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民生新闻的困境与出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莫菲

  [关键词]民生新闻;新闻实践:视角
  作为一种电视新闻形态,民生新闻早已被人们所熟知。它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的节目形态。以“以民为本”为传播理念,“平民视角”为叙述方式。倡导电视新闻节目的人文关怀,通过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展示了普通民众的生活原生态,受到人们的欢迎,引起了各级各地电视台办民生新闻的热潮。经过多年的发展,尽管各个城市民生新闻节目都存在着严重同质化现象。民生新闻在各地方台仍然有着较强的收视地位。但与此同时,其缺陷和不足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琐碎。民生新闻节目中充斥着大量内容琐碎的报道,采写多围绕凡人琐事进行,新闻价值不高。2.报道表象。大部分新闻取材粗糙,且只停留在“一人一事一报”上,只描述事件。不分析原因以及会带来的后果。对于节目中大比例报道的负面事件。媒体没有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对社会不良风气和现象没有起到监督和批判的作用。3.视角窄小。民生新闻的范围很广。若只一味局限于家长里短、降低自己的品位,最终会丧失其应有之义。民生新闻的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化,国家出台的大政方针、关于城市发展的各项会议,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是大民生的意义所在。民生新闻却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涉及很少或者基本未涉及。另外,民生新闻关注的焦点多集中于所在的城市,具有鲜明的市民色彩,缺乏对农村地区老百姓民生状况的关注,而他们正是民生新闻需要关注的广大群体,在这方面缺位,民生新闻的民生关怀的深度与广度就会大打折扣。4.报道失衡。民生新闻的失衡主要表现在正负面报道的失衡、化解社会矛盾与干涉司法的失衡、趣味与庸俗之间的失衡。民生新闻中过多负面题材的报道,不仅可能对城市形象造成负面影响,还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影响人与人之间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民生新闻应当帮助化解社会矛盾,但是不能用执行或者仲裁代替监督,很多民生新闻节目把握不好两者的界限,对于社会上的纠纷问题,往往打着“帮忙”、“化解矛盾”的旗号,在记者所拥有的报道权与司法部门才有的裁决权之间徘徊,很容易踏人干涉司法、新闻越权的误区。新闻从业者在报道新闻时。把握不住“趣味”与“庸俗”的界限,过分追求新奇。加上“戏说”、“侃谈”的报道方式,走上了“庸俗化”的道路。
  民生新闻的兴趣,随着它放低姿态、贴近群众的同时带来了题材琐碎化、内容市井化、审美格调低俗化等问题。民生新闻的制作者习惯性地把目光聚焦在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等比较琐碎的小事上。好像不琐碎就不能贴近百姓,不家常就不是民生新闻。类似公鸡上树之类新闻,时下很多地方民生新闻节目都在自己的省份内播报过,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意味,然而这种没有更多让人思考的空间的新闻,只是一种简单的堆砌。多而生厌。陷入了模式单一、内容雷同的套路。甚至为了追求娱乐性、趣味性。一些民生新闻节目置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于不顾,陷入了搜奇搜特的怪圈,猎奇和趣味性成为民生播报的主题。题材趋于“市井化”、庸俗化,只图新鲜热闹,没有深度和启示意义。其实这些都不能真正体现“关注民生”的本意。
  民生新闻的困境,迫使我们正视民生新闻的理论定位,分析其背后形成原因,从而找到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并使电视民生新闻走得更远更久。具体应表现在:1.横向丰富节目内容,扩大新闻题材的来源。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新闻传播手段和渠道的多样化、电视新闻的传播范围和受众群体的扩大,人们关注的视野和范围也渐渐地发生了变化。2.增加节目纵向深度,对特定事件进行更加深入地报道和分析。对类似相关事件展开联系。流于表面现象的报道是民生新闻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初觉新鲜,然印象不深、转瞬即逝。因此。应在民生新闻这档与大众群体联系紧密的节目中。加强对事件背后事实的及时真实的深度报道,以起到审慎看待社会现象的作用。3.提高新闻的社会责任度,新闻工作者当以从业者的良好素质来提升大众观赏水平。民生新闻是以贴近百姓生活为特色的新闻节目,新闻工作者理当肩负起传播把关的任务,切实负起责任,以从业者的良好素质来提高大众的欣赏水平。4.吸取公共新闻优势,新闻不但要走进百姓生活,更要走进公共空间。民生新闻反映的是百姓的心声,而公共新闻反映的是那些具有社会意义的公共问题,目的在于推动问题的解决与社会进步,二者有许多交叉重合之处,民生新闻要想走得更远,就不妨吸收公共新闻的合理元素,提升和优化传播内容的价值取向。
  民生新闻不同于市井新闻,它不以提供娱乐、消遣、迎合猎奇心理为目的,而是以关注民生、服务百姓为立足点,让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成为报道的主角,表现出强烈的亲民色彩。因此,要从民生的角度、百姓的视角对某些市井新闻乃至社会新闻进行加工。一样的事件,用不一样的观点去观照理解,就会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民生新闻还要把与民众生活关系密切的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纳入报道范畴。让权威与民生牵手。使国家大事与“柴米油盐”挂钩。尤其是本地新闻需要把报道的视野扩展到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民身上。民生问题对国家而言是大事,通过媒体报道,传出民众的心声、期盼和希望,可帮助决策层了解百姓的困难,制定出更多惠民政策。作为民生新闻,反映民生、民心、民声、民意。是首选题材,但不可能、也不必要成为记录民生生活的符号。有些民生新闻栏目走人了误区,内容上堆砌琐事、鸡零狗碎,人们看过后,没有留下太多值得思考的东西。报道选题确定后,如何去表现选题,表现什么内容,即如何确定和把握报道的主题,是民生新闻记者应当思考的问题。主题对民生新闻格外重要。因为在人们眼里,民生新闻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大都与“俗”有关,报道的内容“平”、“偏”、“奇”。有时也不能体现创意和新意。因此,它的主题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新闻实践中,在表现主题的过程中。去观察体会,思考问题,收集资料,组织报道。民生新闻离不开舆论监督,但媒体不能以民众的保护神和代言人自居。要立足于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帮忙而不添乱。这样既符合民众的愿望,也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民生新闻不仅要对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立体化的报道,揭示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本质,更要挖掘出隐藏在事件背后的社会意义,以及与社会大环境之间的联系,从而干预社会生活,引导社会舆论。另外,民生新闻要真正做到“与生活同源与百姓同心”,就要贴近百姓生活。站在百姓的立场上去关注民生问题,用“平视”而不是“俯视”的目光看待百姓,更多地反映他们的生存状态。这就意味着记者要摒弃居高临下的心态,站在与民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上,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放下架子,走进百姓生活,在民生新闻报道中体现出民生视野、民生态度和民生情怀。同时注重受众的参与和双向交流,注意探究新闻背后的新闻。提升新闻的品位,既体现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又找到与百姓需求契合的点。
  (编辑/刘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13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