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异地培养在职硕士若干问题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金晓鸿

   [摘要]近几年来,在职硕士学位教育在全国各地纷纷出现在校外培养机构里,有私立学校代招硕士的,有高职院校成教学院的,也有政府部门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的,培训门类、专业也越来越多,有管理类的、有工程类的、也有技术类的。笔者分析了在职硕士异地培养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努力改进的方向,旨在为在职硕士培养作一些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在职硕士 异地培养 培训机构 教学质量
  
  一、在职硕士异地培养的优势
  1.使各地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增值。受地域、经济、文化等背景的限制,国家高等院校分布主要集中在大、中地市,二、三线城市由于政策、师资等方面原因,院校分布很少,现有学院力量与各地人才需求之间很难实现有效对接。利用好在职硕士异地培养这一模式,充分盘活现有教育资源,实现跨省域、跨区域共享,是解决各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各地通过拓宽成教学院或高职院校等在职教育机构职能,与国家高等院校积极开展合作,实现与国家高等院校教学资源共享,每年为地方输送大量高层次人才,起到了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2.满足在职人群需求实现互利双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各地经济相互交织,经济区域化、一体化、全球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对人才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在职人群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对自身学历、能力提升的需求更加旺盛,但在职人群群体特殊,不得不面对岗位、工作、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同时受时间、经济等诸多因素影响,参加全日制在校学习显然不大可能,针对这些矛盾,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异地在职硕士培养,对缓解工学矛盾,降低学习成本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通过合作确保各地在职教育机构、国家高等院校生源,形成良性教学体制,实现互利双赢。
  3.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实现服务功能。随着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低炭经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流,全国各地产业转型升级压力不断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缺口也越来越大,仅仅依赖高等院校培养很难满足各地各行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在职硕士异地培养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从某地区统计的数据看,2006年前该地区农业、林业系统风景园林专业硕士需求增加,卫生系统公共卫生管理人员稀缺,而在该地区办学点却没有一家,从2007年到2010年,通过在职硕士异地培养,有效的实现了人才结构再改善、人才学历再提升,缓解了高层次人才紧缺的局面,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力的人才支撑,为当地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在职硕士异地培养存在的问题
  1.经济效益挂钩严重,重视效益培训质量难保证。在职硕士异地培养,培训机构与高等院校收入按一定比例进行分成基础上,在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之后,启动正式的招生、培训。有些培训机构以经济为中心,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求快速修完课程让学生到时候拿到证书即可。一般来说,教学点负责教学管理、学生组织等后勤工作;高等院校负责教学安排和派出老师。高等院校虽然招得了生源,但由于要派本校老师到异地上课,牵涉到校本部的人员安排和相关费用。为了节省培训费用,某些高等院校往往会压缩课程、降低授课级别、减少教员往返次数。一般情况下,本部由教授主讲的课程,校外教学点则由副教授或讲师主讲;培训课程往往比在本部少得多,本部要三个周末的,基本上校外教学点只上一两个周末;另外,由于教员行程上占据部分时间,本部周五晚上到周日晚上的六个半天课程,教学点周六才开始上课,周日下午就结束,只有三个半天课程。由于这些原因,无法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修完每门课程,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而学生之间也存在着着素质差异和学识差异,有真才实学真心想学习知识的,也有只求学历不求学习的,往往是把想方设法通过考试当成已任。
  2.同行业竞争激烈,不良方式造成层次难提升。就读在职硕士的学员,绝大多数来自机关事业单位,经过多年的培训之后,有迫切需求的人基本上都考取相应的学校参加培训,需要培训的人尽管还有,但多是一些底子较差或是近几年刚毕业没达到报考条件的人员,各地教育培训机构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生源很难得到有效保障。有很多地方多个培训机构同时招生,“僧多粥少”现象更加严重,为了增强竞争力,确保生源,不少培训机构挖空心思做广告宣传,甚至不惜冒险去钻空子、走“捷径”,与一些私立中介机构合作,推行所谓“保过”等服务;有的私立培训机构未经过校本部的授权,纯以利益为基础,替另一个校外点代招考试人员,如果考试上线人员达一定的人数,就想方设法在本地授课,如果达不到人数,就把上线考生转到委托招生的教学点上课,考生的合法权益根本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不良的竞争方式,造成干部群众对培训学历的质疑,增强了教育培训机构的压力,使得在职硕士培训在低层次徘徊
