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发展低碳经济重在务实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海峰

  发展低碳经济不是要把那些高载能产业全部消灭掉,而是要用高新技术让它们在原来的基础上“脱胎换骨”,如果与这些产业“决裂”,我认为首先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自2008年初我国首次推出“低碳城市”试点至今,全国多个城市纷纷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追“低”热潮,如何以理性心态和科学态度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城市决策者们共同思考的问题。全国“两会”期间,曾经担任过内蒙古自治区环保局局长的乌兰察布市市长李万忠,从专业角度为我们阐述了他的“低碳观”和一座城市充满务实精神的低碳之路。
  
  低碳经济是对传统经济的延伸和丰富
  
  《中国城市经济》:时下低碳经济无疑是个热门话题,每个城市似乎也都想在此方面有所作为,请谈谈您对低碳经济的认识?
  李万忠:从形态上来讲我认为低碳经济涵盖面比较广泛,比如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旅游业等,第一产业中的有机农业,还有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也就是说低碳经济不是一个全新的经济形态,而是对传统经济的延伸和丰富;另一方面,低碳经济是一个相对概念,比如用高新技术改造后的传统产业,相对改造以前而言它是低碳的,但和其他低碳产业相比它也许又是高碳的,因此,我认为提倡低碳经济不是要把某种产业形态消灭,而是要通过高新技术对其进行改造提升,实现低耗能、低排放,这也应属于低碳形态。
  《中国城市经济》:似乎现在有个观念,只要一提到低碳经济就大有和传统经济诀别的意思。
  李万忠: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在原来基础上实现飞跃、升华才叫发展,所以说投入相当的精力、人力,物力来改造传统产业,这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务实之举、务实之道。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一定要客观看待传统产业和新型生产方式的关系,为了追求低碳,把传统制造业、能源工业都消除行吗?比如电力工业,为了发展低碳经济就不让火电发展显然不现实,那火电这个产业怎么办?当然要通过大量的科研投入提高它的有效能源利用率,比如现在已经出现的超临界、超超临界的发电机组,就很好地在实现了能源消耗和排放的下降,这不就是低碳经济吗?还比如在乌兰察布市有一些高载能产业,这些企业生产的电石、铁合金产品是产业链条一个组成部分,相关下游产业离开这些产品就无法发展,而且也没有其他替代产品,难道为了低碳就都把它们都砍掉?我看不是,务实的做法就是用高新技术来武装、改造它们,拉长它的产业链,实现循环利用,最大程度地实现降低排放,我认为,这种追“低”的过程也是低碳经济的一种形态。
  《中国城市经济》:我们知道低碳不仅仅限于产业层面,也涉及到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诸多方面,你对此有什么感受和建议?
  李万忠:去年我到德国考察,看到有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提倡。比如城市照明,多数城市的街道很好地控制了路灯的数量、间隔和亮度,但在我们国内的许多城市中,整条道路的亮度显然超出了照明的目的,有些街道上的灯都是好几层,一味追求奢华,搞的如同白昼,有些城市更以“不夜城”沾沾自喜。我感到低碳不仅是经济,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在满足于人们生活方便、舒适的基础上,一定要力行节约。再就是公共交通,很多发达国家,包括德国、日本、俄罗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公共交通的建设,中国目前拥有机动车7600万辆,汽车消费量和产能都占到全世界第一,从扩大内需来讲这无疑是个好事,但是从发展低碳经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问题比较多。我们国家能源十分紧缺,据有关部门统计,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了50%,因此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特别重要。
  《中国城市经济》:在您看来,建设低碳城市最迫切要解决那几个方面的问题?
  李万忠:首先是能源消耗问题,包括上面提到的城市照明问题;第二是城市交通问题,交通堵塞既损失时间、消耗燃料、污染环境,还降低了工作效率,这也是不低碳;第三在城市实行差别电价,核定人均消费多少,超过这个范围那就要加价,这样也可唤起人们的节约意识;第四是城市建筑的节能改造,比如在德国,老建筑都要进行节能改造,新建筑必须进行节能评价,验收合格后才能允许销售。我认为城市建筑节能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低碳最大的方面。
  
