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前银行信贷集中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任建档

  【摘要】银行信贷集中既有有利的一面,又会带来负面影响,如何解决和处理好银行信贷集中问题,更好的发挥信贷资金效用,支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思考。
  【关键词】银行信贷集中 表现形式 影响 对策建议
  近几年,虽然我国经济得到平稳较快发展,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与内陆,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仍然在拉大。经济增长与信贷增长呈正相关关系,经济增长离不开信贷支持,银行信贷投向趋利性客观上要求信贷投放向发达地区和优势行业集中。
  
  一、当前银行信贷集中的表现形式
  
  1、经营资金的集中。 经营资金的集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存款向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集中,地方性金融机构存款市场份额占比较小。调查显示,2008年末,辽宁辖区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各项存款占比75.2%,地方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占比24.8%。二是商业银行存款由基层行向上级行集中。金融机构通过实行二级准备金,以优厚的系统内上存利率,把基层行的资金逐级集中。辖区商业银行系统内二级准备金的比例由1.89%~4.32%不等,比例内上存资金利率多数高于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最高的高出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4.23个百分点。超比例上存资金利率更高,中国银行最高达到5.9%,高于一年期存款利率3.65个百分点,2008年辖区县域新增存款18.2亿元,占全市新增存款的27.8%,其中上存市行资金9.5亿元,占新增存款的52.2%。三是存款向发达地区集中。2008年末,辽宁辖区沈阳、大连、鞍山等3个发达城市金融机构存款占全省14市金融机构存款总量的65.9%,阜新属于全省经济最落后地区,仅占1.8%。
  2、信贷管理权限的集中。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完成,集约化经营模式基本固定,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了集权式的信贷管理模式,贷款权和审批权逐步上收于总行和一、二级分行,总、分行直贷规模不断扩大,基层银行的经营自主权基本丧失。多数基层行仅有少量小额质押贷款的权力,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二级分行企业贷款无论额度大小,全部由总、省行审批,市级分行负责贷前调查和相关材料申报工作,县支行只存不贷。
  3、信贷投向的集中。一是向优势行业集中。调查统计,2008年阜新辖区各家商业银行新增贷款47.3亿元,其中电力、煤碳等二大优势行业4户企业贷款28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59.6%,如工商银行集中向华能阜新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和阜新发电有限公司投放贷款17亿元,占该行新增贷款的92.3%。二是向大中型骨干企业集中。2008年辖区各商业银行新增贷款中,前20户企业占89.4%,主要投向白音花海州露天煤矿有限公司、大唐国际发电有限责任公司、阜新振隆土特产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某行10家企业新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89.6%。三是向信用程度高的企业集中。2008年辖区商业银行新增贷款投向AAA级以上企业占6%,投向AA级企业占72.6%,投向A级企业占12.6%,A级以下的占8.8%。四是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资金基本上由总、省行统一集中使用,并实行“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客户和发展重点产品的‘四重’战略”,致使信贷投放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2008年,辽宁辖区沈阳、大连、鞍山三市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占全省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65.5%,从阜新辖区信贷投放情况看,近5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停止对县域企业发放贷款,在县域的分支机构只存不贷,2008年县域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仅占全市新增贷款的19.2%。
  
  二、信贷集中的主要成因
  
  1、中小企业融资的外部环境没有太大的改变。一是在现行的融资体制下,大企业、大集团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形式筹集资金,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受许多条件的限制,很难从二级市场上筹集资金。二是现行的融资体制不完善,像国外那样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贷款担保组织、贷款担保基金、中小企业同业协会等没有建立和完善起来,给中小企业的融资造成一些障碍。目前阜新仅有一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且财政仅投入1000万元,仅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用资金的减少和经营策略的转变,限制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各家国有商业银行都明确金融服务的对象是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与此相适应,普遍实行了集权式的信贷管理模式。信贷资金大量向上集中,支持重点产业、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基层行只有推荐权而没有审批发放,中小企业申请贷款要通过对其提供的抵押物进行评估、确认、登记等程序,这中间手续麻烦,环节较多,时间较长,难以适应企业对贷款需求的季节性和及时性特点,进而影响了国有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合作。
  3、信贷风险追究责任制制约了基层商业银行贷款的积极性。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包括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都普遍实行了贷款风险责任追究制度,要求新发放的贷款要达到本金、利息百分之百按期收回,否则停发工资、下岗清收。因此,导致一些基层行宁可不放款,也不愿承担风险,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取得贷款。
  
