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读览天下+ZAKER:新阅读双轨式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俊丽

  7月6日至9日,第四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即将召开。本届数博会将隆重推出各类行业标杆,包括:2011年“数字出版年度示范企业”、“数字出版年度新锐品牌”、“数字出版年度杰出人物”、“数字出版年度创新技术”、“数字出版年度优秀作品”等奖项,以上每个奖项分别选出10家获奖单位或个人。
  在数博会召开前夕,记者获悉,由华阅数码(读览天下)开发的社交阅读应用软件――ZAKER获得了其中的“数字出版年度新锐品牌”。为此,本刊特别采访了华阅数码北京公司副总裁屈辰晨。
  屈辰晨认为:“ZAKER符合新生代读者的需求,应该会成为中国社会化阅读的领跑者。”他介绍,ZAKER的表现让他们自己也感到惊奇――2010年7月底正式立项,开发3个月,测试1个月,于12月初正式在Appstore上线,到而今不过半年累计安装量已达50万。
  “让网页像杂志一样优雅”的社交杂志正炙手可热。ZAKER的获奖,某种程度上呼应了国外社交杂志应用软件的鼻祖――Flipboard,其被苹果公司评选为“2010年度最佳iPad应用”。“尽管Flipboard依旧没有在商业模式上为电子版杂志指明出路,但是信息聚合和杂志阅读体验的iPad表达,却足以给触摸交互方式媒介变迁带来巨大震撼。”(引自《三联生活周刊》之《iPad冲击波和Flipboard效应》一文)
  “ZAKER有很多理念与数字期刊是相通的,有很多方面也是数字期刊可以借鉴的”。据屈辰晨介绍,ZAKER对读览天下传统业务大有裨益,很多新用户甚至通过ZAKER知道了读览天下。
  读览天下从2010年开始打造“移动互联网阅读平台”,并开启自己的全终端战略,用户规模也从2009年的200万增长到了450万,去年公司收益已达一千万。现在,读览天下所在公司华阅数码双轨并行,将数字杂志平台读览天下与社会化媒体应用ZAKER作为两大主体业务:读览天下将杂志数字化,而ZAKER则把互联网内容以杂志形态体现。两大主体业务相互借力,这也成为读览天下与其它数字杂志平台的区隔点。
  但这还仅仅是开始,未来无论是数字杂志平台读览天下,还是社交媒体应用ZAKER,都将面临最直接的问题:赢利模式方面的突破将成为考验其生存能力和发展空间的最后一公里。
  
  采访人:陈俊丽 被访人:华阅数码北京公司副总裁屈辰晨
  陈俊丽(以下简称“陈”):什么机缘促使您加入读览天下?目前您主要负责什么?
  屈辰晨(以下简称“屈”): 加入读览天下是因为我看好这个团队。我很早就认识读览天下的CEO陈迟,了解他们这一帮创始人的雄心抱负,比如做读览天下前公司最初创始人先做了类似XPLUS电子杂志平台的VAKA,后来卖给了新浪。
  读览天下从2005年开始筹备,2006年正式开始公司化运作,一直坚持做B2C。初做数字报纸,2008年开始专做期刊。业务方向也经历了从最初Flash杂志转向做原版数字报纸和期刊的调整。2009年读览天下用户规模达到200万,开始走出困境,步上正轨。去年11月我来到读览天下后,主要负责媒体拓展、市场合作、商务合作等。
  
  陈:读览天下现在的公司规模?团队构成?
  屈:读览天下平台背后的公司是华阅数码,总部在广州。下设商务合作、市场、媒体拓展等部门。我们发展很快,目前约有120名员工,去年我们才60多人。
  陈:联想乐基金投了读览天下后,你们的规模显著增长,还有哪些支持?
  屈:作为联想乐基金所投的企业,联想目前已给我们投了几百万美金,除了资本支持之外,更重要的是联想终端对我们无线业务的全面支持包括运营经验等,同时它们给了我们自由的成长环境,比如规划业务体系,拓展最有潜力的终端,并根据业务需要扩充团队等。
  