  3.政策调控更加严格,招生限制培训规模难扩大。近几年来,为保证培养质量,国务院学位办对各校招生人数控制得越来越严,一些自主招生学校从原来的人数不受限制到了限制于300人以内。2009年开始,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自定招生上限为200人,教育硕士自定招生上限为400人,2006年12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2007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录取的通知》中明确规定,除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外,其他类别专业禁止异地办学,不允许进行跨省院校之间的调剂录取,这一举措使一些高校在以后的几年里不得不撤销对外教学点,造成培训机构违背当初与学生达成的在本地上课承诺,加剧学生工学矛盾,这一培训模式将受到公众更多地质疑。据某市人才培训中心统计,在限招200人的自主招生专业中,2009年该市上线最多的专业只有30多,其余专业多在20人左右,最少的高校教师管理与科学工程专业只有3人(该专业应国务院学位办要求今年已停招),如此少的人数,意味着本部、教学机构都要赔本,高校不得不做出清理校外点的措施,没有达到办班规模的,或是人数很少的招生点,就不得不面临着该专业的停招问题,形成了在职硕士异地培养恶性环境。
  三、异地培养在职硕士质量保证对策思考
  1.从确保质量提高异地培养社会认同出发,科学设置,实现异地教学点共同监管。针对教学成本居高不下,异地培训利益化倾向加剧,教学质量无保障等所引发的公众质疑,必须严格生源质量、改进培训方式、强化多方监管。在确保生源质量方面,各级要严把入口关,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不推荐,并引入公众监督机制,通过媒体对报考者报考条件实行公示,考试过程严格按要求执行,专业课目考试不打人情分,不搞特殊照顾,提高起点,确保培训人员质量;在改进培训方式方面,针对政策调控措施越来越严格,生源越来越紧张的局面,科学设置培训内容,采取滚动上课的方式进行培养,通过两届两个班级合并上课,增加到课人数,在确保教师层次和教学时间的基础上,减少校本部老师往返次数和课酬支付,提高教学质量;在强化多方监管方面,首先培训机构和高等院校要加强自身监管,严格按教学计划和有关要求落实课程,其次要强化教育主管部门职能,定期组织学生对培训机构和主办院校培训情况进行民主测评,民主测评结果作为督导教育培训机构的重要依据,通过多种举措,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公众对异地培养社会认同,为在职硕士异地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2.从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发,统筹规划,提高异地教学点设置门槛。多年来,各地教育培训机构在培养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其中教育培训机构太多太滥,鱼目混珠现象严重,造成相互间竞争加剧,其中不良竞争、无序发展甚至危及产业生存发展,要确保培训机构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功能,必须严格执行中央有关政策规定,采取“撤、并、减”等手段,对一些资质偏低、不具备办学条件的机构,要撤消;对具备办学条件,但由于生源关系的,要确定专业进行分配,将生源按专业进行合并;对一些冷门专业,生源达不到要求的,要停止开班,通过这些举措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对所有培训机构,教育主管部门要严格“准入审核”制度,对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场地、资金、教学设施等软、硬件条件进行严格把关,提高准入门槛,加强对通过审核的单位管理,定期组织评审,对明显违反有关开办在职硕士异地教育要求的单位进行查封,不断提高教育培训机构培训人才层次和水平,真正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
  3.是从适应发展增强异地培养竞争能力出发,强化引导,确保异地教学点健康发展。针对近年来高校硕士自主招生人数减少这一情况,各地要以新的人才建设理念为指导,引导培训机构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形势变化,寻求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培训模式,更合适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专业。可以在满足企(事)业等用人单位需求上做文章,深入研究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的新动向,利用间隙,为企业培训一些高级技术工人,进行民营企业后备人才培训、民营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等等,同时,还可进行企(事)业单位及社会人员技能升级方面的培训,如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培训、职称考前培训、公共外语培训、计算机培训、各类技能培训等等。摆脱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生源“僧多粥少”的困境,增强复杂情况的应对能力。此外,还可应考生及形势发展的需要,培养既有学历,又有学位双证硕士;还可与各行业、各系统主导机构合作,开办行业硕士班,确保人才培养有的放矢。通过挖掘新资源,开辟新途径,摆脱政策、资金、生源、无序竞争给行业带来的冲击,开拓创新,以自主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确保异地培训健康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34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