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湖北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鸿忠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战略。我们各级政府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奋力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湖北县域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1、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7年,湖北76个县(市、区)完成生产总值4621.5亿元,增长13.9%,比2002年提高6.6个百分点;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3.9亿元,增长19.3%,比2002年提高了11.4个百分点;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934.8亿元,增长34.2%,比2002年提高24.3个百分点。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是2002年以来发展最快的一年。
   2、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7年,湖北省县域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1.8亿元,比上年增长26.5%;税收占县域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62.8%,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有10个县(市、区)的占比超过了80%。与2006年相比,2007年GDP超过50亿元的县(市、区)由30个增加到43个,过100亿元的由8个增加到11个,仙桃市达到190.4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超过1亿元的县(市、区)由48个增加到58个,过3亿元的县(市、区)由5个增加到10个,其中武汉市江夏区和大冶市分别达到5.16亿元和5.1亿元。武汉城市圈32个县(市、区)共完成生产总值2338.9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对全省县域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5%,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3、工业支撑作用显著。2007年,湖北省县域工业实现增加值1529.3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势头迅猛,总户数达到6295家,比上年净增1139家;实现增加值1113.4亿元,增长23.9%;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1.4%提高到24.1%。拥有超过1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县(市、区)达到23个,49个县(市、区)拥有3家及以上的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工业企业。在工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县域二、三产业分别同比增长19.1%和13.1%;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26.9:37.4:35.7调整为26.6:38.3:35.1,非农产业比重上升了0.3个百分点,经济结构有了明显改善。
  4、特色产业加快集聚。各地以园区为载体,依托资源优势,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企业向园区聚集,培育和壮大产业集群,增强了区域竞争力。据调查,省重点扶持的52家成长型产业集群网络关联企业3862家,实现销售收入1381.1亿元、上交税收48.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7%和38.7%。随州专用车改装、稻花香酒业、仙桃无纺布、鄂州金刚石刀具、通城涂附磨具、宜昌磷化工和电子材料、荆州石油机械、京山包装机械等一批产业集群快速扩张,在全省、全国抢占了行业领先地位,具备了较强的竞争优势。
  5、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07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97元,比2002年增加1333元,年均增长10.3%,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之一。县域社会从业人员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达到1592.03万人,五年来每年增加60多万人,其中非农产业人员的比重达到61.13%,比2002年提高了9.86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来源。
  
  二、新一轮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1、新一轮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近几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一主三化”的指导方针,县域经济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全省县域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但是县域经济仍是全省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体制机制不活、产业结构不优、经济外向度不高、发展环境不宽松等困难和问题,仍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当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一系列重大机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明确新任务,采取新措施,努力实现县域经济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2、指导思想。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以富民强县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对内对外开放为先导,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招商引资鼓励全民创业为突破口,以优化发展环境为重要抓手,坚持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强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园区经济、壮大产业集群、转变发展方式,全面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推动县域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构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奠定坚实基础。
  3、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培育各类市场主体;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的原则,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好的体制机制环境;坚持突出特色的原则,依据各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企业、特色产业和特色产业集群;坚持城乡统筹的原则,加快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充分发挥经济发展先进县(市)的示范带动作用,重视和推动中等县(市)争先进位,扶持和帮助欠发达县(市)努力赶超。
  4、发展目标。在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改善的前提下,力争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使全省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县域GDP总量增长65%以上,GDP过100亿元的县(市)由2007年的11个增加到40个左右;县域财政状况进一步改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财政收入过3亿元的县(市)由2007年的11个增加到50个;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3997元增加到5500元左右。县域城镇化率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三、新一轮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
  
  1、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使工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要立足各地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形成优势产业。着力培育一批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实施质量兴省战略,推进精品名牌工程,到2010年全省中国名牌达到80个以上、国家免检产品达到l20个以上,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品牌。做大做强重点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大型企业(集团)的领军和带动作用。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优势企业的分工协作体系,发展配套产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园区基础功能和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打造体制创新平台、对外开放载体、产业转移基地。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防止工业污染,努力降低能源消耗。

  2、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大高产农田建设及低丘岗地、低产林改造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引导优势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建设一批农产品优势产业带,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以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标准化加工、企业化管理的新格局。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示范体系,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支持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集约化程度。
  3、加快城镇化步伐,强化城镇聚集与辐射带动功能。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构筑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重点的新型城镇体系。支持一批基础条件好、人口规模较大、具有产业支撑、区位和特色经济优势明显的县城,率先发展成为区域性的中心城镇。加快城镇公共设施建设,鼓励各类法人和自然人以多种形式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的开发建设。坚持产业兴镇,根据本地区资源特点和城镇功能定位,发展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工业重镇、商贸重镇、旅游重镇。将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和市场建设结合起来,强化城镇综合功能,形成城乡统筹、产业互动的格局。
  4、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坚持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进一步放宽准入领域、精简审批项目、落实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环境,支持全民创业,培育市场主体,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增强非公有制企业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支持民营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控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制。鼓励民营企业从事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传统农业,实行集约化经营。支持高新技术、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出口创汇、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健全和完善县域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强创业辅导和培训。培育造就高素质民营企业家队伍,推动民营企业管理创新与升级。
  5、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是解决城乡统筹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的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要大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坚决破除“内陆意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宽广的胸怀、开明的政策和更富有吸引力的发展环境,吸纳和聚集各类投资者来湖北创业发展、成就事业。要破除一切不利于发展的政策、思维和习惯,放开一切能放开的领域、行业、地域,开放一切能开放的资源。要创新招商思路,充分发挥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作用。依托劳动力资源优势和现有制造业基础,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大力引进沿海和境外企业到县域建立生产和加工基地,并在引进的同时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坚持以质取胜,积极推动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努力促进对外贸易快速增长。
  6、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发展环境。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搞好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大力发展县域交通事业,提高高速公路通县区的比重,“十一五”末全省90%以上的行政村都要通油路(水泥路)。加快县域电网建设,改革农村电网管理体制。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民上网工程”。加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解决看病难、农民子女上学难等问题。彻底消除中小学和乡镇卫生院危房,确保农村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县域卫生保健能力,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继续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
  
  (责任编辑:朱 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27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