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建设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对人才需求极为迫切。为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建好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日益迫切。本文从分析互联网金融特点出发,以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人才需求特色为切入点,指出目前高职院校建设互联网金融专业存在的问题障碍,并就如何高质量完成互联网金融专业建设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互联网金融 专业建设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新兴行业,这一概念由原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平先生正式提出,他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受互联网技术、互联网精神的影响,从传统银行、证券、保险、交易所等金融中介和市场,到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对应的无金融中介或市场情形之间的所有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根据智研咨询网发布的《2018-202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目前基于互联网的金融业务创新主要可参考下表显示:
2013 年是我国公认的“互联网金融元年”,经过几年的发展,行业规模呈爆发式增长。以第三方移动支付为例,2016 年交易规模58.8 万亿,同比增长382%。再以P2P为例,截至2017 年7 月底,全国运营平台数量已达5916 家,较2015 年增长了2. 8 倍。网贷成交量为2536. 76 亿元,较2015 年增长了3 倍,历史累计成交量达到50781. 99 亿元。在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对人才的需求及其迫切,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互联网思维、具有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掌握传统金融理论,能够从事互联网金融一线业务、互联网金融平台管理与维护、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与营销服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适应互联网金融这一经济新业态的特点与发展需要,从互联网行业及市场角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培养效果是互联网金融专业建设的关键所在。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一)新生属性
谢平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不同于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模式。互联网对金融会造成深远的影响,将促进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发生根本性变化,金融系统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走向无金融中介或市場情形。也有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本质上还是金融,是传统金融在互联网上的延伸。笔者较认同后一种观点,互联网金融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提供跨时空交易平台,交易双方在虚拟空间进行无形交易,对于创新服务模式、提升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降低风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用户体验度等方面有着毋庸置疑的竞争优势。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其深入的学习系统、超过人类的知识回答系能力,将大幅降低人力成本并提升金融风控及业务处理能力。同时,互联网金融打破了传统金融的种种桎梏,在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中,为大众提供丰富、安全、便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社会金字塔结构不同层次群体和小微企业的投融资需求。催化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同时,将普惠金融真正落到实处。
(二)技术属性
互联网金融能够实现如此快速的发展,多样化的科技手段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推动力。金融是一个信息密集型产业,信息、技术、制度构成金融业的三大基石。纵观历史,从19世纪30年代电报的兴起,到后来电话、计算机,乃至今天以“ABCD”(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科技发展新趋势,每一次技术的变革都对金融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既表现为互联网企业涉足金融领域提供特色创新型金融服务,又表现为传统金融机构利用科技手段提供诸如财富管理、保险、证券、支付和银行业务等。
(三)精神属性
互联网金融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快速发展,不仅体现为技术层面的飞跃,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即是说互联网精神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邢素军(2015)认为互联网精神可以概括为:开放、平等 、共享 、合作与包容。朱文晶(2016)将互联网精神提炼为自由、开放、平等 、协作和共享,认为自由是互联网精神的根本,开放是互联网精神的保证,平等是互联网精神的基础,协作是互联网精神的条件,共享是互联网精神的动力。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正是由于互联网精神在金融领域释放出的巨大能量,是市场对金融服务需求变革的必然产物。
(四)发展属性