  三、信贷集中的有利方面和负面影响
  
  1、信贷集中的有利方面。
  (1)有利于重点企业和基础项目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获得充足的资金。如地区电力、煤炭、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和企业在银行信贷的大力支持下,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稳定提高,约占地区经济总量的38.7%。
   (2)有利于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提高金融资产质量。信贷集中是商业银行短期内改善经济效益的理性选择,信贷资金投向经济效益高、市场发展前景好的行业与企业,有利于充分发挥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
  (3)有利于银行防范金融风险。由于国家重点企业基本不存在倒闭风险,不易对银行造成较大金融风险,降低了风险隐患。
  2、信贷集中的不利影响。
  (1)信贷的过度集中,导致货币政策传导不畅。一方面由于实行二级准备金,资金逐渐向上级行集中,削弱了基层行的放贷能力,对区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的支持甚少,造成区域经济的资金供求失衡,对微观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大量资金投向少数企业、行业,使这类企业因轻易获得银行大量信贷资金产生投资高风险和行业冲动,一定程度上将助长某些行业和企业的非理性扩张,导致经济泡沫的形成,降低全社会的资金使用效率。
  (2)形成商业银行风险隐患。一是经营风险。信贷集中使得银行信贷客户固定,收入主要依赖于个别行业甚至个别企业,经营风险进一步集中化,企业经营状况一旦恶化或市场发生变化,银行经营的稳定性和效益性就会受到影响。二是管理风险。由于商业银行信贷人员受知识水平和行业分析能力的限制,无法对大型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前景做出准确判断。基层行没有授信权,承担决策失误的责任较小,对风险的关注程度则较低;上级行又难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各项变化情况,导致贷后风险增加。三是财务风险。目前银行的经营收益主要来源于利息收入,贷款过度集中使得银行的经营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少数大企业的经营状况。
  (3)挫伤了基层行的经营积极性,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信贷集中导致信贷营销缺乏积极性,基层行不能主动培养和选择客户,难以开拓新的信贷领域和发展中间业务,使银行缺乏其发展的新增长点。信贷功能的逐步丧失,使金融组织体系出现结构性缺陷,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的长远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无序的民间借贷的不断扩大。

  (4)拉大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距离。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而活跃的力量,信贷资金向大企业,大客户的集中,导致一般客户尤其是中小客户取得信贷支持的难度增大。
  
  四、对策建议
  
  1、加强中央银行政策窗口指导。中央银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商业银行合理配置和投放信贷资金,保证货币信贷政策的贯彻执行。一是出台相应政策,引导国有商业银行总分行增加欠发达地区以及中小企业贷款比例,增加对信誉优良、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二是适当增加对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的再贷款投入和再贴现额度。三是要对商业银行的系统性和区域性的信贷集中进行预警预报。中央银行应发挥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作用,定期对银行贷款投向进行分析。同时利用信贷登记咨询系统通报有关信息,加强各行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合作,推广银团贷款,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2、建立行业风险预警体系。商业银行应建立对信贷集中行业、集中客户的授信风险预警线,定期进行集中客户授信风险分析和评级,重点了解集中客户所处的行业发展趋势、实际经营能力等有关情况,研究制定对大企业的授信政策,防止信贷风险的出现。同时,要建立对企业预期市场供求、价格变化预测等为主要依据的监测体系,建立信贷退出机制,及时主动退出无效或低效的信贷市场,有效规避风险。
   3、完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一是建立科学的授权授信管理体系。各商业银行应建立贷款分层决策管理体系,依据系统运行实际,对基层进行实绩分类和等级划分,对不同地区的分支行确定不同的贷款审批权限。在对所有的客户在评级的基础上,对每一家客户包括中小企业给予相应的授信额度,在授信额度之内,由基层行审批发放贷款,既可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也可减少信贷集中带来的风险。二是完善信用审批操作流程。根据各地经济发展规模和基层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因地制宜,适当下放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减少中间环节。三是完善业务考核奖惩机制。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与约束、风险与收益相对应的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奖惩办法,激励信贷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4、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一是大力促进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的问题,解除银行投入的后顾之忧。各级政府要积极协调、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筹建,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合理划分信用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承担风险比例,维护并促进担保机构的健康发展,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二是要推动企业债券一、二级市场的发展,建立和健全企业股权、债券柜台交易制度,实现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开辟多种形式的风险投资资金的筹资渠道。
  5、加强信用建设,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地区为长期保持吸引商业性资金投入的能力,应加快金融生态环境的完善。
  通过以上方式,把企业信誉、政府信誉、银行信誉有效结合,为商业银行的经营创造一个良好运行环境。
  
  【参考文献】
  [1] 邹新月: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统计与纳什均衡策略[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 胡新天: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博弈分析[J].南方金融,2003(4).
  (责任编辑:胡冬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16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