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污水处理,想说爱你不容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蔡建忠

  深圳经验――挨骂的排头兵
  
  8月26日对于深圳市环保局的领导来说是极其难熬的一天。王玲玲以市人大计划预算委员会主任委员的身份炮轰台上报告的环保局领导:“政府这么多年来,一共在环保上投了多少钱?河水长期治理不好的原因,主要在哪里?”
  这样的质问并不过分,因为在“十一五”规划中,深圳环保局给深圳人民画的大饼是“新、改、扩建污水处理厂25座”。然而时间过半,规划的25座污水处理厂,现在只建好4座,加上正在建的5座,才占36%。就连深圳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评审组成员、深圳市环保局原局长陈棠颐也坦言:“我们不存在资金、技术问题,没有理由不按期完成。”
  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深圳的污水处理都是走在全国最前面的。至2007年底,深圳全市已建成污水处理厂14座,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22.24万立方米/日,特区内污水处理率达到88.4%。要知道,欧美的污水处理水平也不过85%,而当时中国的平均污水处理率仅为59%。同时,在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方面,深圳更不乏接连的大手笔,深圳市福永等十座污水处理厂22年(含建设期)的特许经营权招标日前已进入尾声,项目总投资约18.41亿元,设计总规模达96.5万立方米。
  
  水务企业对深圳市政府的评价是:“深圳市政府给投资人的印象不错。政府比较有实力,而且讲诚信,同时政府行政体系的效率较高,而对于BOT项目来讲,这些都是投资人比较看重的。”人大代表口诛笔伐的深圳政府在水务企业眼中是如此的另一番模样。
  
  “一边打工,一边还债”
  
   中国老百姓似乎总是活在困惑中,比如收入指数在涨,收入却没涨;房价指数在跌,房价却没跌。同样,环保的财政支出在增加,环保数据再提高,但是就如深圳市民一样,老百姓并没感觉生存环境在改善。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根据目前的污水厂建设速度,预计到“十一五”期末,污水厂规模将达到3000座左右,按照处理能力500亿立方米左右计算,每吨处理费1.5元计算,污水处理费大约需要750亿元,但目前污水处理费征收规模只有40亿至50亿元。从目前征收标准和征缴水平来看,短期内污水处理费征收规模不会出现大幅度上升,因此到“十一五”期末,污水处理费缺口预计将达700亿元。也许,换一种算法说明意义更佳,即为了达到“十一五”规划的污水处理水平,老百姓支付的污水处理费用须在现在的水平之上每单位提高13倍。
  而即使达到上面苛刻的条件,也只不过是做到了将污水环境危害的增量降至最低。不要奇怪为何深圳污水处理率88.4%,百姓还觉得环境没有改善。在质疑支出和指责政府时,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我们几乎二十年没有处理污水,而是直接排进河道湖泊。今天,我们经济比以前富裕了,但是我们发现河道污染了,它们甚至丧失了生态能力。很多环境代价是以前我们的上一代,或者说上一个发展的20年、30年所欠下的,其中当然包括作为上这一轮经济发展代价的污水处理债。现在让水一下子变清,理论上和现实上都是难以实现的,也是不公平的。
  所以,毫不夸张,我们只能“一边打工,一边还债”。
  
  强大的国家意志导向
  
  面对这样的一份考卷,环保总局、建设部“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区域和城市的污水处理率目标。全国范围内,按照“十一五”规划的内容,从2006 年到2010 年将有3300亿以上资金投向污水处理设施和再生设施建设,是“十五”期间的2 倍以上。(“九五”、“十五”两个国家环境保护五年计划没有全部完成,完成率只有60%~70%。)即使按照60%的完成率,水处理市场规模也在每年400亿。(见图1)
  在 “十一五”期间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领域中,为还清“九五”和“十五”期间在城市管网建设上的欠账,投入资金的63%用于管网完善,因此强调各地要对城市管网合理规划、布局与建设,加快完善管网建设步伐,使现有污水处理厂能高负荷的运转并能满足未来城市污水收集的需求。(见图2)
  一方面,从以往的投融资来看,中国在水处理领域的意志不可谓不坚定,起码没有缩到社会资本后面。全国534个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总投资1027亿元,其中国债资金、预算内专项资金、地方配套资金达845.9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2.4%,银行(包括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和社会投资比重仅为17.6%。
  另一方面,水污染也成为官员考核制度的新指标。按照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规定,水环境保护工作将纳入政府最重要的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的水环境质量负责。同时,国家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非理性运行的污水处理市场
  