互联网金融不断创新的服务模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互联网金融仍然存在巨大发展空间,一是新兴技术会不断出现,二是市场需求会不断变化,三是监管制度会不断优化。在金融创新与技术进步的基础上,互联网金融行业必将越来越重视服务创新、风控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我国金融业正在服务新经济转型升级,新的金融业态、融资需求和特性正在发生改变,那么,金融体系以及互联网金融也应该随之改变。在此背景下,创新与发展必然引导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方方面面,更好地实现行业的跨越。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互联网金融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人才培养的复合性
互联网金融本身是一个新兴行业,是“互联网+金融”的结合体,传统的高职教育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专业。目前,互联网金融还是一个“跨学科”行业,它融合了金融、通讯、信息和IT等行业的知识,既要懂得金融产品与业务的相关知识,又要具备互联网的思维与技术,从业者必需具备复合型能力。
(二)专业内容的融合性
基于互联网金融专业培养具复合背景、能够综合运用计算机数据处理分析和金融知识、满足行业发展、适应行业变化的人才,互联网金融专业建设过程中务必力求知识体系的交融和实践应用能力的结合,也就是说将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传统理论进行重组,深度交叉渗透,同时还要将互联网技术手段与金融实践相结合。
(三)教育教学的探索性
互联网金融是全新的经济领域,即使是金融专家也很难把握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脉络,这对互联网金融专业的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探索空间和研究课题,教师无法像一些成熟的课程那样轻易得出结论,在实践教学中,可以结合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最新案例,积极启发引导学生思维探索,领会互联网金融本质与未来发展。 (四)专业建设的创新性
创新是金融的灵魂,互联网金融即是创新的产物。互联网时代,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已成为金融业的主流发展形态。同时,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金融产品将日益复杂,各类金融知识融合汇集。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互联网思维、较强创新意识、知识更新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知行合一的课程开发存在难度
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金融行业革新的结果,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的有机结合。因此,互联网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不是原有专业课程的简单拼接。然而高职院校在互联网专业的建设过程中,或者建设在原有金融专业基础之上,或者建设在原有信息类专业基础之上,而金融与信息专业一般原本隶属不同院系,各专业教师容易各自为政,不交流、不合作,在缺乏有效组织协调制度的情况下,开发课程体系时,容易忽视创新性和适应性,不基于企业的发展需要而是想当然地组合课程内容,机械零散的设置课程内容,系统性不强,难以满足培养具备新知识体系、新思维方法、新的综合能力的互联网金融人才的需要。
(二)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举步维艰
首先,高职院校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办学思路,实践教学停留在课内实践的层次,仅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缺乏对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其次,互联网金融属于新兴行业,互联网金融专业在高职院校也属于新建专业,实训室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实践教学设备未能配置充分,实践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单一,实践资料彼此孤立分割,与实际工作岗位脱节的现象还大量存在。
(三)开放共享的教学资源明显匮乏
教学资源是指可以提供给学习者使用、能帮助和促进学习的案例、习题、微课、视频、动画等。当下,信息化教学手段不断推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受局限,利用丰富教学资源和网络或移动平台教学,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可以随时随地安排学习项目,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资源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讨论、测验、检查。互联网金融专业囿于建设周期较短与建设经费不足的双重局限,无论在共享资源的建设还是校本资源的建设都刚刚起步,资源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实际教学的需要。
(四)“复合型”“双师型”师资力量不足
在建设互联网金融专业之前,原专业的教师属于本学科的“专オ”,一旦组建互联网金融专业,原有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将出现重大欠缺,金融教师不懂互联网技术,而懂技术的教师又不懂金融,难以使双方教师以同一个模式互相理解对方的专业问题,难以将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整合或补充深化,难以协调对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习惯、方案或模式,难以协调原专业和互联网金融专业的教学事务。另一方面,高职教师多属于学者型教师,缺乏必要的企业工作经验,互联网金融又是新兴行业,拥有互联网金融实践工作经历的教师就少之又少,因而,教师普遍实际操作能力弱,缺乏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实际岗位经验,难以满足教学培养学生工作能力的需要。
五、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建设对策建议
