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科学发展观 继续深入推进生态省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吉林省生态办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生态省建设试点,是由国家环保总局倡导并领导的。吉林省是继海南省之后的第二个生态省试点省,也是唯一经国务院委托,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的生态省试点省,目前全国有海南、吉林、山东等12个省进行生态省试点建设。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省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生态省建设第一阶段任务目标圆满实现,为生态省第二阶段目标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吉林省生态省建设的内涵、核心、实质与目标
所谓生态省,是指在省级行政区域内,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省域生态示范区,是目前国家批准的最高级别的生态建设示范区。吉林省生态省建设内涵比较丰富,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普及提高3个方面,三方面互相作用,互相依托,构成了生态省建设统一整体的三大任务,目前又增加了资源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等重点工作。吉林省生态省建设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无论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发展,还是生态文明建设都是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个中心来进行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生态省建设的理论基础。吉林省生态省建设虽然包括3个方面内容,但实质是发展生态经济,即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一个最终实现经济高质高效、生态环境优良、社会发展和谐,持续、稳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省建设期为30年,分为近期启动(2001-2005年),中期发展(2006-2015年)、远期提高(2016-2030年)3个发展阶段。
吉林生态省建设总目标是:通过30年的努力奋斗,在全省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体系,把吉林省建设成为经济比较发达、社会文明进步、生态环境优良、资源永续利用的生态省。
第一阶段为启动期(2001-2005年),用5年时间做好生态省建设的开端和布局。目标是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初步建立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基本框架,确立吉林省绿色品牌大省形象。
第二阶段为发展期(2006-2015年),用10年时间,使全省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轨道。目标是生态省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形成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体系,树立以绿色优质资源、绿色产业群、生态城市群为主要特征的吉林省绿色产业大省形象。
第三阶段为提高期(2016-2030年),用1 5年时间,巩固和完善已进入良性循环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复合系统。目标是全面达到生态省建设各项目标,形成以绿色经济为标志、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体系,展现吉林省绿色经济强省形象。
二、生态省建设第一阶段成效显著
从2001年开展生态省建设以来,全省各地党委和政府、省直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不断加大《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实施力度,强化生态资本运作,发挥环境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扎扎实实地推进生态省建设各项工作。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生态省建设第一阶段的各项任务全面完成,初步建立了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基本框架,绿色品牌大省形象初步确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效。
(一)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一是对东部长白山资源实行了强制性保护。实施了长白山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到目前为止,累计退耕还林80万公顷,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3.2%,比2000年提高0.6个百分点,森林植被、林相结构和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
二是对东中部水资源进行了主动性保护。实施了白山、靖宇矿泉水水源地、四平二龙湖水库等水资源保护工程,以及水土流失治理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到目前为止,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8万公顷。积极推进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吉林省列入国家《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中的项目86个,总投资52.1亿元。其中,城市污水厂30个,日处理污水123.5万吨;工业企业污染防治47个,水源地保护9个。目前,城市污水厂完成前期工作的项目有20个,工业企业污染防治项目完成前期工作的有30个,水源地保护项目完成前期工作的有3个。松花江流域,到目前已有长春西郊、双阳等2座污水厂建成并投入运行,吉林、松原等9个项目开工建设。辽河流域城市污水厂已全部建成,日处理污水29万吨,年可削减COD计1.96万吨。
三是对中部松辽平原黑土地资源进行了积极性保护。为保证粮食安全,实施了松辽平原黑土地保护工程,开展了培肥地力、土地面源污染治理试点,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470万公顷左右,粮食产量稳定在250亿公斤以上阶段性水平。
四是对西部草原、湿地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围绕西部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整治,重点实施了西部盐碱地治理工程和向海、波罗湖、查干湖湿地保护、建设工程。引嫩入白、大安灌区、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进入前期工作阶段,局部工程开工建设。到目前为止,全省各方面累计投资8亿元,共治理盐碱地61万公顷,占盐碱地总面积的62.8%。全省自然保护区面积已达到221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1.83%。
(二)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一是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优先项目建设。根据《纲要》确定的重点发展产业和建设工程,在第一阶段,建设了西部治碱、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等233个项目,完成计划的110%,投入生态省建设资金1.6亿元,引导社会各方面投入近千亿元。
二是全力打造绿色品牌大省形象。围绕第一阶段确立绿色品牌大省形象的目标,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等资源优势产业,打造了“泉阳泉”矿泉水、“查干湖”分割鱼、“皓月”牛肉等一批知名品牌,得到国内外市场的认可。到2005年末,在12个县开展了绿色农产品生产区域环境监测与评价,经国家认证中心认证的产地501个,认证面积168万公顷,认证的绿色农产品达1301个(其中有机134个,占全国的11%,居第3位;绿色327个,占全国的4%,居第5位;无公害840个,占全国的5%,居第4位),总产量1768万吨,实现产值236.2亿元,带动农户130万户,促进农民增收19.5 亿元,从事“三品”生产的农户户均增收1500元,超额完成了生态省建设第一阶段确定的全省新增加绿色名牌产品50个发展目标。为提升产品知名度,促进生态产品做大做强,在全省主要城市和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建设了22个生态食品营销中心。
