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借鉴东部产业结构特色优化西部产业结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筱驹等

  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考察,我国西部经济增长速度是落后于东部的,从经济学角度究其原因,得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存在很强的制约关系:不同的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整体效益,必然导致经济以不同的速度增长,而不同的经济增长又对产业结构产生不同的要求,促使产业结构进行必要的结构调整。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东部的产业结构进行剖析,使西部在与东部产业结构的横向比较中寻找差距,并根据西部特色来采取应对措施,优化调整升级产业结构,以提高西部的经济增长速度。
  
  一、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差距
  
  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迅猛发展,并进行了大规模的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换,在这之中,国家为促进东部经济的发展而给予了相应的产业优惠政策。在中央优惠产业政策扶持下,经过多年发展,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已进入良性快车道。与之相比,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许多不足。
  
  1.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差距
  东部沿海地区历来就是中国农业的发达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上改革开放初期实施的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对沿海地区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是通过发展小城镇,转移农业劳动力,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力,改善了乡镇企业的布局,使其逐步向城镇聚集,进行连片开发、规模经营,加速了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东部农业发展已由主要依靠传统农业转向依靠非农产业、畜牧养殖业和新兴农业的模式。
  西部农业基础薄弱。虽然西部区域农业资源比较丰裕,农业发展潜力较大,但目前农业状况仍较为落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起步较迟,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产品市场化开发不足,农产品商品化和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很难与本区经济中其他产业形成良性的依存和发展关系,以致于与东部的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去甚远。
  
  2.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差异
  90年代,东部工业经济内部结构得到调整,进入到以长期消费目标为主的重化工业阶段。工业产值中重工业产值所占的比重显著上升。以上海市为例,从1998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在全部工业部门中,重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53%;不仅如此,占上海工业总产值45%的六大支柱产业中,钢铁、化工都位居前列。
  而广大的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速度缓慢,需求与供给的层次均无法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至今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工业化的发展特征为:一是工业化程度低,以工业GDP占工农业GDP总产值的比重代表工业化程度,可称之为工业化系数。1998年西部实现工业化系数为58.3%,比全国平均工业化系数(66.4%)还低。二是工业结构不合理,只是在资源开采类工业,如煤炭、石油等重工业部门和在个别加工工业领域中具有一些优势,主要仍以轻工、纺织、食品业等为主。这种“趋重”与“趋轻”的倾向,明显反映出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工业化所处阶段的不同。
  
  3.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差距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东部地区第一产业由1993年的43.55%降至1998年的14.15%,第二产业由32.26%升至48.31%,第三产业由24.19%升至37.54%。由此可以看出,东部的第二、三产业已占绝对优势地位,区域优势明显的东部地区处于需求拉动的中心地位,发达国家的示范效应也促使高收入居民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张,这些都直接导致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房地产业、通讯业、家用电器业、医疗设备业、软件制造业等的大发展。
  与此相反,虽然西部地区发展第三产业的资源潜力和空间很大,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使得三产难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和发展。即使西部第三产业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如成都、重庆、西安、兰州和昆明,三产在整体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平均仅为35%。同时在西部三产中,主要以商业、服务业、运输业中的传统陆路为主,而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型三产如金融、保险、中介服务业、信息咨询和旅游业等发展滞缓。近几年虽通过加大投资使西部地区第三产业有了较快发展,但要使其成为西部经济发展的先导,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因而经济发展缺少生机与活力。
  
  4.完成产业升级的差异
  东部地区在90年代开始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利用国外资源和技术,扶持发展技术含量高、创汇高、附加值大、能源原材料消耗低的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其优越的区位优势、经济优势、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已由劳动密集型、资金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西部地区虽然有众多的科研院所,但长期以来经济技术及文化水平相对落后,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很慢。西部地区除陕西、四川和重庆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外,其它9个省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普遍较低,主要表现为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较少,企业技术进步缓慢,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小等等。西部地区科技成果实际应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按产值利税率衡量只有7.1%,远低于东部22.5%。到目前为止,西部仍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工业与资源开采及初加工存在着更多的联系,资本有机构成低,导致经济运行的成本高,经济效益下滑,产业升级的速度迟缓,区域经济发展仍处于慢车道。
  
  5.产业结构分布合理性的差异
  东部地区已形成由中心城市向广大周边地区辐射的生产要素传递网络,而中心城市主要以第三产业及高科技深加工为优势主导产业,已形成规模优势。而西部地区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东部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企业大多属采掘工业和能源材料工业,加工工业一直处于较低发展水平。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商品优势,使西部丧失了大量的产品附加值。同时由于加工层次较低,使主导产业与周围地区的联系相对松散,难以形成集团和规模优势,也难以形成由中心城市向广大周边地区辐射的生产要素传递网络,使西部广大地区的经济处于待开发状态,这便从整体上降低了西部经济发展水平。
  
