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内蒙古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贾冬梅

  人们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关注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我国改革开放与经济运行中的风险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金融风险作为各类风险的集中表现,成为多数人关注的焦点之一。由于目前有关法律体制不完善、计划与行政的不当干预、各类不合金融规律的政策性安排、地方政府干预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社会信用环境、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等等,都可能对金融风险的形成和发展带来或强或弱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解决金融风险的问题时,不仅应强调加强金融部门的自身建设,同时也应强调改善作为金融部门服务对象同时也构成其生存条件的各类非金融环境,即所谓金融生态环境。只有金融体系和金融生态环境共同、协调发展,良性互动,整个经济体系才是平衡的,其发展也才是可持续的。
  
  一、金融生态环境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建立金融生态评估体系的重要性
  
  金融生态是个仿生概念。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在金融生态系统中,金融主体和金融生态环境也是相互依存和彼此影响的。所谓金融主体是指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生产者,它既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这些直接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主体,也包括金融决策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金融生态环境,指的是由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外等部门构成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消费群体以及金融主体在其中生成、运行和发展的经济、社会、法治、文化、习俗等体制、制度和传统环境。一方面,金融生态环境构成金融主体的服务对象和活动空间,决定着金融主体的生存条件、健康状况、运行方式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金融主体则以其生产并分配信息、引导资源配置、提供管理风险之手段的强大功能,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反作用。
  近年来,异地银行在我区贷款较为活跃,到目前为止,在包头、鄂尔多斯市贷款的区外商业银行已达50多家,异地贷款金额急剧增加。截至2006年上半年,鄂尔多斯和包头两市区外银行人民币贷款余额201.30亿元,占两地区贷款余额的28.6%。其中,鄂尔多斯区外银行贷款余额130.39亿元,占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36.5%,同比增加35.1亿元,增长36.8%;包头市区外银行贷款余额70.91亿元,占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16.3%,其中区外贷款为50.82亿元,区内20.91亿元。
  建立金融生态指标体系是正常发挥金融稳定职能的基础。维护金融稳定,是人民银行的一项重要职能。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某种意义上讲,金融生态评估指标体系是开展金融稳定工作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建立金融生态评估指标体系就是用一系列科学的指标来分析和回答这些问题,反映并体现其中规律性的东西,使隐性的规律显性化。因此,建立科学、全面、系统、持续的金融生态评估指标体系,势必有助于我国金融业有针对性地开展风险管理,从而提高我国整个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具体而言,金融生态评估指标体系将发挥三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有助于各类金融机构建立基于区域风险差异之上的风险管理框架,提高配置金融资源的科学性;二是有利于监管当局完善其风险控制体系;三是为各级政府在制定政策或选择发展路径时进行有利于金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比较和参考的依据。
  
  二、内蒙古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初见成效
  
  近几年来,呼和浩特中心支行积极开展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通过扩大宣传,沟通协调,推动自治区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对金融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努力改善本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通过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了自治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经济金融初步实现了良性互动。
  (一)加强宣传沟通
  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金融知识调查问卷,全面了解社会公众对金融知识、金融业现状和金融风险等方面的认知及需求。与自治区政府联合召开了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宣传工作座谈会,加强了对中央银行职能的宣传工作,也增进了新闻界对金融工作的了解和宣传,进而扩大社会对金融的认识程度,提高人民群众运用金融的能力和水平。
  (二)积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
  在对内蒙古的产业结构、“三农”发展、各盟市资源配置和主导产业、信贷资源的分布状态等一系列课题开展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指导意见》,对全区金融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工作的切入点,制定了总体规划,并提出具体实施要求。目前,该《意见》已作为指导全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框架性文件。
  (三)加强金融风险的统计监测分析等基础工作,探索建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评估、预警监测指标体系
  通过定期撰写《内蒙古自治区金融稳定报告》,监测辖区内银行、证券、保险类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交叉性金融工作以及跨市场、跨行业金融风险,监测和防范全区金融市场风险,从而防范金融风险,维护本地区的金融稳定,维护区域金融生态的平衡。
  (四)保障支付清算系统规范运行
  完成了大额支付系统在全区的推广工作。初步建立了现代化支付系统、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应急机制,推进了支付结算工具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提高了系统的风险防范能力。跨区域票据交换系统稳定运行。全区银行卡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在全面推动反洗钱协调合作机制建设、健全人民银行系统和银行业反洗钱工作组织体系、完善大额可疑资金调查制度和可疑信息移送制度、加大案件协调力度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五)稳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国有商业银行按照总行统一部署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其中工商银行内蒙古分行剥离可疑类与损失类贷款79.7亿元,信贷资产质量显著改善。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得到提高,盈利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证券业股权分置改革稳步推进,2005年末,全区已有4家上市公司完成了股改方案。
  (六)各盟市高度重视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各盟市中心支行通过建立金融稳定协调机制、推动地区信用工程建设、强化支付系统的建设与管理、推动金融服务业务标准化管理等,在地方金融生态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促进了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
  
