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混凝土质量缺陷剖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彦涛 刘宏凤
[关键词]新混凝土;质量;缺陷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混凝土工程在建筑物和构筑物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混凝土工程质量直接影响建筑物的质量,在进行混凝土工程的工作中,必然带来很多问题,能否处理好和保证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的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混凝土的质量缺陷
(1)表面主要有麻面、缝隙及夹层、露筋、蜂窝、孔洞、色差、板面不平整、缺棱掉角、变形、构件位移等缺陷。
(2)内在缺陷。由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材料的选择、搅拌、运输、浇筑、振捣和养护造成砼强度不足;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保护层被破坏或砼本身的保护性能不良时,钢筋会发生锈蚀。铁锈膨胀引起砼的开裂。
二、模板的因素
(一)模板常见缺陷对混凝土结构工程的影响
1.模板的质量,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不得投入使用。
2.模板自身的刚度及模板安装的刚度、稳定性达不到设计及规定要求,在浇筑砼时,模板会发生变形、移位、甚至坍塌。
3.模板拼接不严密。安装加固方法不当,直接影响砼外观质量。
4.模板内清理不干净。遗留下的杂物会造成混凝土夹渣等质量缺陷。
5.隔离剂涂刷时污染钢筋造成钢筋与砼的握裹力减少。
6.浇筑砼时,设专人检查模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7.有些构件需穿插钢筋操作。木工作业应与钢筋工及其他专业工种相互协调、配合默契,做到事后不凿补。加强成品保护。
(二)模板的其他因素
1.模板及其支撑设计
模板在安装前必须进行计算、设计,保证模板及其支撑构件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整体稳定性,能够承受浇筑砼时来自混凝土的重量、侧压力和施工时地外动荷载,使模板及支撑在外力作用下不会胀模、走模变形,绝不允许坍塌。
(1)支模时应遵守侧模包底模的原则,粱模与柱模连接处,下料尺寸一般应略为缩短:
(2)粱侧模必须有压脚板、斜撑、拉直线后将梁侧钉固。梁跨大于4m时,梁底模板按规定起拱。
(3)成排柱模支模时,应先立两端柱模,校直与复核位置无误后,顶部拉通长线。再立中间柱模。保证混凝土成型后通线。
(4)楼板模板厚度要一致,搁木栅均刨至统一尺寸,保证混凝土底面平整。
2.施工人员管理的责任心对模板安装没进行技术交底或交底过于笼统不具有针对性,质检员检查不负责不到位,给工程质量留存质量隐患。
3.模板拆除过早、混凝土过早承受荷载施工中砼未达到规定强度或者砼未达到终凝时就上荷载及拆模,易使达不到规定强度的砼出现沉降变形。开裂或缺棱角等情形。对拆模时砼强度的要求。在施工中通常用同条件养护砼试件的强度来判断。并按规范规定进行操作。在施工中使砼过早承受荷载也是影响砼质量原因。
4.模板涂刷隔离剂模板隔离剂涂刷必须使用专用工具,同时选取适宜的隔离剂品种。不得使用影响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的油性品类。同时必须避免涂刷隔离剂污染钢筋及砼接槎处的砼,若受到污染必须清除干净。以免影响砼的握裹力及混凝土黏结质量。模板涂刷隔离剂后应加以覆盖,防止被雨水冲刷。若发现被雨水冲刷掉,应重新涂刷后方准浇筑砼。
三、消除混凝土质量缺陷的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一)混凝土原材料的进场检验
1.胶凝材料的水泥是砼最重要的成分之一。水泥进场要对其品种、级别、包装、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看是否符合规范规定的要求,同时对水泥的强度、安定性等重要性能指标进行二次复试。其质量须达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2.对进场粗细骨料的砂、石的粒径、含泥量、含水率等进行检查并进行二次复试,其复试的各项指标必须符合规范规定的要求。
3.熟悉进场的外加剂、矿物掺和料说明书的内容及各项指标。搅拌用水应用饮用水。
(二)混凝土的配合比
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是依据现场原材料送样试配成实验室配合比。再根据砼试验室配合比及施工现场原材料砂、石含水率等实际情况配制成的。
(三)加强对水灰比、原材料计量的管理混
凝土施工中的挂牌制度不仅只流于形式,更重要的是实际操作。众所周知。砼随意加、减水都直接影响到砼的强度:但在很多建筑施工现场,负责砼搅拌的计量人员及技术管理人员。直至监理工程师都很少检测加水量的准确性。无论是大型搅拌站还是普通搅拌机进行砼搅拌。混凝土的各种原材料应严格按规定过称称量。
(四)加强对混凝土的搅拌、运输、振捣与养护
应依据搅拌机的类型、骨料的品种、外加剂掺和料的类型及砼坍落度、搅合料要求、强度增长效果等情况确定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尽量减少砼运输的转运过程,避免砼离析、泌水现象的产生。混凝土的养护是砼浇筑完毕后的重要工序之一,同时也是混凝土凝结硬化强度增加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由胶凝材料水泥的水化热作用来实现,面水泥的水化热只有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才能实现。若要保证砼强度不断增加,必须做好砼的养护工作:同时根据施工季节的情况选择有效的砼养护方法。砼终凝后立即进行淋水保养。高温或干燥天气要加麻袋覆盖,保持构件有较久的湿润时间。厚大构件参照大体积砼施工的有关规定。
(编辑/丹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14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