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生产-流通关系与产业发展:基于分工协调理论的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分工+协调”――现代生产-流通关系的发展目标
分工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主要促动因素。随着社会分工的日趋精细化与复杂化,传统分工效率理论得到了不断深化:从最初的专业化分工效率,到规模经济分工效率,进入现代经济社会以后,分工效率则更多地产生于协调经济。现代社会生产迂回程度不断提高,传统分工形成的差异化人类劳动之间产生了强烈的联系需要,分工效率的实现不再直接产生于分工本身,而是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不同目的劳动之间的协同,分工之后的协同与合作,成为决定分工效率高低的关键。现代经济现在正快速进入模块化发展时代,模块化不仅仅是将系统进行分解的行为,同时还是一个有效整合的过程,模块化起源于分工,但远比分工高级、复杂、精细,是在分工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各个细分部分按照功能原则重新聚合的过程,模块化关注的是分工之后的专业化个体如何进一步增强竞争实力的问题。由此,我们评价一个供应链模块的效率应该站在整条供应链上思考不同环节的相互依赖与相互制约,而不能将相互依存的部分割裂开来研究问题。
人类社会第三次大分工将商人从生产领域独立出来,千百年来,商业活动以其专业化的渠道、设施、人才、管理,通过专业化、规模化活动,为生产企业提供服务,缩短了生产流通时间,增加了产品价值,充分证实着分工的专业化效率与规模效率。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世界范围分工链条不断廷伸,以分工合作为核心的模块化时代决定了生产与流通的分工需要更多的协调,缺少相互协调的分工无法产生足够的效率满足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反而可能引发新的问题。
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专业化流通企业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但如果流通企业不能满足生产企业发展的需要,生产企业将被迫撇开现成的流通企业而另谋出路,走商业化发展道路,从而对传统分工理论形成挑战。现阶段我国流通产业滞后于生产发展的现实需要,现代化水平低,市场开拓能力弱,例如我国有技术生产制造国外流行产品,却无能力把这些产品以令人满意的价位卖出去,这就是典型的生产-流通关系不和谐,流通对生产的制约所在。透视现行我国生产与流通领域的矛盾与冲突,不能局限于微观的生产、流通企业层面,更多地应从国家经济与产业发展,组织结构与结构效率,生产、流通供应链与价值链等宏观层面分析考察,把生产-流通这两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领域割裂开来,难以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具体问题的,只有在充分重视“分工+协调”的分工效率理论的基础上,建设起新型、和谐的生产-流通关系,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流通产业发展是提升现代分工效率的基础
目前我国生产与流通环节缺乏分工效率的根源在于专业化流通企业发展滞后,如何提升流通竞争力,拓展国际国内市场,构建全球性的商贸网络,是中国流通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就目前情况看,我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分散,企业自我组织发展能力弱,在一个全面开放的竞争性市场环境中,想在短期内自我解决发展中的组织规模扩大、融资压力、现代流通方式引入等问题难度很大,必须借助于政府产业政策的引导与扶持,着眼于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通过产业链整合来完成。
产业链整合是基于产业价值链进行的并购与重组,借此可以实现产业链知识、价值关系的合理化调整。产业链整合的结果不是淡化乃至消灭分工,而是通过再造产业间纵向关系模式,更好地发挥分工后的协同效应,带动社会再生产过程顺利进行。整合的结果就制造业而言,能够充分利用优秀中间商的渠道功能,在流通环节延伸生产功能,通过派出机构和人员,在售后服务、质量跟踪、消费者意见反馈等方面发挥作用。实现对渠道的服务基础上的掌控;就流通产业而言,可以得到必要的发展资金与稳定的货源与技术服务,借助于生产商的影响力,最大限度地整合商业资源,组建起经营本地产品为主的本地区商业连锁集团并做大做强。
近年来,国内也有一些生产与流通企业积极探索合作组建产销网络销售产品,国内一些生产厂家通过与商业资本紧密合作,通过股权转让、参股入股等形式嫁接国内外商业资本,利用分工原则,发挥厂商服务功能,以顺利地完成产品销售。例如国内一些重点生产企业凭借着自己的品牌优势和传统强大的经销商体系,建立起股份制的区域销售公司,借助自己的品牌影响力和少量资金的输入,建立起一种制造商与渠道商之间更为有机的合作共赢模式,它并没有打破分工的界限,而是让分工效率与合作效率在产业链范围内更有机地统一了起来,形成了一张相对协调稳定的生产-流通网,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成功,其经验值得重视研究。
