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巨头警示“面板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梁振鹏
急速转好的政策环境,使液晶面板步入亢奋期。
中国的高世代(高于5代线)液晶面板行业,犹如一批脱缰的野马,肆无忌惮地在狂奔。
一年之间,从0到13条―中国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的涌现势头,令人瞠目结舌。
作为占液晶电视成本70%以上的核心部件,液晶面板多年来一直让中国企业爱之深、痛之切。不投资液晶面板是坐以待毙,投资液晶面板却容易深陷亏损泥淖,这种左右为难的尴尬处境一直长期困扰着中国庞大的家电、IT产业。
从2009年初各地政府积极介入液晶面板领域开始,众多梦想“造屏”的中国企业终于找到了实力雄厚的风险承担方。
虽然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0725.SZ,下称“京东方”)、上海广电集团、昆山龙腾光电等国内5代线运营商纷纷出现亏损,但是地方政府与企业合作共建更加昂贵的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的狂热举动仍在前仆后继。
去年全年,全国有超过10个城市共计划新建13个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所涉及的投资资金总额超过2000亿元。其中已经开工建设的8.5代线有3个:京东方和北京市政府合作的8.5代线,由昆山市政府为控股方的龙飞光电8.5代线,以及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0100.SZ,下称“TCL集团”)与深圳市政府合作的华星光电8.5代线。
事实上,地方政府在绝大多数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运作项目中已经成为了投资主体,之所以大力支持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甚至甘愿成为主要买单方和风险承担方,看好液晶面板项目良好的市场前景是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愿景虽好,隐患巨大。国内的5代线生产企业已经相继出现严重亏损,对于在高世代液晶面板产业缺乏运作经验、研发人才、核心技术、专利和巨额资金来源的企业来说,扎堆进入这一陌生领域自然要鼓起极大的勇气。
毕竟,国内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已有“夭折”先例。数月前,彩虹集团与张家港市政府合作的总投资达146亿元第6代液晶面板项目已经停工。
受全球液晶面板价格持续走低因素影响,台湾地区的高世代液晶面板厂也是危机重重。全球第三大液晶面板厂家――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友达光电”)在2009年全年财务报告中称,去年亏损约58亿元人民币。
为液晶面板做上游配套的相关产业链还不完善,在玻璃基板、滤光片、偏光片、液晶材料等上游核心配套环节的建设相对滞后,这也为中国液晶面板生产业务带来了一定阻力。
“前车之覆”并没有成为“后车之鉴”。在胆量和信心面前,结局是输是赢似乎变得不重要。各地一哄而上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的劲头并没有受到停工事件、同行亏损和上游配套产业链不完善的影响。
以政府资金为重要支撑的液晶面板行业高烧有无隐患?中国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在建设资金、核心技术、专利和人才等方面能否获得保障?新出现的更薄、可视角度更大、发光效率更高的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是否会在数年内重挫并取代液晶面板?
带着全行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期“总裁论坛”栏目主持人特约液晶面板行业的4位老总一起谈经论道,畅所欲言,希望能给关注液晶面板产业发展的读者们带来借鉴和启发。
这4位老总分别为:友达光电董事长李火昆耀,TCL集团董事长兼CEO(首席执行官)李东生,京东方总裁陈炎顺以及奥维咨询(AVC)总经理喻亮星。
政府角色应不断调整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目前中国液晶面板行业的投资狂潮此起彼伏,主要是由各地政府资金所大力推动的,政府甚至扮演了豪赌者的角色。由政府担任投资主体,对中国液晶面板行业发展有利吗?此举是否会对液晶面板产业发展带来弊端?
李火昆耀:由地方政府担任液晶面板行业设厂投资的推动者,对于液晶面板产业所需要的资源,例如土地取得、资金注入等,是具有相当大帮助的。但另一方面来说,由于各地方政府都积极争取液晶面板生产线落户,使得高世代液晶面板线可能座落于全国各地,这将使得整个供应链分布太过于分散,不利于提升液晶面板厂的营运竞争力。
李东生:从2004年开始,中国大陆彩电产业加快从彩色显像管电视转型到平板电视,所面临挑战是很大的。因为大陆之前在液晶面板方面的投入和准备落后于日本、韩国甚至中国台湾企业,所以在过去几年中国大陆彩电产业整体来讲在全球市场份额是下降的。我觉得要改变彩电市场竞争格局,提高中国彩电产业竞争力,还是要在核心的上游液晶面板产业有突破。
现在有多个中国大陆企业开始投入高世代液晶面板产业,这是中国彩电业在平板电视时代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动作,对电子信息行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其重要性类似于在当年国家下决心投资彩色显像管产业,地方政府对液晶面板项目的支持很重要。
陈炎顺:液晶面板产业作为高投资、高技术、高风险的“三高产业”,不仅前期需要大量投资,而且需要持续不断地大投资,如果跟不上竞争对手的投资速度,在规模和产品线上就将处于绝对劣势。
对于投资动辄百亿元的液晶面板产业,资金紧张一直是使产业发展止步的主要原因。从历史上来看,在产业发展初期,外资巨头夏普、三星的崛起无一不与国家后盾的强力支持密切相关。可以肯定的是,如何解决这些产业难题,除了市场融资、引入风险投资、上下游厂商合作之外,代表国家意志的政策支持更显重要。
喻亮星:平板显示产业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由政府作为投资主体,是企业进入平板显示产业的最容易和最有效的途径。但是,在液晶面板的产业布局、群聚效应方面应慎重规划,不宜蜂拥而上;随着产业的不断成熟,政府扮演的角色应不断调整。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目前各地飞速上马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在憧憬美好市场蛋糕的同时,会面临哪些随之而来的风险?例如,是产能过剩,还是投资主体过多?
