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新闻媒体的“人文关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于忠斌 马岚

  新闻媒体运用语言、文字、图片、广播、电视、电脑等各种传播工具反映和沟通整个世界,影响及于每个人,既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工具,又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工具,作为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化制品,对受众实施“人文关怀”必然是其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
  新闻媒体以新闻为主要传播内容。从新闻的内容看,绝大部分新闻报道的是与人有关的事物,因此,新闻总是在传播信息的同时,有选择、有倾向地向受众展示着人与其他各种对象的关系,而这也正是新闻媒体实施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手段。
  可以说,新闻媒体中的“人文关怀”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谐社会建设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精神层面必然是以人为核心的。在这方面,除了各种专门的教育系统外,新闻媒体这种最为广泛的文化载体,发挥的作用将是不可忽视的。尤其在现代社会,新闻媒体几乎总是走在最前沿,几乎总是在传播最新的文化价值观。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从物质的层面上体现了对人的生活质量的关怀;精神文明建设,应是更多从精神和文化的层面上体现这种对人的关怀。新闻传媒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重要阵地,在人文层面上将为和谐社会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新闻媒体“人文关怀”有利于核心价值观的建立。马克思主义无疑是把人放在核心地位的。从哲学角度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也是解放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力,以更好地实现人的价值、人的意义,并以此为基础来激发人的积极性,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新闻媒体以其广泛性、通俗性、可反复性等特点,在这一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新闻媒体在文化上的向导性和推动作用,特别是在文化价值观的把握上,将是舆论上更深层次的导向。在境外文化纷纷登陆的今天,如何在我国社会构建起自己的人生价值关怀,并使这种价值关怀符合我国社会现在和今后发展的需要,将是新闻媒体的重要任务。因此,从这一层面上来看“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国家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国家之祸”这句话,更加意义深远。
  新闻媒体“人文关怀”有利于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知识就是力量”,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人才。文化建设的目的,并不只是局限在读书识字,更重要的是在全民族培养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观念和较高的文化素质。新闻媒体正适应,了这一要求,特别是在满足了人们对信息对娱乐的需求的同时,完成了这一过程,使它具有其他文化载体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从新闻媒体形成合力的角度看,它在社会上形成的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文化氛围,将为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
  新闻媒体“人文关怀”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国家安全是一个系统,安全不仅包括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也包括意识形态安全。一个国家如果意识形态发生了动摇,精神支柱锈蚀乃至瘫塌,那这个国家不仅在政治信仰上,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规范方面,将处于严重的无序的状态,引发政治动乱和社会动乱,也将从根本上损害国家的发展。文化是一个民族割不断的精神纽带,只是我们的新闻媒体把握住了文化这一核心,建构起自己的人文精神,在文化上维系住自己的受众,也就是在意识形态上维护了国家的安全。这将对维护安全团结的社会局面作出巨大贡献,必将使任何渗透走向失败,必将使新闻传媒在社会主义事业中成为出色的“宣传员”和“鼓动员”,成为国家建设中有力的“组织者”。
  新闻媒体“人文关怀”应立足于马克思理论。马克思对人的社会性范畴的开掘,既包含了对人的全面性、理想性的追求,又包含了对人的现实性、具体性的认识,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它实现了关于人的社会本质问题的科学解答。它通过对人的社会性的历史考察,得出了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结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代表着一种人文价值的终极关怀。因此新闻传媒应切实以马克思主义为建立自己的人文关怀的立足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新闻媒体“人文关怀”应维护人的主体性。马克思说过:“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也就是说,人既有他的自身价值,也有他的社会价值,过份强调人的自身价值,人就会变得自私;过份强调人的社会价值,人的主体性就会被抹煞。新闻传媒应在避免两种偏颇的基础上维护人的主体性。
  新闻媒体“人文关怀”应“关怀”受众中的大多数。文化无疑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新闻媒体“人文关怀”只有在对大多数受众进行“关怀”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深入人心。这就要求新闻媒体要贴近大多数受众的生活,符合大多数受众的情感、习惯与思维方式。英雄是时代的代表,群众是生活的主流。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了个人在历史上的特殊或杰出的作用,揭示了杰出人物在历史中发挥领导和榜样作用的必然性。与此同时,也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新闻媒体“人文关怀”应尊重受众的“文化心理结构”。新闻传媒在构建文化价值观时,不能全盘否定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否则,新闻媒体“人文关怀”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为文化是民族几千年历史的沉积,由此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不仅在书本上,在某些学者的头脑里;它更是根植在这个民族所在的社会里,溶解在每个人的血液里,因此,新闻媒体不可能割断这种文化上传统的联系。违背由传统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的传播方式将很难被受众接受。
  新闻媒体与正面宣传相配合的反面报道、批评报道的增多,体现了对这种文化传统的尊重和自觉适应。例如,在党的好干部孔繁森的典型宣传后,开展的对王宝森的罪行的披露和曝光,就体现了这种正面报道的完整性。一方面党的好干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党和人民敬仰而流芳千古;一方面一些干部视党纪国法于不顾,贪赃枉法,畏罪自杀,为天下人所不齿,遗臭万年。这种宣传建立在双方对立基础上,有破有立,使报道形象鲜明,意义深刻,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在受众心目中留下的印象是不可磨灭的。
  新闻媒体如何在文化层面上对受众进行“人文关怀”,将关系到更深层次的“舆论导向”。特别是在国门向世界敞开的今天,各种境外文化纷纷在我国登陆,“自己的阵地守不住就会有别人来占领”,新闻传媒更应在文化这个至关重要的“阵地”上做到守土有责,而构建起自己的“人文关怀”将是这项任务的重中之重,也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关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19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