  6.中小企业发展的差异
  我国中小企业尤其是成长型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江苏、山东、广东、浙江和上海等7个省市成长型企业约占全国的62.7%;而西部12个省区市的成长型企业仅占全国的10.1%。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在数量、实力和经济效益方面的差距十分显著。并且西部中小企业自身素质较差,集体企业产权关系不清和私营企业家族式管理的弊端比较突出,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薄弱。中小企业发展的滞后,制约着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回旋余地。
  
  7.城市化水平的差距
  我国整体城市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进程,而西部与东部地区相比这种矛盾更为突出,不利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不适应工业化加速阶段的客观需要。更影响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结构升级。西部城镇化推进的速度相当缓慢。1978-1998年,东部城镇化率年均增幅达1个百分点,而西部仅为近0.55个百分点。到1998年,东部城市化水平为33.8%,而西部是20%,西部与东部的差距明显扩大。
  
  二、如何优化西部产业结构
  
  1.依托资源比较优势,走适合区情的主导产业发展路子。突出发展特色经济,西部地区要按照市场需求和专业化分工协作的要求,选择好资源开发重点,合理安排开发顺序,对资源进行深度加工。从区域资源来看,西部的石油、煤、天然气等能源资源,铁、铬、锌等金属资源及农、林、牧等都是优势资源。要发展特色产业,应当依托初级产品的优势产业,努力延长相关产业链,创造西部特有产品和品种,不断提高质量,以获取规模效益和较高的附加价值。在整个产业链的培植和发展中,要把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和特色优势当作贯穿始终的主线。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开发特色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轮,在它的带动下,整个区域经济才能发展;同时,主导产业也是形成合理产业结构的契机,产业结构调整应围绕它进行。
  2.大力扶持主体创新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西部地区要由以往的“政府主导型开发”转向“企业主导型开发”,把企业培育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主体。要特别重视培育西部地区的“造血机能”和市场竞争力。政府逐步从投资和生产领域中退出,企业逐渐成为结构调整的主体。特别是那些具有生产、流通、融资、技术研究开发、资本经营等综合性功能的本地优势的企业集团,应该成为结构调整的主体。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培育更多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它们在扩大就业、拓展市场、增加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地区竞争优势和产业成长的生力军。
  3.延长产业链条,发展深加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志之一是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而西部农业链条普遍较短,加工业尤其是深加工业严重滞后。要使这些产业获得快速大规模发展,西部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向行业纵深开发,大力发展深加工业,延长资源加工链条,要改变西部单纯作为资源输出地的不利地位,对能源、矿产、原材料进行就地深加工,逐步实现原材料--加工工业的纵向一体化发展。同时,要注重产业产品创新,大力发展不断能开发出新产品且具有纵深掘进能力的产业。
  4.用知识和高新技术改造西部传统产业,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西部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工业中的钢铁、纺织、化工、汽车等产业,服务业中的金融、商业、运输等产业都是传统产业。但在传统技术条件下,这些产业有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大量占用资本和低附加价值的特点。用高新技术武装西部的各类产业,在产业扩张当中提高技术水平,是今后西部产业发展的方向。实际上,西部地区经过数十年的产业积累,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产业部门和众多的企业。在不追求数量扩张速度的前提下,集中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生产和产品的技术水平,才能使西部地区逐渐赶上东部地区的技术水平。
  5.利用高新技术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按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要求提高第三产业的结构比例,同时处理好第三产业内部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的比例关系,这是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技术的落后也是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一个主要因素。高新技术的发展,将不但给西部地区群众的生活带来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而且使这些产品和服务价格更加低廉、速度更加快捷。并对缓解基础设施等瓶颈产业,发展外贸、旅游、金融保险、房地产、咨询、法律服务等比较薄弱的产业方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今后,西部地区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利用高新技术推动其第三产业的发展。
  6.全面开放,加强外联内引,走进大市场。西部地区要努力创造条件,吸引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到西部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参与企业改组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并采用企业兼并、收购、风险投资、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等多种形式,顺应国际资本的运营。同时,充分利用沿边开放的区位优势,同周边国家大力发展边境贸易和跨界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境外市场需求带动产业结构调整。通过资产重组和资源重新配置,发展一批有西部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使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甚至在某些领域缩短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将垂直分工变成水平分工,而形成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现代化产业发展趋势的产业布局,形成具有地区竞争力以至国际竞争力的西部特色经济。同时,加大与东部的合作,做好全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配套工作,防止贸易保护主义,充分发挥各省区间经济发展的互补功能,以促进西部地区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和人才流的畅通。
  (作者单位:珠海广播电视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18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