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武遒
听力教学是大学里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年级时口译课的基础。不仅如此,学生听力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其在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中30分的成绩(约三分之一的分值)和八级考试中20分的成绩(五分之一的分值)。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呢?除了传统的精听与泛听,有没有其他辅助的途径呢?
一、提高学生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如果学生自己的语音语调不够准确的话,那么听力的提高会难上加难。这就像一直说方言的人听普通话会很困难一样。也就是听与说是不可分的。我们所谓的听懂,即是在别人的话语中认出了自己所了解,所熟知的音与调。那么如果我们自己的音与调是不准确的,是错误的,那又如何在音调正确的话语中找到它们、认出它们呢。所以,提高学生语音、语调的准确性是提高其听力能力的基础。这里所说的语音、语调的准确性里面包括英语中的一些与汉语不同的语音现象,如作为拼音语言的英语,一个意群中的词汇会有拼读或称为连读的现象;会有爆破音与爆破音相遇,前一个音失去爆破的情况;也会有爆破音与摩擦音或破擦音相遇时会产生的不完全爆破等情况。这些,作为听力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充分注意。
二、教会学生运用逻辑思维
所谓逻辑即是必然推理规则。我们都知道,不管是听什么语言材料,都有听不出来的地方。即使是汉语,我们的母语,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听不清楚其中的某一或某些部分。但是我们可以用逻辑思维,或说必然推理规则,利用上下文,推理出这些听不出来的地方究竟是什么内容。比如说,想要听出英语中的过去时态。英语中的过去时态与汉语的表达方式很不一样。汉语的过去时态主要靠时间状语或一些副词,如“已经”、“了”、“过”等来表示。而英语主要依赖动词的变化。英语动词的过去式又大多是以动词原形加ed来变化的。这种动词变化的读音分三种,/t/,/d/,和/id/。这其中/t/是清辅音,声带不震动。想听出这个音的难度可想而知。想要攻克这个难关,除了多听之外,还可以凭借上下文有时间状语的句子,或动词变位是特殊形式的情况来推测出来这个清辅音/t/的存在。这种逻辑推理能力对学生听写能力的提高尤其有用。通过逻辑思维,学生当然不仅可以猜测到哪些动词后面应该加上ed,即应该是过去时态的,也能够做到不漏听完成时中常见的I’ve中的’ve部分、将来时I’ll中的’ll部分,一般现在时动词第三人称单数时需要加的s,动词复数时需要加的s等等不容易被听到的部分。还有标点符号书写准确、动词短语的固定搭配不漏写等问题也都属于逻辑推理可以帮助解决的范畴之内的。听写在专业四级考试中占15分,比重很大。只要学生学会运用逻辑思维,即使现有的听力能力不变,也会至少有两三分的提高。
三、多向学生普及一些常识
常识这里指普通的知道,对事物的一般性的了解。学生大多涉世未深,对很多常识性的东西不了解。作为教师,就要向他们多普及。这对听力材料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有很多时候,学生并不是听不出来语言材料中的词汇或是句型,而是听懂了这些还是不明白说的是什么意思。而如果他们多一些常识,即使是听力材料中有很多不会的词汇,也可以明白大致内容是什么。这里所谓的常识如环境保护问题。环境保护问题是近几年世界范围内的热点话题。联合国刚刚召开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多国首脑会议,主题就是发达国家要与发展中国家通力合作,阻止全球环境的持续恶化,阻止全球进一步变暖等。那么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什么呢?全球变暖有哪些危害呢?怎样才能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呢?等等这类问题几乎是所有关乎环境问题的新闻听力的内容。如果学生能明白其中的关系,那听力材料中即使有些词听不出来,或有不认识的词汇或语法,那么准确理解听力材料的意思也应该不太难。作为教师还要向学生普及的常识还包括简单的国际形势,欧美国家的简要历史等。
四、重视语言背后的文化
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已经有太多的学者专家论证过,这里就不多讲了。这里要说的是,在听力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更生动形象地介绍欧美国家的文化,尤其是现、当代文化。欧美国家的历史学生在中学时期都已有所了解,而现、当代文化却是一个空白。所以,对于如爵士时代、垮掉的一代、越南战争、美国人民对越南战争的反应,美国的民权运动,整个欧美那喧嚣的60年代、女权运动、后现代思潮等等文化现象,甲克虫乐队、马丁・路德金、玛丽莲・梦露等已经成为文化符号的人物都是教师先要了解,再要向学生介绍的。在学生知道了这些现、当代文化之后,对于欧美现有的社会状态、现有的思维方式,才会或多或少有一点点的了解,对于相关的听力材料,才能有比较好地理解。
总之,听力教学想要取得理想的效果,不仅要秉承传统的精听与泛听方式,还要补充进以上所提到的四点:提高学生语音、语调的准确性;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多向学生普及一些常识及欧美的现、当代文化。只有这样切磋琢磨,学生的听力才会有很快地提高,听力课的教学,也不会枯燥,会更生动、活泼,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编辑/李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56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