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钢铁产业发展前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文利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中国实体经济尤其是钢铁行业受到了严重冲击,同时也暴露出中国钢铁产能存在着严重的阶段性过剩,产能的结构不合理是时下对钢铁业产能及其结构的主流判断。钢铁业的产能和结构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和经济界关注的重点。从2009年开始,政府对钢铁行业的调控力度逐渐加大,从《钢铁行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到《紧急通报》和《准入条件》,再到2010年出台的《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指导意见》,从环保、企业产量规模、高炉规模等不同方面对钢铁产量增长进行限制,政策出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笔者结合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在结构调整实施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透析中国钢铁产业发展前景。
一、在工业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中国钢铁产能的扩张不可避免
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钢铁行业发展进程来看,工业化中期及后期是对钢铁需求最大的阶段,此阶段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粗钢产量的增长速度也十分迅猛。进入后工业化时代随着城镇化率达到一定程度,对钢材的消费开始萎缩。英国在1970年左右粗钢产量达到历史峰值,当时的城镇化率约为77%,其后虽然城镇化率仍有缓慢提升,但粗钢产量却总体下滑;法国、美国、德国、日本粗钢产量在1973年左右达到峰值,当时其城镇化率均在75%左右;韩国由于从20世纪80年代末才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粗钢产量依然保持升势,但城镇化率已超过75%。在这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城镇化率由40%突破50%再向70%进发的这一阶段,粗钢产量的增长尤为明显。欧美等发达国家由于发展较早,城镇化率普遍较高,其在城镇化率由55%左右向70%进发的过程中,粗钢产量增长较为明显。
从中国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目前才进入到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截至2008年底城镇化率仅为45.68%,与发达国家后工业化时代70%以上的城镇化率相差甚远,中国工业化进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对钢铁产品的消费也会保持增长态势。国外一些机构甚至预测,在2025年中国的粗钢产量将超过10亿吨。2009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2010年1月份出台“一号文件”再次重申加强城镇化建设。从人口城市化、社会发展加速期角度来看,以后还要建设经济适用房,为广大农民工建房等重大工程也尚未开始,如此看来,目前7亿吨左右的钢铁产能长期看未必过剩,后期强大的供需缺口还会导致粗钢产量再创新高。虽然,部分观点认为当前国家大规模投资导致的如此大的粗钢消费规模预支了未来几年的部分钢铁需求,但从工业化发展趋势来看,短期的需求波动并不会影响未来钢铁产能的持续增长。
二、我国钢材产品应向高端板材“进军”,不断完善产品结构
从我国的进口情况来看,2009年全年我国共进口钢材1764万吨,其中冷轧薄宽钢带429万吨,镀层板(带)328万吨,热轧薄宽钢带296万吨,占比分别为24.31%、18.62%、16.76%,为进口最多的三大品种,其他品种占比都在7%以下。而且从最近几年的数据来看,冷轧产品的进口比例一直较高,从2006~2008年这一比例一直维持在50%以上。从出口情况来看,出口产品相对较为分散,棒线材、中厚板、中厚宽钢带、无缝管以及焊管等钢材品种的出口占比均在10%以上。
再从进口的分项数据来看,在镀层板进口中,80.2%是镀锌板,而薄宽钢带和镀锌板主要包括应用在汽车、家电和建筑等行业的高端钢材产品,目前我国能够生产的仅宝钢、鞍钢、武钢、太钢等少数钢厂,大量的高端产品仍需从国外进口。以冷轧薄宽钢带为例,2009年进口量中49.3%来源于韩国和日本,2008年这一数据甚至高达63.5%。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在此类高端钢材产品上的供需缺口还是较大的。
从技术装备看,在经过了最近几年的发展之后,虽然可以说我国已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从硬件来说完全具有了生产高端产品的能力,但碍于国内相对落后的管理水平与技术水平,我国在高端钢材产品需求上仍未能脱离依赖进口。要从一个钢铁大国演变为一个钢铁强国,这是一个必须要克服的问题。随着我国家电以及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对此类高端品种材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在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同时,高端产能的扩张也是必须的,而抑制新建产能、“上大压小,淘汰顶替”等产业政策将会影响到我国向“钢铁强国”这一目标的迈进速度。
三、正确处理淘汰落后产能和抑制产能过剩二者关系
2010年3月,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指出,2010~2011年,淘汰落后任务十分艰巨。国内落后产能过多,淘汰落后压力大。2010年底前,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淘汰20吨及以下转炉、电炉;2011年底前,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淘汰30吨以下炼钢转炉、电炉。此外,钢铁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的14%。为实现我国政府提出的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0%~45%的目标,钢铁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根据工信部《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扶持建设1~2家亿万吨级钢铁企业;《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不再核准和支持单纯新建、扩建产能的钢铁项目;《促进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方案》中提出,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加快布局调整,重点发展武钢、马钢沿江沿海钢铁基地,同时再次提及“培育1家具有国际竞争力、2~3家在国内有较强竞争力的钢铁企业集团”。
这些政策的宗旨在于:控制总量的继续增长为前提;提高产业集中度是长期目标。2009年河北钢铁、宝钢、武钢、鞍本、沙钢等5大集团合计产钢1.65亿吨,仅占同期全国钢产量的29%,距离国务院《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的到2011年达到45%的目标相去甚远。沿江沿海产业布局是长远规划,2009年沿海、沿江钢铁企业产钢占全国产量比例尚不到20%,首钢曹妃甸、宝钢湛江项目、武钢防城港项目、鞍钢在福建的沿海项目,种种迹象都显示这种产业布局将是未来的主流。
控制总量的增长无可厚非,提高行业集中度也是刻不容缓,但宝钢2009年粗钢产量为3887万吨,距离亿万吨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依靠收购和重组是最快、最重要的手段。纵观国内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历程,河北、山东、湖南、湖北、江苏、安徽等地省内重组基本已完成或者完成逾大半,还有很多省市由于自身产业布局与产品结构的原因并不适合省内重组,跨省市以及跨区域兼并重组将成为未来主流。而在跨省跨区域重组中,合作新建项目、扩张高端产能几乎也是不可避免的。宝钢的湛江钢铁项目、武钢的防城港项目以及鞍钢福建的布局和设想,都是符合沿江沿海产业布局长远规划的。淘汰落后与新产能扩张本为两条平行政策,如能平行施行应更为合理。
当然,2009年各部门频繁出台的相关钢铁行业政策中的一些条例尚欠合理,但这也是由中国钢铁行业的现状决定的,其中不乏决策层的无奈。但从中我们也可看出对钢铁业调控的决心与信心,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大潮已掀起,中国钢铁产业必将走向更加成熟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钢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70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