李火昆耀:中国大陆对于液晶电视需求量的快速成长,即将于2011年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电视市场,在中国大陆建设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将有助于加速产品供应,满足液晶电视市场需求。建设一条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最快需要1年半至2年时间才可能量产,依此时间推估,目前开工的项目最快也要到2012年下半年才会量产。此外,在高世代液晶面板领域,从开工建设到量产需要很多实战经验,对于新进入的企业将会需要一段学习的过程。
李东生:从供应市场预测分析,全球现有液晶面板产能估计可年产面板1.5亿片。按照目前的投资建设计划,2013年全球估计可年产液晶电视面板2.7亿片,2013年全球液晶电视市场需求量将达2.03亿台,考虑到流通环节的存货,需要液晶面板约2.2亿片。如果国内拟建的液晶面板项目全部上马,预计2013年国内液晶电视面板产能超过8000万片,按照国内彩电制造份额占全球的40%预估,国内电视生产需要与面板供给是相匹配的。
陈炎顺:在中国液晶面板产业快速发展的盛况之下,有些问题是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
首先,液晶面板业是高度的资本集中和技术集中的产业。对液晶面板行业来讲,没有钱是不行的,但是光有钱也是不行的。发展液晶面板行业有很多制约因素,最核心的是技术和创新能力。
其次,从产业良性发展的角度来看,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上马液晶面板项目,我认为中国大陆适合并有条件上液晶面板项目的,应该是沿海地方或者经济发达地区,比如以北京为核心的渤海湾地区,从上海到合肥的长三角地区以及珠三角地区。
投资液晶面板项目,不是任何企业都能做的,不能所有企业都蜂拥而上。如果不集中主体、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企业,我们看到的都将是行业的小土豆,形成不了竞争力。
喻亮星:液晶面板领域的投资主体过多,会造成行业规模很大但不具备经济性,单个投资主体的市场话语权不足。此外,还可能造成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对于与液晶面板同属于平板显示产业的等离子面板,您是怎么看待其市场前景的?
陈炎顺:等离子面板在同等尺寸下比液晶面板更具价格优势,而液晶面板在节电性能与显示分辨率方面则具有优势。等离子面板产业具有其自身特点,占据着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从平板显示市场来看,无论是在小尺寸领域,还是在中大尺寸领域,液晶显示产品都占据绝对主流的市场地位。
喻亮星:等离子电视市场依然存在一定的市场需求,在未来一段时间依然存在成长的空间。
日韩技术垄断被突破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有业内专家认为,没有技术和人才优势的中国企业和地方政府为主导的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在投产后很难保证质量可靠性和较低的成本优势,这是今后在与海外面板厂家竞争中一定会碰到的严峻问题,您怎么看待呢?
李火昆耀:新建设的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在投产后的质量可靠性、供应链的安排管理、大尺寸面板运输管理等方面,均需要有经验的优秀团队才能在最快的时间内让高世代厂量产并走上营运轨道。此外,高世代液晶面板也是技术密集的产业,拥有核心技术、较多专利数的公司将占更多优势。
李东生:目前全球有5个企业拥有8.5代生产线,大部分投产时间都在1到2年,刚刚才应用。中国本土企业有把握依靠自身现有的技术和团队,招聘全球主要液晶面板厂商的技术人员,通过自主创新,实现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未来的技术积累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台湾地区液晶面板产业的历史经验证明,通过自主创新的液晶面板企业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完全依靠技术引进的液晶面板企业,其市场竞争力都相对较弱。
在当今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技术中,建厂技术、工艺技术和产品技术是三大主要部分。其中建厂技术已非常成熟,可通过工程设计院和施工单位解决;大部分工艺技术已固化在工艺设备里,可由设备厂商提供保证;在产品技术上中国企业将不断进行自主技术研发,形成独特的自主专利和专有技术。
陈炎顺:对液晶面板行业来讲,最难得到的就是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国内企业要进军液晶面板行业可谓难关重重。长期以来,韩国、日本、中国台湾是在液晶面板制造技术上领先的三大地区,液晶面板市场也被这三地和其它海外企业所分割,而他们也将液晶面板技术牢牢地封锁在各自地区内部,严禁外流出境。这一防线在2009年被投资8.5代线的中国大陆企业所突破。
京东方非常重视对研发的投入和对研发体系的完善,近年来研发投入占经营收入的5%~8%,对技术领域有贡献的一些技术人员给予重奖。
喻亮星:这个问题可能在发展初期存在,但不是主要问题。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目前各地热衷投建的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都需要2~5年时间才能够完全量产,届时国际平板显示领域的主流技术很可能又从液晶变换到更先进的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当平板电视显示技术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之后,那时的液晶面板产业是否会像今天的CRT(彩色显像管)一样沦落为“夕阳产业”?
