守而耽误正常的开放进程。当前可以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扩大QFII投资额度,吸引更多的外国机构投资中国股市。在美国股市发展初期,其市场上主要机构投资者是荷兰机构;目前在韩国股市中,外国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比超过40%。因此,无需过度惧怕外资进入导致的风险。二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更加市场化、多层次、多元化的对外投资渠道,便利企业和居民资产多元化,推动从“藏汇于国”和国家对外投资向“藏汇于民”和民间对外投资的转变。三是积极稳妥地扩大合

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发展专业化投资公司,特别是注意发展与资源、环境、产能转移等有关的对外投资。
  2.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市场力量在国际资本流动中的调节作用。东南亚等国家的经验表明,灵活的汇率制度是应对国际资本冲击所必须的制度安排。全球经济失衡调整将导致国际金融资本更加频繁地出人中国资本市场,为减少由此而带来的冲击,中国内外资产价格关系必须较为协调,为达到这种协调,中国的汇率形成机制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均衡合理的汇率水平也应由市场自发调节而形成。当前,一是要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强化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为防止汇率问题对中国经济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进一步积累,应加快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不断拓展外汇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夯实汇率形成的市场化基础,提高汇率在调节中国国际收支调节中的作用。二是要加快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减少外汇干预,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经常项目可兑换,促进贸易活动便利化,有选择、分步骤地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基本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总之,汇率形成机制及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应以经常项目平衡状况和外汇储备为依据,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又要改变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局面。
  3.夯实中国资本市场基础,提高对接国际金融资本的能力。近几年来,资本市场通过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股权分置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加强证券市场法制建设以及发展壮大机构投资者等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市场还仍然存在较大的结构性问题,市场运行机制也有待完善。所谓结构性问题,是指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失调,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的比例结构不合理,股票市场内部的层次结构简单,投资者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产品供给结构存在问题等。所谓机制性问题,是指市场主体的自我约束机制需进一步加强,市场运行的自我调节和内在稳定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等。解决资本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和机制性问题,一是要大力发展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水平。通过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加快发展债券市场,改变企业融资主要依赖银行借贷的模式,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投资效率。二是进一步推进证券监管制度改革,强化市场主体的自我约束机制以及市场主体之间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强化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市场化监督和制约机制,逐步以过程控制和持续监管取代行政审批。三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促进现有上市公司做大做强、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培育创新企业、吸引中国大型企业在境内上市等手段,夯实中国资本市场的产业基础。同时,要完善市场交易制度,建立市场自我创新机制,丰富交易品种,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进入资本市场,推动市场结构性问题和机制性问题的解决。四是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力。美国、韩国等资本市场在发展初期,国外机构投资者是市场最大的持股群体,借鉴这一经验,中国资本市场在提高外资参与比率方面还有较大的空间,可以考虑扩大QFII规模,有控制地对外国投资银行开放更多的业务领域,同时鼓励境内证券机构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学习成熟市场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加快境内外市场的融合。
  总之,全球经济失衡的形成有着复杂的产业和金融背景,但这种状态不是一种可持续的状态,它迟早将进行调整,并在一定程度上重塑国际产业和金融格局。因此,要进一步加快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步伐,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培育和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使中国完成从全球生产要素汇集地转变为国际化的资源配置中心,承接好金融资本的国际转移,使中国资本市场早日成长为全球最重要的资本市场,这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国居民财富不断增长,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降低当前中国过高的储蓄率,刺激国内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的增长,减少经济发展对出口的依赖,促进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而且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为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缓解全球经济失衡奠定良好的经济金融基础。
  
  责任编辑:张增强
  责任校对:周海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85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