  ZAKER:社会化媒体新探索
  
  陈:据悉ZAKER获选数博会奖项,恭喜!其推出背景如何?
  屈:谢谢,我们刚接到数博会主办方的通知,ZAKER获得了“数字出版年度新锐品牌”,要我们准备颁奖事宜。
  读览天下从去年开始做ZAKER(扎客),我们摆脱了原来传统杂志业务的束缚,把目光凝聚在社会化阅读的角度上,开始两条腿走路。现在,读览天下和ZAKER是华阅数码的两个品牌。
  读览天下是将杂志数字化,而ZAKER更多是把互联网内容以杂志的形态体现,通过社会化阅读把互联网上表现成熟的互联网模式都整合进来,比如SNS、微博、开心网这种社会化的关系。同时融合互联网的个性化和交互性――用户不再被动化接受,可以对文章评论,根据需要定制自己的内容。
  
  陈:你们跟Flipboard有何区别?
  屈:跟Flipboard相比而言,ZAKER采用最新的HTML5技术,首次实现了基于中文内容的精美排版:大图片,醒目的方正报宋大标题,简洁的摘要,甚至连翻页效果也同杂志一样颇具动感。同时,我们能记录并判断用户的行为,比如通过给每篇文章赋值的方式。这些设计背后包含数据信息的挖掘、语义技术等诸多我们精心研发的技术。
  
  陈:ZAKER目前的市场情况及影响力如何?
  屈:ZAKER目前安装量已经超过50万,我们认为ZAKER符合新生代读者的需求,应该会成为中国社会化阅读的领跑者。它发展速度惊人,甚至很多用户通过ZAKER才知道了读览天下。
  
  陈:ZAKER内容来源?是否收费?
  屈:目前是免费的。主要内容来源包括主流互联网网站(包括近几十种杂志官网),微博、博客,甚至支持个人订阅RSS源等。
  
  陈:ZAKER这么火,是否以后读览天下的传统业务会被渐渐弱化,以突出ZAKER?
  屈:不会,读览天下会与ZAKER齐头并进。
  
  陈:未来,ZAKER是否会与读览天下传统数字杂志业务融合,比如将杂志内容展现在ZAKER上?
  屈:应该说ZAKER与传统数字杂志它们所提供的信息模式不同,内容不同,是两条完全不同的产品线,我们也没有考虑过融合二项业务,存在很多现实问题,比如版权。
  陈:现在很多期刊都希望与社会化媒体结合,ZAKER于未来期刊和社会化媒体融合有何借鉴之处?
  屈:ZAKER有很多理念与数字期刊是相通的。比如:1.要提供精准的内容,满足读者的深度阅读需求;2.光阅读还不够,社群化关系比如微博等会成为重要纽带;3.要给读者提供增值化服务,提供本地化信息等。
  
  陈:ZAKER接下来有什么新动作?
  屈:我们除了要做iPad版本之外,正在开发iPhone版本、PC版本以及Android平板版本。
  
  新机遇:跨媒体、跨平台整合
  
  陈:时下,杂志传统发行、广告收益面临下降趋势,而对应最火的话题无线互联网时代开拓的新前景,您如何看待新的机遇?
  屈:无线互联网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不仅意味着有众多便捷终端可供内容商选择,而且给内容商带来跨媒体、跨平台整合的新机遇。而机遇当前,取悦读者最好的方式是,与读者生活无缝结合,表现之一就是全终端、多系统覆盖。总之,读者喜欢用哪种方式阅读,就给他提供哪种方式。
  
  陈:从刊社角度而言,都非常希望走跨媒体、跨平台的道路,甚至完全靠自身的力量,但这样做也有很多困惑,作为平台方,你们如何看待?
  屈:我们认为刊社自己开发也可以。实际上,跨平台、跨媒体不仅提出资金技术方面的要求,而且还提出更多需要探索的新课题,包括:1.如何建立有效的跨媒体联动机制,这取决于对自身的判断,对用户体验的设计满足等;2.杂志是有版式文化的,新媒体如何体现更强的包容性?除内容服务外,杂志应用还需考虑与微博、SNS、LBS等终端新服务结合起来。不仅包含视频图片,而且包含多种互动模式。

  
  陈:在刊社纷纷发力移动终端的时代,读览天下与刊社的合作模式上,有何新特点及独特优势?
  屈:主要体现在三点:1.我们坚持原版矢量内容的呈现,同时我们有足够的技术实力去不断优化我们的用户体验;2.我们未来会将刊的内容打散,与社会化媒体应用比如新浪微博等充分融合;3.我们做的事情不只是纸刊的数字化,而是从商业模式和广告模式上的全面创新和变革。
  
