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地籍测量中界址点误差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苏占邦
摘 要: 研究目的:阐述地籍测量中界址点误差对成果质量影响较大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期望引起地籍测量工作者的重视,提高成图质量。研究结果:提出了地籍测量中极其重要,而又容易被人们忽略的问题。研究结论:对有效保障地籍测量成果质量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地籍测量; 界址点; 宗地
中图分类号: P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6-0031-02
近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措施和纲要,青海省也配合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形势,提出了许多有利于本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配套措施。在这些良好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下,各地区开始了新一轮的城市建设,乡镇土地开发,居民住宅点的安置等工作。但是随之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如各城镇,市区之间的重新划界问题,各乡镇,居民住宅点相互之间区域定界等问题。本文结合作者参加并完成多个城镇地籍测量工作的经验与教训,对城镇界址点测定过程中出现的界址点误差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一、界址点介绍和测量方式
(一)界址点和界址线
界址点主要是指宗地权属界线中的转折点,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拐点,它是表示宗地权属界线的重要标志,也是为宗地面积计算,相应权属范围法律保护的重要标识点。一般在进行宗地权属调查或者确认时,界址点由宗地相互临近双方在现场共同认定,并且在已经确认的界址点上需要设置相应的标志,进行编号,通过适当的手段进行精确定位,并存档,防止日后界标遭到破坏时,还能通过其他测量方式方法能精确确定界址,恢复其权属位置。而界址线则主要是指宗地四周的权属界线,或者说是由相应的界址点连线构成的一定折线或者曲线组成。在进行权属确认调查时,应该沿明显的界标物,如住宅小区、农村居民地或者其他住户四周的围墙、篱笆、铁丝网、栅栏等,相互临近区域之间的道路或者河流等的界址线,表明这些界标物的相应位置。
(二)界址点的测量方式
界址点的测量方式包括解析法和部分解析法。目前比较常见和通用的解析测量方法主要依据在实际测定过程中,利用实测角度和相应距离,再通过相应的公式解算得界址点的坐标,从而通过相应界址点画出其宗地界址线和权属范围。其中以解析法中的截距法,直角坐标法,角度前方交会法和极坐标法在界址点测定中比较常用。
1. 截距法
截距法属于线性测量法,是界址点坐标测定的技术方法之一。截距法的主要优点是所需测量仪器或者设备简单,易于操作和记录,而且精度相对较高,但是该测量方法受地形限制,要求已知点的连线必须能通视。因此它仅适应于规则建筑物或者其他测量区域外侧呈线状排列的界址点的测定。
2. 直角坐标法
直角坐标法主要是借助于两控制点的连线或从一已知点出发,并具有已知方位的直线和较短的支距测求界址点的一种方法。直角坐标法是两次方位与距离交会的组合,因此易于实施,方便测量和记录,垂足点的精度不受地界和建筑物离测线相对位置的影响,精度较高。其缺点是目标点到垂足的距离受获取的垂足点位置精度的限制。
3. 角度前方交会法
角度前方交会法等同于方向交会法。此测量方式在施测过程中比较简单,不受长距离界址点的限制,但是其缺点是外业设站多,工作量大,处理时间长。因此该法适应于对难以到达或难以量距但又通视的明显界址点的测定。如临近区域山脉,湖泊等之间界址的确定中应用比较多。
4. 极坐标法