  中央政府的压力迫使各地方政府不断实践,并探索出一条新的水处理产业链,即政府牵头招标污水处理厂特许经营权,中标企业负责工程总包,并在建成后运营一定年限,以收回投资,其中以BOT(Build-Operate-Transfer)居多。BOT 是政府通过特许权协议,将项目授予企业投资、建设、运营、维护;特许期限内(一般20~30 年),项目公司向用户收取费用,由此回收项目投资、经营和维护成本并获得合理回报;特许期满,项目公司把基础设施无偿移交政府。
  污水处理厂的系统建设和运营技术要求很高。一直以来,国内能够承接BOT特许权的企业不多。因此,早期介入中国污水工程市场主要是外资企业,全球的4大水务巨头法国威立雅、法国苏伊士、英国泰晤士水务、德国柏林水务公司给中国带来的污水处理的新理念。
  然而,不过几年时间,国内的大中小型工程承包公司犹如雨后春笋,这一方面标志国内污水处理技术水平不断上升,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污水处理行业良莠不齐、恶性竞争的负面信号。前文提到的深圳污水厂BOT项目,实际参与企业数量超过40家,经过初审就剩下23家而已。很多企业都给出了0.7元/吨的报价,比政府给出的1.1元/吨的最高限价竟低了30%。如此低的标价,迫使其内部收益率将降到5%以下。
  
  特许经营是以地方城市政府为责任主体,在经营环节引入市场机制的制度体系。但是中国在巨大环境压力之下,中央要求各地方实现环境污染控制目标。大量的投资将在近几年完成,地方政府难以按照正常的程序实现单个项目的投资运营主体的市场竞争性选择。因此,即将到来的几年内,将牺牲单个污水处理项目的竞争机制和效率机制,大量的项目将在特许经营的竞争体制之外建设完成。
  污水处理市场2~3年内完成大部分项目的一级市场的非市场、非理性瓜分,相当一部分项目将分散进入非战略性投资企业,一部分通过划拨方式进入国有大集团,对优秀民营企业和国际企业面临一级市场的丧失。只能从以后的二级市场中获得机会,市场成本将增加。
  
  水处理设备――民营资本的突破口
  
  污水处理产业的形态向着大型化的方向发展,且非理性的竞争势态似乎已经超出了民营资本的承受能力。其实不然,在巨大的水处理蛋糕不只是国字头大企业的饕餮盛宴,中小社会资本也可以享受环保带来的商机,水处理设备市场就是个突破口。(见图3)
  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成本集中在土建、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控制系统、技术费用等几个方面,但随着建厂规模、性质的不同,成本构成比例会有所不同。通常土建占比最高,可占到建设成本的40%~50%,设备费用则可占成本的20%~40%。污水处理设备大体可分为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包括泵、风机、管材配件等,专用设备较多,包括搅拌机、刮泥机、格栅、膜元件和组件等。(见图4)
  
  在污水处理设备制造领域,目前国内几乎所有产品均能生产,但由于在材质和工艺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在使用的可靠性、寿命方面和国外设备尚有一定的差距,导致目前甲方在选购设备时,特别是大型项目,还是倾向购买国外设备,近10年兴建的污水处理厂中约90%的设备是进口的。
  近几年由于污水处理厂的兴建,带动国内污水处理设备生产厂家大量涌现出来,但大多规模不大,并以民营企业为主,能够提供成套设备的企业很少,大多数企业以生产成熟的单机产品为主。除了本土企业,利用国外技术的合资企业是这个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占据了高端设备市场,国内企业则集中在管材、水泵、风机等传统产品市场。有技术、懂工艺的国内水处理设备厂商将大有可为。
  
  “环保的财政支出在增加,环保数据再提高,但是就如深圳市民一样,老百姓并没感觉生存环境在改善。这是为什么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578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