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低碳经济”不要成为贸易保护的画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姜孝君

  低碳的概念如今很流行,一些国家的产品上甚至标明它的碳排放量,作为人们购买时的一个参考标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低碳生活在未来对全球环境保护乃至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产生无可估量的影响。然而,低碳经济的实质是什么,是人类的福祉吗?还是披着绿色画皮的狼?
  
  碳关税难掩贸易歧视灵魂
  
  近几年,美、日、欧均提出未来将通过“碳关税”等方式,让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为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支付治理成本。西方媒体称,欧盟将提交议案,拟根据温室气体排放量和能源类型对运输和取暖用燃料收取碳排放税。
  2009年6月,“碳关税”一词走进人们的视线。美国开始用贸易的方式制约碳排放,对没有实施温室气体强制减排的国家实施附加贸易关税,从而达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目的。很明显,美国充当“世界环境卫士”的姿态看起来很像那么回事。
  然而。对“碳关税”仔细分析后,便会发现其背后隐藏的问题。
  “碳关税”违背了《京都议定书》“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80%左右,是发达国家在1950年以前工业化进程当中所排放的。征收碳关税无疑是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历史责任,剥夺了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空间。“碳关税”违反了WTO的基本规则。“碳关税”为加入世贸组织的国家设置了贸易壁垒,直接违反“最惠国待遇原则”,破坏了国际贸易秩序,更不利于多边自由贸易体系的健全和发展。
  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一半煤炭等依靠化石能源,因而碳关税产生的影响较大。中国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因此碳关税的征收将将直接抬高大部分中国制造的产业成本,削弱产业盈利能力将会,将会影响到中国制造的竞争力。
  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对各国各部门碳排放的统计,中国的出口部门出口商品中所含的碳排放量是最高的。这意味着,一旦实施“碳关税”,中国的出口商品将受到更大的冲击,中国的出口也将面临巨大的压力。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指出,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可能将面对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因此可能下滑21%。举例说,欧盟可能就生产一台电冰箱的碳排放量设立低碳标准,假如以10吨为限,我国生产电冰箱耗费的碳排放量肯定超过这一数字,那就要征收双倍关税甚至受到更为严格的制裁,这对我国电冰箱行业的发展必然是致命打击。
  显然以“碳减排”带动的低碳经济成为美国“引领世界潮流、主导世界经济”的新武器,看似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绿色战役,殊不知,“贸易保护”已在其中翻云覆雨,进而让绿色经济变得不再单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世界各国都需共同承担的责任,中国也不例外。但是“碳关税”不仅不能真正抑制碳排放,反而会使世界卷入更加恶劣的贸易争夺战中。如果开征碳关税,势必会对我国出口市场中的机电、建材、化工、钢铁等高碳产业有重要影响,但美国就可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独善其身吗?若各国纷纷效法按自己的标准征收“碳关税”,产品成本无疑被提高,这既不利于全球整个经济的复苏,也使得全球合作减排机制的初衷因此荡然无存。
  因此,碳关税不该成为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责任转移的资产。将“碳关税”强加给发展中国家,显然不公平、不合情理。如果一些国家真的有诚意建立全球减排合作机制,何不在环保技术和资金的交流与援助方面多做努力?这比向发展中国家转嫁责任更有意义。
  
  国家利益博弈枢纽
  
  低碳经济是造福人类的福祉吗?我们应以辩证的思维对之,进而制定主动的应变策略。一直关注低碳经济发展动向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国家政策实验室主任唐方方说,低碳经济不是单纯的环保手段,本质上是大国协调和博弈的一种策略。
  欧盟、日本、美国等国家推行低碳经济,可以降低对世界上主要产油国、煤炭大国的依赖,使主要竞争对手失去制约他国的能源优势,从而减轻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话语权。从这个角度分析,低碳经济正逐渐成为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利益博弈枢纽。
  发达国家间主要是低碳经济发展标准、主导权的争夺,主要竞争方是欧盟与美国。从近10年低碳经济的国际谈判、各国的主张来看,《京都议定书》下的国际减排机制无疑是一种标准之争,是欧盟与美国在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合作规范上的主导权争夺。另一方面,也是欧盟内部为了应对全球低碳经济发展而进行的国内适应性安排,这两个方面共同揭示了为什么欧盟如此积极地推动国际温室气体减排,环境保护只是“旗帜”,目的是世界经济控制权。
  以美国为例,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这是美国首个温室气体减排法案。该法案规定以2005年排放标准为基数,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减少17%,到2050年减少83%。法案同时规定,美国有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美国意图削弱中东、俄罗斯、巴西等石油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进一步压缩高能耗的发展中大国,特别是中国与印度的发展。
  低碳经济必然会衍生出一系列的低碳标准,进而获取世界经济控制权的战略制高点,这才是真正的“醉翁之意”。
  
  用智慧变被动为主动
  
  在全球碳壁垒逐渐形成的大局下,中国必须积极主动的维护自身的发展权:一方面要主动担当,承担起一个碳排放大国应该负的责任,以彰显我们发展中大国的责任心,粉碎某些人利用碳排放诋毁我国形象的图谋;另一方面,应该用我们的智慧,利用碳关税正在形成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倒逼机制,加快中国低端制造和贸易结构必须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大力发展低碳型产业,提高能源生产效率和综合利用效率,摆脱对碳基能源的过度依赖。只有这样,中国才可能在新的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获得更大的主动权。
  首先,要有理、有利和有节。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进程中要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一方面,衡量的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历史责任问题,另一方面,“现实”责任也不容忽视。从历史责任的角度看,发达国家应该更为“清醒”的认识到其历史排放所产生的现实责任。发达国家历史排放的现实换算,即“新老化段”问题应该征得发展中国家的一致同意。目前,《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减排的基点是1990年的排放标准,那么相应得也应该制定发展中国家的减排基点。
  因此,中国参与国际谈判的一个基本的立场应该是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工业化结束后)保持作为卖方的地位。根据我国的发展目标,到2050年才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这个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以20世纪80年代的标准进行定位的。也就是说,即使到2050年中国签署强制性减排协议,中国已经作了相当的让步。
  其次,主动承担大国的责任。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迅猛的发展中经济,其GDP总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但与此同时,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也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这使得中国在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批评的对象。另一方面,中国的人均收入还处在中等偏下水平,因此高速增长仍将持续,城市化率还会进一步提高,经济结构转型至少还需10年以上。国内的庞大需求对能源和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逐渐形成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从而放慢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节能减排,不只是来自国际的压力,而主要是出于中国未来发展的需要,虽然国际上有人拿气候变化问题故意作文章,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节能减排的信念不容置疑。因此,我们不应否认中国是一个碳排放大国并主动承担大国的责任,这样也可变被动为主动。
  再次,创造一个低碳发展的中国模式。要探索适合各国国情的低碳发展道路。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上态度积极,有些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但总体而言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需要学习其他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从而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在创造中国奇迹的同时,创造一个低碳发展的中国模式。
  但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在绿色外衣下的霸权真面孔。随着这一碳总量控制指标的制订,一系列相关市场和监管体系将随之建立,我国将正式进人碳总量控制时代。“十二五”计划把绿色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这将大大推进中国的节能减排与环境改善,为实现中国的对外承诺提供保障。
  作者为西部发展控股有限公司投资总监
  
  编辑/李云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45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