  中国的风电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新能源产业的建设,请问新能源主要包括哪些具体形式?
  李万忠:我认为当前的新能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风电,二是太阳能,三是生物质能,例如秸秆发电、垃圾发电等,再就是核电。这其中风电是一个重要的支柱,在国外这个产业已经得到普遍和成熟的发展。
  《中国城市经济》:您认为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处在一个什么阶段?
  李万忠:我国是世界第五大风电国,如果按资源拥有量以及风电在整个能源产业所占比重看,风力发电的发展非常不充分,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我们起步晚,国外已经走向产业化,我们还在试验阶段;二是我们所能掌握的核心技术少,特别是关键技术基本依靠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力发电机制造企业凤毛麟角。
  《中国城市经济》:目前的一种观点认为我国风电产业普遍存在产能过剩,您对此有何看法?
  李万忠:首先我认为这个“过剩”不是风电产能的过剩,而是风力发电机的产能过剩。风力发电在我国能源产业里所占比例非常小,到2008年全国火电装机为7.6亿千瓦,而风电只有1200万千瓦,风电与火电比不到2%,在德国这个比例已经达到20%左右,由此可以判断,中国的风电产能不过剩。至于说风力发电机制造方面,我认为也不能笼统地说产能过剩,过剩的是那种引进零部件进行简单组装的低端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还是缺乏,国家应该提高这个门槛。尖端技术被国外垄断造成风电设备制造成本居高不下,不过目前这种状况正在得到改变。例如乌兰察布最近要引进的新疆金风就是我国第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力发电机制造商,据企业负责人介绍,他们的设备一投入市场,中国的风电设备制造成本迅速降低20%,我认为这样的企业应当越多越好。
  《中国城市经济》:在您看来,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需要破解哪些难题?
  李万忠:第一是投入问题。要在关键设备和技术的研发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方面进行国际间的高水平合作,一方面加快自主研发的步伐;第二要尽快解决输出通道的制约,这是造成风力产能看似过剩的主要原因。我国目前风力与火电比重不到2%,我认为这个比重达到15%比较合理,按照这个比例计算,如果2010年全国火电装机达到8.5亿千瓦,风电装机至少要达到1.2亿千瓦,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确保更多的风电顺畅进入电网。国家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里提出国家电网要对风电无条件全部收购,但这目前还无法实现。与此同时,国家应加快电网智能化改造步伐;第三要解决好利益机制问题。在这个方面首先要解决好价格问题。风电一次性投入大的产业特点决定了它的生产成本总体高于火电,例如建设一千瓦装机,如果火电需投入四千元,那么风电就要投入八千元左右,从扶持风电发展的角度出发,国家的价格补贴政策应尽快落实到位。另外急需解决的是在现行税收体制下地方利益的补偿问题。风电场一般建在边远v地区,这些地方一般都是交通不便、气候恶劣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按照现行可再生能源可减半征收增值税,以及新近施行的增值税转型办法,地方政府除了在风电场建设时收一些建安营业税外,就再没有其他税收。以乌兰察布为例,今年我们的风电装机要达到300万千瓦,按照增值税减半(8.5%)征收和当地风电等效时数计算,每年就要减少2.2亿的税收。因此,我建议国家要通过转移支付的办法给予这些地方补助,以便调动地方发展风电的积极性。

  
  欠发达地区要用长远眼光谋划低碳经济
  
  《中国城市经济》: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较,像乌兰察布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如何谋划好低碳经济的发展?
  李万忠:乌兰察布是一个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的典型的欠发达地区,因此对于低碳经济的谋划要有长远眼光。首先是通过结构调整的办法来发展低碳经济,加大风电等新能源建设力度,按照我们的目标,到“十二五”末乌兰察布的风电和火电比要达到1∶1;第二,充分利用显著的区位和交通优势,积极发展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等第三产业,这些产业比重大了,单位GDP能耗和排放自然就大大降低了。下一步包头至北京的高速铁路一通,从乌兰察布到北京只需一个多小时,那我们这里就成了北京的“八环”,第三产业还将有更大的发展;第三是积极发展节水型设施农业。通过大型喷灌和膜下滴灌、渗灌等节水技术应用,到“十二五”初,我们的节水灌溉将达到150万亩,这样农村常住人口每人就可以拥有一亩节水灌溉农田,让农户也能享受到低碳经济的好处。另外通过现代化、规模化的养殖方式,尽快实现畜牧业与农业比重的基本持平,这样农村也就能富裕起来;第四就是我们的“重头戏”――用高新技术来改造和武装传统产业。比如电力,在现有脱硫技术基础上,还要增加脱氮设施,进一步加大对二氧化碳、废气物、粉煤灰的合理利用。比如高载能方面,要多建设一些具有全国先进水平的全封闭大炉型,过去6300伏的半封闭矿热炉很多,现在3万千伏的全封闭大炉型越来越多,电耗、能耗都有了大幅度的下降。还比如在拉长产业链上,将电石延伸到PVC,延伸到醋酸乙烯。
  《中国城市经济》:既要抓住新型产业的发展机遇,又要积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这本身就是科学辩证的发展思路。
  李万忠:是这样的。发展低碳经济不是要把那些高载能产业全部消灭掉,而是要用高新技术让它们在原来的基础上“脱胎换骨”,如果与这些产业“决裂”,我认为首先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我经常说有落后的企业没有落后的产业,我不同意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之说。
  《中国城市经济》:您曾在署名文章中指出: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更加自觉地落实科学发展观,越是在困难条件下,越是要坚持不懈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否解释一下?
  李万忠:乌兰察布资源禀赋较差、经济基础薄弱,面临着加快发展和更好发展的双重考量,既经不起“折腾”,也交不起“学费”,所以在发展的方式上决不能盲从、盲动甚至冲动,如果一旦脱离实际,选错路子,这些都会带来严重后果。特别是在低碳经济发展的方面,我们既要尊重自然规律,又要尊重经济规律,既要摸清国际、国内最新发展趋势,又要站在乌兰察布的现实环境,兼顾平衡,稳健发展,这样我们的低碳之路才会越走越宽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19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