  三、目前影响全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因素
  
  (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1.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的机构撤并对欠发达地区影响较大。内蒙古作为欠发达地区,金融组织架构中国有商业银行仍占主导地位,长期以来对国有商业银行存在较大的依赖性。近年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推进,机构整合撤并的力度不断加强,特别是一些边远贫困旗县国有商业银行逐步退出。这些地区的经济和居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将得不到有效解决。
  2.科技手段不到位,影响机构扁平化管理的效果。一是由于我区科技手段尚不能全面支持扁平化管理,各支行、网点的会计账务的设置、运行、管理及资金清算的模式受到一定影响,部分核算环节仍保持着原有的模式,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经营运作效率和应变决策的需要;二是管理部门的管理面增大后,由于科技手段和人力等因素,非现场监控和现场检查相对薄弱,极易发生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二)农村金融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滞后,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农村信用环境还不尽如人意,借款人信用观念淡薄,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金融部门依法收贷,常常是“赢了官司,输了钱”,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地方政府部门在优化产业结构过程中相应的服务措施少、制度不配套。另外,由于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担保中介机构,而农村信贷投放的对象大部分是私营企业、农户,这些承贷主体的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能力差,因此信贷投入的风险非常大,这是制约农村信贷有效投入的主要因素。加之一些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者,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忽视了整体信用环境改善对减少贷款风险和扩大规模效益的积极方面,致使出现“贷款难,难贷款”现象,从而使农村信用生态环境的建设进程缓慢,合作金融机构不能实现主动性、创新性发展,同时也导致合作金融系统案件频发。

  (三)票据融资增速过快,潜在风险较大
  2006年上半年,全区金融机构票据融资余额185.03亿元,占新增贷款的近1/5,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票据贴现增加42亿元,占贴现增加额的48.3%,票据融资的增加一定程度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也改善了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但增速过快,增加了承兑环节潜在的风险。银行承兑汇票份额过高,承兑环节风险集中,一旦企业到期无法付款,承兑银行必须垫款,风险会积聚在银行体系,而低廉的手续费却无法覆盖风险。同时,由于无序竞争,也压低了票据贴现利率。
  
  四、加快内蒙古金融生态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金融法制建设是金融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
  金融法制建设的作用是创建金融活动主体的行为准则,保障金融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首先,法律构建金融组织市场准入、退出和公平竞争机制,使金融组织优胜劣汰,保持金融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和动态平衡;其次,法律确立金融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机制,通过对金融监管、金融组织自律和金融创新等方面的规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增强金融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再次,通过对不同类型的金融组织、金融产品和金融活动的立法,创造各种金融组织和金融活动的发展空间,保持金融生态环境的物种多样性,鼓励金融创新。
  (二)正确看待发展中出现的风险问题
  经济、金融的稳定或静态是相对的,发展变化才是绝对的。稳定不是目的,发展才是目标。发展一定会带来风险,创新就更是如此,因此,风险是一定存在的,对待风险的态度应该实事求是。在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家和各级政府大力倡导、鼓励各种创新,同样也是有风险的,可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我们对此应该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对待风险要采取正确的态度,要学会关注风险,管理风险,从而相应地提高我们控制风险的能力。
  (三)尽快建立金融生态评估指标体系
  1.建立金融生态评估指标体系,一方面可以推动加快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的建立。建立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金融系统实现信息共享,这里主要指的是金融稳定信息的共享(目前,人民银行占据金融信息资源的优势)。有了金融生态评估指标体系,金融系统实现共享的信息就变得十分明确,以此为纽带,逐步扩大协作的内容和范围,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的建立也将水到渠成。另一方面,以金融生态评估指标体系为主的金融稳定性分析,不仅会使金融稳定状况更直观和明朗化,而且会提升和增强金融稳定报告的技术含量和生命力,并为以后年度的金融稳定状况提供参考,增加可比性,提升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水平。
  2.建立金融生态评估指标体系,必须经过指标检索、甄别和进行科学的项目论证,同时,可随金融生态状况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完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04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