极坐标法属于方位与距离测量的交会法。目前由于全站仪的广泛使用,极坐标法能直接测定界址点的方位角、边长、坐标。同时利用计算机系统可以实现从外业到内业的全数字化处理,处理速度很快;极坐标法与其他定点方法相比,不受地形乃至场地的影响,因此它适应于通视良好的大面积界址点测定,是目前城镇地籍测量解析界址点测定的主要技术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城镇建设也日新月异,测量和界定的范围,区域也越来越多和复杂,在实际测量过程中会遇到不少过去没有出现过的新情况和特点。因此在实际测量中,界址点设置可能会错综复杂,在控制点上不可能测到所有的界址点坐标,因此只能因地制宜,随时随地进行补充测站点,再用极坐标法或者其他测定方法来测定界址点坐标,应该按照实际的界址点所处位置来采用相应的弥补方法,以便获得全面而比较精确的数据资料。
二、界址点测量中的技术要求
在界址点测定中,一般应该根据所测范围,区域或者物体的本身特点,以及周围环境条件来选择相应的方法,以便获得准确,快速和高效率的数据结果。
1. 对于所测对象,如街坊,建筑物,对其外围全部界址点,以及内部部分明显的界址点,应该在图根或者图根以上的控制点上设站,采用极坐标法进行测定,一般测距不超过150米。而对于所测对象内部隐蔽界址点的确定,需要用支导线法测定。在测定时,必须往返测距离取其中数,其总长应该不超过100米,图根点到界址点不超过3条边。如果遇到特别困难隐蔽的界址点,支导线边长不应该超过150米,边数可以提高到5条。
2. 在用解析法测定的任何界址点中,界址边的坐标反算边长与勘丈边长较差和中误差,一类不应该超过10厘米和5厘米。
3. 在弥补测量方法中,如需要自由设站,自由设站的测站应该联测足够的已知点, 如果观测已知控制点数量太少,应该再观测已测定的界址点,并给予不同的权参加平差。
4. 在界址点测量的实施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1)使用测距仪或全站仪测量距离,均应加入反光镜安置中心到界址点间的距离的改正。
(2)用经鉴定过的钢尺量距短于一尺段时,两次丈量不大于1厘米,当距离超过一尺段时,两次丈量不大于2厘米。
(3)边长记录至0.01米,角度至1″,坐标计算至0.01米。
三、误差分析和修正
1. 测量界址点的误差分析
用极坐标法测量界址点的误差来源主要有下面几点:
(1)控制点的误差影响
根据地籍测量规范要求:控制点的点位误差m。≤±5cm,实际工作中一般取m。=± 2.5cm
(2)测角误差的影响m1
m1= mβ.s/ρ
其中β为半测回测角中误差.因为一般的全站仪的测角标称精度为2秒,所以只需半个测回测角精度就足够了。
(3)测距误差的影响m2
m2=mS=5mm + 3ppm D (km)
(4)仪器对中误差的影响
在实际作业过程中,精确对中,其影响可减少到忽略不记。
实践表明,随着仪器精度的提高,前四项误差对界址点精度的影响正逐渐减弱,而其它误差已成。
2. 坐标精度依据:根据所测区土地经济价值和界址点的重要程度来决定。
3. 精度规定,一般分为2类:
A1坐标中误差0.05 m
A2坐标中误差 0.10 m
4. 误差产生和解决
在大面积的数字化地籍测量过程中,应优先使用小棱镜,对误差的减少极为重要。跑尺员对于准确采集界址点上的坐标也很重要,尤其是对于镇内居民地的测量,由于有很多居民地的界线都是土围墙,而外墙面是一个斜面,所以棱镜在墙面上放的位置就会是该宗地的面积变大或缩小,因而就会产生误差,跑尺员在立棱镜时棱镜杆的不垂直也会产生误差,观测员在观测时对棱镜照准部位准确性同样也会产生误差。为了减少各种误差的产生,跑尺员在立棱镜时将棱镜立直,所放部位进行喷涂,观测员在观测时尽量照准棱镜中心,这样会大大减少误差的产生。
四、总结
由于我国正经历经济的高速发展伴随而来的城镇,乡村的新的区域规划和整合,因此需要对于新产生的区域进行大规模的地籍测量,界址定位和数据采集。在现阶段的地籍测量中,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成为一个新趋势。但是在界址点的选择和测量中,由于城镇地区建筑林立,坐落复杂,给选择界址点带来很多新的问题,难免在测定中出现偏差。但是通过相应的弥补方式,采用一定的手段可以进行测定的弥补和修正,从而获得精确的数据,保证了成果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詹长根等.地籍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 国家土地管理局组编.城镇地籍调查规程[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3]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著.CJJ8-99城市测量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62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