三、学习借鉴国外综合商社的生产-流通关系模式
综合商社是日本独创的一种集贸易、生产、金融、信息、仓储、运输、组织与协调等功能于一体的跨国公司形武的组织载体。商社通常以厂家的代理商身份出现,以贸易为主,广泛介入多种产业的生产、经营服务,进行综合经营。综合商社虽然也参与生产、兴办企业,但商社在处理与工业的关系上非常慎重,一般并不直接进行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提供良好周到的综合服务和少量投资参股,在政府的扶持之下,为生产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以此获取产品的贸易代理权,维持与生产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而生产企业通过综合商社的活动,顺利地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生产与流通形成了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和谐关系。
凭借集中与灵活多变的行为方式,以及多功能综合有序的运作,综合商社将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供求关系紧紧联系起来,收集处理情报、参与产品的正式生产和市场开发,并通过连锁运作,利用中介力在整体上保证联合全体的优势发挥,提高了产业链的承受和吸纳风险的能力,克服了单一的生产、流通体系自身的不足,形成了规模效益,达成良性循环,从而成为日本特色的特殊形态的企业组织。作为一种具有独特的综合性经营机能的贸易组织,综合商社在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更是为推进“贸易立国”的国策,实现流通效率化和经济领域的开发,振兴本国贸易,做出了贡献并因此享誉世界。
中国目前缺乏上规模、有实力的流通企业,而生产制造业却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得风起云涌,流通产业的发展应抓住这一发展的良机,借助于制造商的力量谋求快速的发展壮大,实现产销互利。笔者以为,和谐的生产流通体系至少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流通设施完备,业态多样化,现代化的流通网络体系可以满足生产企业的多种需要;二是产品在生产-流通环节的价值链分布大致合理,同类产品在生产、流通环节的社会平均利润率有望形成;三是在生产与流通的不同环节,各类资源双方共享,信息传递、反馈渠道通畅,双方均能给对方的业务活动以全力的支撑与配合。
四、借助新型生产-流通关系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的路径研究
借助于产业链一体化整合,实现生产与流通企业的有效渗透,是我国现阶段本土流通产业发展壮大,进而维护产业系统协调发展的现实途径。生产与流通环节的产业链整合途径依据整合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两条,一条以生产者为主体,产业链从上游向下游整合,构建类似前向一体化的生产流通网;另一条是流通商加大包销定制比例,产业链从下游往上游整合,构建类似后向一体化的生产流通网。由于以股权为纽带的合作最有助于实现联系的稳定性,为实现长期稳定的和谐,从今后发展来看,上游生产商和下游流通商相互参股将成为普遍趋势。由于目前国内流通企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尤为严重,所以在产业链整合中,特别需要借助于政策的引导,通过吸收制造商的力量来培育我国具备国际竞争实力的规模化流通企业。
制造商与流通商的合作模式可结合中国具体情况,借鉴日本综合商社运作模式,双方合资或合作,组建现代化流通组织。我国目前严重缺乏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大中间商,在产品迫切需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形势下,中小制造企业正越来越严重地陷入国内、国际分销渠道狭窄的困境,单靠本土流通企业孤军奋战,成本大、耗时长、收效弱,借助于产业链整合,可促使制造业资本,尤其是民间制造业资本向流通领域渗透,与流通资本合作打造我国本土的沃尔玛、家乐福,通过大流通商的力量,建成若干个大物流中心,构建起国际分销渠道。这一运作模式可借助于政府的有效指导与协调,操作性较强,流通产业借此可以得到必要的发展资金,获得新的发展空间,生产企业的流通渠道则能得到长期稳定的保证。
建设我国高效、稳定、和谐的生产流通体系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除企业达成共识,共同努力外,需要强化政策的引导和各级行业协会、社会中介组织的协同作用。政府一方面应强化制度建设、利益协调与市场监管,并在起步时期给予必要的资金、金融方面的扶持;另一方面应加快大型国有流通企业的股权分置改革,明确产权关系,为生产与流通企业相互渗透创造条件。在后续的生产流通一体化组织运行过程中,政府还应注意防止企业规模过大出现垄断隐患。
责任编辑:杨锦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07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