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国际新闻的电视编排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力军

  按照通常的分工。电视台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习惯地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分两部分,其一是外采,其二是编辑,于是就有了前期和后期之分,有了记者“冲锋陷阵”,编辑“坐收渔利”的说法。传统新闻理念中,编排是后期工序,是对前期新闻采访被动态的有序化。当今的新闻编排已被赋予主动形态,位置也往往处在前期采访之前,也就是说早在新闻策划阶段就已经有了新闻编排的身影。特别是预发性新闻事件。新闻视角是编排的基石,找到切入视角,同时产生的就是呈现这一独到视角的编排组合方式。然后才是按预案进行现场采访与屏幕体现。即便是对偶发闻进行报道。也存在一个发散性编排、捆绑式组合以及新闻背景阐释与异地现场链接等体现策划力度的编排技巧。
  国际新闻的稿源是新闻编辑的前提和基础,编辑要编排出出色的国际报道有赖于稿源内容的丰富性,稿源形式的多样性和稿源事实的权威性。那么如何做好国际新闻的编排呢?笔者就黑龙江电视台《新闻夜航》晨光版的国际编排的一些经验,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1、选择
  
  在新闻稿源确定的前提下,每天摆放在编辑眼前的新闻稿件林林总总,数量繁多,但由于国际新闻节目的篇幅和时间是有限的。所以编辑必须在众多稿件中选择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同样。像广西与东盟国家、吉林与朝鲜、辽宁与韩国日本等相近或相邻,相对增加对方的报道。必然能够满足本地观众的收视需求。
  要把握好选择关,一方面需要编辑具有纵观国际全局的视野,才能把握时代主题,见微知著,洞察看似不相关的事件间的逻辑关联。另一方面国际新闻作为一种新闻类别,在选择过程中同样应当遵循新闻价值的普遍规律,也就是仍将以时效性、重大性、重要性、显著性、贴近性作为选择的标准。比如说,利比亚国内局势动荡,我国政府积极撤离在利比亚的中国侨民,《新闻夜航》晨光版每天在头条播出。例如2011年3月4日-9日,连续播出了《我国在利比亚公民35860人全部撤出》、《中国撤离在利人员行动圆满结束》、《我省在利比亚务工人员:回家!》、《利比亚: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激战持续》等有关新闻,这样选择新闻符合时效性、显著性、重大性的原则。还有一个例子是近期日本外相前原诚司因为接受外国人政治捐款而引咎辞职,《新闻夜航》晨光版接连以《日本:政坛曝丑闻外相辞职》、《日本:新外相出炉》连续关注这一事件的进展,由于日本是中国的邻国。它的举动将对我国产生最直接的影响,所以对于中国观众而言这条新闻符合贴近性的原则,也应该被编辑选进当天的新闻中。
  
  2、编排
  
  选择好了素材只是选好了点。然而如何将这些点连成线,铺成面,塑成体。这是国际新闻编排的核心环节。电视编排“艺术”方面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蕴含在相对时空中的“节奏”。特德・怀特说:“节奏意味着新闻节目要保持流畅,不能迟滞或令人厌烦。”在具体操作上,他认为“要将录像新闻和口播新闻恰当地混排”。
  从总体而言,新闻顺序的编排应当整体和谐,重点突出,节奏分明。所谓整体和谐是要求编辑对新闻稿件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做到不同类型的新闻“软硬兼施”(严肃的硬新闻和轻松的软新闻只有相互协调结合,才能让整体的新闻报道既有力度又不乏趣味性);不同篇幅的新闻长短兼顾;不同重要性的新闻详略得当;另外,整体的和谐有时候也可以体现在新闻与新闻之间在内容和性质上有一定的相关性,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所谓重点突出。节奏分明是在关注电视受众心理的基础上对新闻编排顺序详略的把握。电视是后于报纸问世的媒体,这就让不少编辑从业人员将报纸“空间存在形式”的编排艺术转嫁给“时间存在形式”的电视,从而忽视了“时间”可以创造出“节奏”的电视优势。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编辑通常将当天的最重要的、最新的、突发的新闻按其重要性的高低顺序排出,也就是说新闻节目表越往后走,新闻的价值也就越小。这样做非但不会让排在前位的数条新闻重点突出,还会给观众每况愈下的感觉,从而调合或关掉电视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美国学者特德・怀特在《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写作与制作》一书中说,要将电视新闻节目想象成“一系列的山峰和峡谷”,也就是说通常新闻编辑采用的“由山峰到峡谷”是一种编排法,而“由山峰到峡谷,再由峡谷到山峰”也是一种编排法,而且是一种更有效,更灵活的编排法。
  从局部而言,如何将重特大新闻做得既有广度又有深度,也要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为原则。以利比亚国内局势动荡的报道为例,编辑手中的新闻素材很多也很庞杂,有新战况,也有双方实力的比较,有战略部署也有国际社会的反映,编辑在编排节目时如果一味的侧重于某一个点或某一个面都会让整体的报道单一而扁平。所以编辑在编排重大新闻时要以新闻事件为中心进行展开,既要关注事件发展的“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又要兼顾事件所呈现的“全部,局部,细部”三个层面。黑龙江电视台《新闻夜航》晨光版中的国际新闻在对利比亚局势进行编排时,在内容上就既选择了属于过去范畴的双方战况的报道,又选择了属于现在范畴的现实战况以及属于将来范畴的战争趋势分析。2011年3月4日,《新闻夜航》晨光版接连播出了三条有关利比亚的消息《我国在利比亚公民35860人全部撤出》《大批难民逃离利比亚》《利比亚局势致原油、黄金价格齐涨》,层层深入,点面结合,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地向观众呈现了发生在遥远地方的政治局势图景。
  
  3、语言
  
  编辑手中的新闻素材要去粗取精,前后承接,相映成篇少不了语言的过渡和润色,怎样的语言才能让新闻报道既不缺乏力度又具有可视性呢?笔者认为应当结合“电视是家用媒体”来做文章。中央台的副总编辑孙玉胜在《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一书中说,“人在家里,应当是媒体从业人员对电视观众基本的理解和认识,一切的传播设计和传播目的应以这个认识和理解为起点”,“电视从业者应把自己定位为走进观众家中的一个朋友,充其量是一个见多识广的朋友,以客人的身份在人家的客厅里讲述着自己的见闻。”国际新闻编辑的语言和串词也应当以此作为自身的定位,就如同家常饭菜不宜过于排场,可让孩子依偎的母亲不宜浓妆艳抹一样,电视观众不要铺张奢华的空谈,也不喜欢正襟危坐的训导,他们需要的是客观、亲切、自然的语言。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26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