李火昆耀:随着各式电子产品的便利性需求、娱乐性提升和新的跨界应用产生,显示器的需求将会越来越高。除了已臻成熟的液晶面板技术之外,友达光电也同步在开发OLED、电子纸及FED(场发射型显示器),不同的显示技术可依消费市场不同类型的显示需求而应用。
李东生:由于研发难度较高,OLED技术在短时期内难以实现产业化。从技术研制出来到实现量产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OLED首先面临的是成本问题,再一个是推广问题,要被消费者接受。所以我认为液晶面板在可预期的时间内是不会被替代的。
陈炎顺:没有什么是不能被替代的,液晶面板技术也如此。但是,我们认为液晶面板产业还远远没有到要被替代的时候。从液晶面板到OLED的替代是可以在现有的技术条件和生产线基础上顺利进行的,是一种量的变化。这是因为,从技术演变的角度来看,液晶面板和OLED在技术发展和生产流程上具有很强的共通性和延续性。
我们正加大对下一代新型显示技术的探索和研发,择机推出更符合未来需求的下一代显示技术产品,力争占据下一代显示技术的制高点。
喻亮星:OLED技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平板电视(包括液晶和等离子电视)产品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仍然是市场的主流。当OLED大规模市场化时,平板电视也将逐步退出舞台,这是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
政府收紧项目审批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目前在中国真正动工建设的8.5代线,只有京东方、龙飞光电和华星光电,有消息称相关政府主管部门有意限制高世代运作企业数量,并且正在考虑暂时限制外资进入该领域。您对此事是如何看待的?
李东生: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投资案,仍仅有华星光电、京东方与龙飞光电这三家,我们的华星光电属于国内在建的第二条。目前,由于液晶面板线扎堆建设,中央政府已收紧了项目审批的口子。
液晶面板国产化很重要,国内彩电及彩电上游企业陆续投资液晶面板项目的建设,将有效缓解国内彩电厂商的缺屏之痛。
陈炎顺:任何一个产业如果无限制地盲目发展,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对市场的冲击,必将会面临产能过剩的危险,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讲也不是一件好事。国家和政府不仅要促进经济发展,还要引导产业趋向合理和良性的发展。我们欣慰地看到,国家政府部门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采取一些行业引导政策,在液晶面板产业布局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我们相信局面将很快会得到改善。
喻亮星:政府对高世代液晶面板线的规划和布局进行引导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中国的平板电视厂家是否一定要进军上游液晶面板行业才能取得发展?
李火昆耀:中国的平板电视厂家不一定要进军液晶面板行业才能取得发展。由于上下游领域专业差异,平板电视厂家亦可通过合作的模式取得稳定的面板供应量。液晶面板厂与平板电视厂合作也取得了面板产品的出海口,是为双赢的合作模式。
李东生:在液晶电视领域,中国平板电视厂家相对落后,差距很大,主要原因还是在产业的纵深度、核心技术方面缺乏,国内缺屏现状导致中国液晶电视的销售利润大多被国外厂商赚取。如果中国彩电厂家不向液晶面板和模组进军,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制约很大。
喻亮星:这和企业的发展战略有关,在平板电视产业有垂直整合的好处,也有产业分工的需求,企业不一定非要拥有完整的产业链资源才能成功。
李火昆耀 友达光电董事长
平板电视厂家不一定要进军液晶面板行业才能取得发展,亦可通过合作的模式取得稳定的面板供应量。
李东生 TCL集团董事长兼CEO
国内缺屏现状导致中国液晶电视的销售利润大多被国外厂商赚取
陈炎顺京东方执行董事、总裁
如果不集中主体、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企业,我们看到的都将是行业的小土豆,形成不了竞争力。
喻亮星 奥维咨询(AVC)总经理
当OLED大规模市场化时,平板电视也将逐步退出舞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240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