(一)深入调研、专家论证,校企共同开发课程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共育,是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模式。在建设互联网金融专业、培养互联网金融人才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一定要从企业需求出发,并时刻关注行业的变化以及人才需求的变化,根据岗位能力素质要求设置核心课程。通过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建立紧密合作,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加入专业建设委员会,召开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议,向金融领域专家、互联网领域专家、互联网金融领域专家详细咨询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具体需求信息,论证课程的设置是否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是否合理有效、是否体现了最新行业发展动态、是否融会贯通。具体课程开发过程中,应邀请互联网金融企业专家加入课程团队,全程参与,充分评估,广泛论证。
(二)模拟演练、经验共享,建设系统性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需要系统设计,形成认识实践教学、模拟实践教学、顶岗实践教学三个递进层次。认识实践教学可以安排在新生入校初期,通过邀请企业专家做讲座、安排学生到互联网金融企业实地调研参观,形成感性认识,明确专业方向和学习目标,能够做出初步职业规划。模拟实践教学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经营金融业务的企业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学生经常到企业实地训练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有必要通过建设仿真实训室,采取模拟演练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要强化模拟软硬件建设,细化操作流程和环节,运用多样化互动和情境演练,营造真实职场氛围,培养互联网金融岗位业务能力,熏陶职业素养。学生在模拟演练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总结的心得体会,可以通过组织小型竞赛、主题演讲的方式互相沟通交流,不断进步。最后,顶岗实习是不可或缺环节,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是否适应岗位能力要求,未来职业的发展岗位的晋升还需要如何弥补与提高,都需要通过顶岗实习探索和总结,有能力的职业院校可以组织集中顶岗实习,有利于观察实习效果,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提供有效建议。
(三)形式丰富、方法多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互联网金融专业的教学过程必然同样依托信息技术。高职院校不仅要充分利用教学改革的成果,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网络信息技术水平及较高的数据处理能力,而且要利用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诸如在线教育平台、网络开放课程、MOOC平台、微课、视频等等,这些信息化手段传输便捷,有利于互动授课无障碍交流。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线上线下开展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分组辩论、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用多种教学方法,打造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课堂,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创新能力。
(四)开放共享、数字智能,优化更新教学资源
优质的教学资源,能够整合学校教育教学、辅助学生成长、提供社会服务。目前教育部已经推出了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互联网金融专业资源库已经列入备案。各高职院校在建設校本资源的时候,同样需要调动各方积极性,联合互联网金融企业参与,共建共享。 互联网金融专业的教学资源除了案例、习题、试题、课件、教案、视频、微课等,还应该充分反映互联网金融专业特色,体现互联网金融的产品特点、营销特点、技术特点、风险特点,学习者可以在资源中收获最新行业动态、得到业内专家指导,接触到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紧密联系实际的课程内容,了解到真实工作过程,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五)文理融合、专兼结合,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高职教师一般专业知识深厚,但对实践了解不够,尤其互联网金融这样的发展变化速度快的新兴行业。另一方面,金融专业与互联网技术的专业壁垒,迫切要求专业建设的重点放在师资力量的打造上。首先,高职院校要积极鼓励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锻炼,并保证教师企业顶岗时间,对实践期间工作量予以合理认定,加强考核,保障实践效果。其次,不断加强教师的融合交流,金融专业、计算机专业、网络信息专业的教师互帮互学、取长补短、跨界合作,通过讲座、座谈、研讨、互相听课评课等形式,交流观点意见,培养复合型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最后,聘请一定数量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专家作为专业兼职教师,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补充。对校外兼职教师灵活管理、柔性排课,加强授课能力培训。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形式宜多样化,可以是专题讲座、可以单独承担授课任务、可以与专职教师共同完成一门课程授课,邀请兼职教师参与教材编写、课程开发、资源建设,不断探索适合专业教学特点的专兼职教师合作方式。
参考文献:
[1]王刚贞,郑伟国. “AI+ 金融”正在崛起,金融教育亟需创新[J].时代金融. 2018,(01).
[2]刘源. 互联网金融对高校金融教育影响的SWOT分析[J]. 大学教育 2017,(10).
[3]胡烨丹,潘锡泉. 互联网金融语境下的金融职业教育模式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4).
[4]王常栢,刘红霞,邵永同.金融学教学改革与实践[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7.
[5]陆小梅.浅谈人工智能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应用[J].经济师.2017,(5).
[6] 张超,李梅,丁妥.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教育改革探析[J].中国市场.2015,(3).
(作者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276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