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配置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宝华
如何对稀缺的资源、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不仅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的具有紧迫性的重大实践问题。
如果说我国目前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中并不缺少国家、省、市、县等各个地域的发展战略及详细的工业化计划,那么如何合理配置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基本经济要素以有效落实这些战略和计划,已经成为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土地要素的配置――集约原则和经济原则
我国的土地资源极为稀缺,始终面临着维持庞大人口吃饭所需耕地、工业化进程所需工业用地和城市化进程所需建设用地之间的深刻矛盾,目前全国人均耕地仅为1.41亩,需要更为集约地利用土地。同时,土地作为一种稀缺的经济要素,需要在利用过程中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为此,我国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要始终强调对土地的合理规划和利用,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但近些年来我国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了诸多土地利用方面的问题。表现在:(1)缺乏合理的规划,城市规模扩展过快,“摊大饼”是普遍现象,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不合理;(2)土地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人均占用面积大,据统计我国城市存量建设容积率仅为0.3;(3)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大城市的“城市综合症”极为突出;(4)城市建设中出现了开发区热、房地产开发热和大学城热,大量占用稀缺的耕地;等等。
因此,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在不减少耕地总量的前提下,需要从一开始就科学地规划和利用土地,按照集约原则和经济原则,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首先,做好全国和各省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保证耕地总量不减少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规模,统筹安排,通过土地分区和规划指标对下级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管控,并加强监督监察机制。
其次,做好各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实现城市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和耕地比例结构和空间结构的优化。同时,加强城镇建设用地的审批,以落实土地利用规划。
第三,城镇建设用地要讲求效率和效益。可适当提高容积率,获取更多的城市活动空间。开发园区用地,可用容积率、单位面积职工人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比重等指标来衡量土地利用程度,用地均累计投资强度来衡量土地投入强度,用地均产出、地均利税等指标来衡量土地产出效率,最后通过加权计算“土地集约利用指数”来衡量土地的投入产出,并将其作为园区招商引资的标准。
第四,盘活城镇存量用地,挖掘城镇用地潜力。将城镇闲置土地、旧城改造和土地置换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在城市用地调整中,应按照土地价值来调整用地,即城市地价高低由中心区向外依次是商业、住宅、工业。可将中心区的军事用地、大专院校、党政机关、工业用地、棚户区等用地产出率较低的用地调出中心区,进行合理置换。
第五,在建设“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通过土地整理、产业集中、村镇居住集中等多种措施实现集体用地和耕地的集约利用。
资金要素的配置――公共原则和市场化原则
资金要素的稀缺性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学的经典作品中都有论述。其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了资金对生产力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作用。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最直接的矛盾就是有限的资金如何满足庞大的建设需求。
首先,在实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战略和计划的过程中,需要尽快实现全国、省、市、地区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交通的通达,提高现有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进行城镇建设所需的土地整理、实施城乡一体化和建设“新农村”,以及实施生态化和信息化等工程,为此需要庞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建设资金需求。其次,为实施“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结构,各省、各市都制定了明确的产业发展战略并确定了相关产业的重点建设项目,也需要庞大的生产资金投入。
但是,现有的财政资金安排不能满足城市化和工业化所需资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这一矛盾极为突出。为有效使用有限的资金,应坚持如下原则。首先是公共原则。(1)财政资金尽可能满足重大和紧迫性的公共设施建设的需求。一些急需解决和影响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公共建设,尽可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各级财政和老百姓共同投入。如有的地方采取市、县、乡和老百姓共同投入的方式,进行土地整理、居住集中和乡村道路建设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进行产业投资的时候,无论是使用财政资金和企业自有资金,还是吸引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都要注重生态和环境保护。其次是市场化原则。(1)在进行公共建设的过程中,除了安排相应的财政资金投入外,应该尽可能采用市场化原则,吸收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上来。(2)对于产业投资,可采取多种措施筹措资金,以及吸引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
劳动力要素的配置――系统激励原则和人尽其材原则
关于劳动力要素的配置问题,人力资本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管理学等已经给出了很多答案。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与行为主体不可分离、体现在人身上的人力资本,是凝结、贮存在特定的人身上的体力、健康、观念、知识、经验、技能及其他精神存量的总称,它可以在未来特定活动中给有关行为主体带来一定的价值。人力资本的特点,最根本地体现在它的主体能动性上,即只能由这个人形成、支配和使用才能发挥作用。因此,人力资本的使用,存在如何激励的问题。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解,对人的激励有控制权激励、收益权激励等,并且要求二者能够对应。管理学中先后产生了多种激励理论,包括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激励的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和激励需要理论。其中,一种更完善的激励理论是波特和劳勒模式,认为一个人受到激励的强度和发挥出来的能力,取决于报酬的价值加上他个人认为需做出的努力和获得报酬的概率,但所需做出的努力和实际取得报酬的概率,反过来又受到实际工作业绩的影响。综上所述,劳动者需要激励,而激励的方法则又是系统的和因地制宜的。因此,通常所说的“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和“感情留人”可以找到严格的理论基础。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需要大量的具有相应人力资本的人才和各类劳动者的支撑。包括:(1)政府系统中的各级领导人才、研究文官、技术文官、一般职员;(2)带领广大农民发家致富的乡、村基层领导;(3)企业中的企业家、各级管理者、专业技术人才、其他员工;(4)教育系统中的教育家和各类教师;(5)科研系统中的各类研究者;(6)非政府组织中的领导者、各级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其他。一方面,不同类型的劳动者和人才,由于其人力资本的内涵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因此在配置过程中需要根据其人力资本的积累状况灵活处理,做到“人尽其材”。另一方面,不同部门和不同类型的工作岗位,对人力资本内涵的要求同样有非常大的差异,因此在配置过程中需要“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
在实践中,对劳动力要素做到优化配置刻不容缓。人才工作已经被明确提了出来,关于教育、培训、培养等相关政策和措施已经非常丰富。在进一步完善和具体落实的过程中,需要继续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全力构建吸引、使用和留住人才的优良环境,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激励,将“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和“感情留人”结合起来。
结 语
当城市化和工业化有了明确的战略定位、战略措施和行动计划之后,如何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有效落实战略、措施和计划,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了。为此,需要各级执行者们在不违反大政方针的前提下,制定出各项有效的政策,发挥出人力资本的最大力量,艺术性地、创造性地进行工作,灵活变通,抢抓各种机遇,做到系统、有效配置各种资源,大力推进城市化。
(作者系中国城市经济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33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