三是加强重点生态经济区域合作。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强化区域内专业化协作、密切经济联系的原则,从有利于整合资源,发挥区域资源整体优势出发,由省生态办、食品行办、城市晚报、长白山研究会,以及通化、白山、吉林、辽源市和延边州政府,联合组建了长白山生态经济合作会。长白山管委会去年也加入了这个组织。连续召开了4届中国长白山生态经济合作会议,研究制定长白山矿泉水水源地保护等发展区域生态经济的措施,确定了矿泉水、人参、鹿业、葡萄酒、中药、旅游等重点发展产业,制定了长白山生态食品管理办法,开展了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促进了产业整合、产业集聚和经济规模扩张,有力地推动了长白山区域生态经济的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组织编写了学龄前、小学、中学、大学系列教材,有组织地列入教学计划。《吉林省生态省建设公民读本》、《吉林省生态环境建设理论与实践》等系列书籍在全省生态省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组织专家和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到9市州、县(市区)、乡镇进行生态省建设意义、目的、任务等宣讲,普及生态省建设知识。举办了《建设中的吉林生态省》科普展览。利用省内外新闻媒体,以专题、专版等形式广泛进行生态省建设的宣传。中央电视台等全国10家电视台拍摄了吉林省生态省建设10部专题片,播出后,国内外反响强烈。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了“建设生态吉林・青少年活动月”活动,开展了生态省建设有关政策、技术研究和学术研讨活动。召开了生态省建设第一阶段总结表彰大会。
(四)节约型社会建设开局良好。开展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是生态省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要内容。几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加强宏观指导。一是成立吉林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协调领导小组。常务副省长任组长,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负责组织协调全省节约型社会建设工作。二是编制规划。制定下发了循环经济、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等“十一五”专项规划。三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等文件精神,结合全省实际,制定了落实方案。
第二,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一是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方案》。节能规划提出:到“十一五”末期,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期必保降低20%,力争降低30%的工作目标。为确保目标实现,明确了节能工作目标任务及节能降耗具体措施,并把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行业、各地区。二是制定了《吉林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标准》和《吉林省重要能耗设备能耗指标》,明确规定企业耗能指标,为能源消耗量化评价提供依据。三是积极开展能源审计试点工作。对省内煤炭、石油、电力、钢铁、建材、化工、机械7个行业14家重点耗能企业开展了能源审计试点工作。四是进一步推进政府机构节能,明确了政府机构节约能源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对工作进行了分工,落实了责任。五是组织开展千户企业节能工作。吉林铁合金采取工艺改造、两水综合利用等措施,“十一五”期间可节约10.09万吨标煤,同比省下达的降低能耗目标值多节约2.59万吨,综合能耗降低24.13%。通钢多角度开展节能降耗和降本增效工作,2006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16.9万吨,比2005年能耗降低44%,由此实现销售收入同比提高39.34%,实现利税14.8亿元,同比增加5.1亿元。六是加强项目管理,对综合能耗在2000吨标准煤以上的建设项目,要求在可研中增加节能篇章,并进行评审。七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到2006年底,全省清洁能源装机总量425万千瓦,占电力装机总量的37.7%。其中小水电60万千瓦,年发电量8亿千瓦时,节约标煤29.6万吨;风电装机30万千瓦时,完成发电量2.8亿千瓦时,节约标煤10.36万吨;2007年投产2家秸秆发电厂,装机容量共计10万千瓦时,发电量2亿千瓦时,节约标煤7.4万吨。八是积极发展应用新型墙体材料,推进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工作。九是开展了节能统计培训工作。十是每年都开展了节能宣传周活动。
第三,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组织实施资源综合利用、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资源综合利用认证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节水型器具研制、推广有了实质性进展。通化、白山、四平、吉林、延边、辽源、长春市等一批重点资源综合利用、节水项目列入国债项目投资计划。《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木材节约和代用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下发执行。全力开展节约用地工作,下发了《关于限时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的实施意见》,对“禁实”工作提出了时限要求。到2005年底,长春市基本实现“禁实”,要求其它地级市在2008年年底前“禁实”,各县(市)在2010年底前实现“禁实”。建立了“吉林省生态省建设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网”,扩大了影响。2007年在建材、新型墙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农林剩余物综合利用等领域积极开展了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工作。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对白城通威建材等92户企业的95个产品进行了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支持企业享受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五)全力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省建设的主要任务。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省政府下发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经积极争取,吉林亚泰集团和吉林市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列入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按国家要求,编制的亚泰水泥日产1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吉林市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建设项目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均已通过国家组织的专家评审,试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积极推进重点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在搞好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同时,积极组织开展了推荐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工作。经积极工作,四平循环经济示范区、白山市被批准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通过第一阶段生态省建设的实践,吉林省的生态省建设开局良好,起步扎实,成果显著,第一阶段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但由于生态省建设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遵循,因此,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诸如对生态省建设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恢复和治理生态环境任务还十分艰巨,正确处理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政策法规体系有待完善等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三、继续深入推进生态省建设
按照《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的安排,从2006年开始,吉林省生态省建设由第一阶段的启动期进入第二阶段的发展期。到2010年的目标是:
在原生态保护和恢复方面,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省幅员面积的1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5%,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650平方公里,新增湿地面积1206平方公里。
在节能减排方面,国家确定“十一五”期间的节能目标为20%,年均下降4.4%。吉林省的目标是30%、年均降低6.9%,是全国最高的。国家确定吉林省的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控制在36.5和36.4万吨以内,在2005年的基础上分别降低10.3%和4.7%,年均降低2.15%和1.44%。
松花江流域COD排放总量控制在22.5万吨,比2005年削减14.4%;热电联产项目完成总装机容量870万千瓦,实现供热面积1.48亿平方米,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5.2万吨、烟尘1125吨;40%的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超过292天,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大于5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于6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基本得到安全处置。
在发展生态经济方面,依据丰富的林业、水资源、草原、湿地和风能,发展绿色食品、精品畜牧业和清洁能源,绿色产业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以上;清洁能源完成发电量68.2亿千瓦时,节约标煤252.35万吨;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期必保降低20%,力争降低30%。
完成上述目标任务,应该说压力和难度比较大,应调动各方面力量,研究制定政策,不断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
首先,生态省建设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省委、省政府继续加强生态省建设的领导,强化保护与发展的约束性。其次,进一步细化各级政府在生态省建设中的主要目标任务,明确责任人,建立和完善考核制度。切实把生态省建设工作当作一件大事、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二)适时修订、调整、完善生态省建设规划
建设生态省,规划要先行。《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已经提出6年,当前的经济形势和5年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今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环境问题,更加重视生态效益问题,对于《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也要与时俱进,依据当前形势进行必要的修订,使其更符合现今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三)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生态省建设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涉及各行各业方方面面,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普及提高生态文明以及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节能减排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省政府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以便有效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生态省建设中来。
(四)完善法律法规
在继续依法组织实施《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行生态省建设的决定》、《西部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长白山生态食品管理办法》等已出台的条例的同时,积极推进《吉林省矿泉水保护区管理办法》、《吉林省饮用天然矿泉水勘查开发保护条例》等立法工作。加强森林限伐、水资源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执法力度。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政协对生态省建设的监督,以及新闻媒体及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五)狠抓项目建设
一是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西部地区要继续加强湿地保护和盐碱地治理,加快推进引嫩入白、大安灌区、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中部地区要继续加强黑土地保护和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建设。东中部地区要继续加强松花江、辽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污水治理。东部地区要继续加强长白山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四期建设,加快推进长白山天然矿泉水水源地保护区建设。要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加强危险废弃物、医疗废物及城市垃圾处理。
二是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按照生态省建设第二阶段的工作任务,围绕建设绿色产业大省目标,积极推动长白山矿泉水产业、生态旅游、水电产业、健康产业、特色农业、西部风能、秸秆发电等清洁能源和有机食品、精品畜牧业等绿色产业的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长春、吉林等中心城市热电联产项目建设。
三是积极谋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项目。抓好亚泰、吉林市再生市场、四平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白山市、一汽汽车再制造等5个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积极推进省级循环经济项目建设。继续抓好节水、节地、节材及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谋划与建设。推进实施10大重点节能工程。
(六)强化科研攻关
要围绕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发展、生态文明普及提高、循环经济发展、节约型社会建设和节能减排等生态省建设任务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组织协调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的专家学者,联合开展攻关,为生态省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七)广泛开展宣传
生态省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舆论宣传极为重要。要利用省内、国家主要新闻媒体,深入开展生态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一是要积极组织各种新闻媒体在全社会广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普及生态省建设知识,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要深入开展生态省建设基础教育工作,组织开展相关知识培训,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三是继续编写出版系列生态省建设科普书籍,为全省各级领导和普通公民深刻认识生态省,进而积极投身到生态省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四是继续在全省主要交通干道和旅游景区,竖立生态省建设大型宣传标牌,形成强大的宣传网络体系。
(八)加强交流合作
建设生态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需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为此,应特别注重学习和借鉴国外在环保、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多渠道开展国际交流。同时,加强与国内兄弟生态省市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外省好的生态省建设的经验。
(撰稿:苏柏山、姜军、陆晓龙)
(责任编辑:云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554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