  陈:读览天下能给刊社提供相应的用户数据分析吗?
  屈:当然,我们有专人负责,按月汇报,数据包含用户的地域属性、群体特征等。
  
  陈:iPad是相对封闭的,要提供这种分析是不是很难?
  屈:也可以,我们通过iPad机器码来监测。
  
  陈:读览天下与刊社的合作模式上,相比于第一代电子杂志平台有何不同?
  屈:我们是个技术服务型的公司,我们的团队中有50多人是技术,将近一半儿,因此我们能提供给刊社全套的解决方案。面向移动终端,我们既可以为刊社独立开发应用,也可以给平台上的所有期刊免费提供非定制的客户端开发,以我们标准化的技术和服务,来支持刊社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开发。
  陈:哪些杂志能免费获得定制的客户端?
  屈:TOP10的杂志。
  
  陈:多终端时代,读览天下整体战略如何?覆盖了哪些终端?近期有何动向?
  屈:2010年读览天下全面开启全终端战略,目前已覆盖除三星之外的最主流终端(手机和平板电脑)。合作终端除苹果之外,还覆盖汉王、SONY、Kindle、翰林、文房等电子书阅读器,用户可通过PC、iPhone、iPad、Android、Kindle、iRiver Story、SONY Reader、Nook等多平台自由阅读。
  国内很多硬件厂商都是我们的深度合作伙伴比如华硕、华芯飞等,当然,还有联想,它在很多款终端(PC、手机、pad)新品出厂时都预装了我们的应用。近期我们正在开发微软中国(wp7、Windows8应用目前已在研发)、惠普(webos系统)等终端的应用。
  
  陈:你们怎样成为了苹果的官方推荐应用?
  屈:去年八月份,苹果中国公司主动联系了我们,当时Appstore也是刚在中国拓展市场,说要推荐我们的应用,并让我们提供授权书。我们是苹果iPad电视广告8款应用之中唯一的中国本土应用。
  陈:去年底我采访贵公司时,提到一个数据,iPad贡献的用户下载杂志总量达150万,现在的情况是?iPad应用中目前包含多少种杂志?
  屈:比这个数据多得多,每个月iPad上读览天下的期刊下载量达70万到80万。读览天下iPad应用程序中已有三四百种杂志。
  
  陈:读览天下如何吸引其它终端厂商?
  屈:很多厂商主动找到我们,我想我们吸引他们原因有二:一是读览天下与接近1000家杂志社和300家出版社建立了合作,去年6月还推出了图书频道,所有内容都有授权,同时我们的收费模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认可;二是越来越多终端厂商也希望通过我们的产品给其市场和营销加分。
  
  陈:终端市场研判方面,读览有何经验?
  屈:从运营和市场的角度来说,就像入驻苹果的Appstore一样,我们总是在不断寻找新的潜力终端,不断调整策略重点,希望在主流终端上抢占先机。这需要我们本身有足够高的行业素养,当然与不同合作伙伴谈合作产生的信息,会给我们最直接的判断。同时,我们还通过450万用户的需求来判断。
  
  陈:如何看待业界普遍认为的“Andriod系统是大势所趋”的观点?
  屈:从整体趋势而言,Andriod肯定会超过iOS。但目前来看,iOS比Andriod高端,用户体验要好,它也发展最成熟,iOS的付费转化率高,达到10%到15%,但是它很封闭。
  
  陈:对于iOS和Andriod操作系统,读览天下的业务权重如何?
  屈:我们读览天下的终端拓展重点是平板电脑,不论Andriod系统的还是iOS系统。但iOS是读览天下和ZAKER短时间内的重点,这是因为Andriod系统终端市场还不够成熟。
  
  陈:手机终端业务呢?
  屈:我们不会放弃,但目前普遍感觉是杂志的手机应用产品不够好。读览天下想的是,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模式,打造真正适合手机阅读的杂志。
  
  付费规模翻几番?需三到五年!
  
  陈:多数期刊目前并不看好与平台商的数字发行分成模式,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屈:应该说数字发行收益有,但是目前不成规模。市场需要培养,我判断,要实现付费规模翻几番,至少需要三到五年时间。那么在这个时间段内,如果急于求成是没有用的。我们要考虑的是不仅将优质的内容带给用户,而且不断摸索新媒体模式。
  读览天下希望与开明的期刊一起放开去尝试新媒体模式,并最终找到适合各家期刊发展的新媒体之路。怕就怕期刊目前对自身的需求不明确,不知道如何规划。
  
  陈:读览天下平台的总体收入情况如何?有没有期刊通过数字发行获得可观收入?
  屈:我们去年分成后的收益已达1000万。在数字发行这块,广州的《理财周报》是从2007年跟我们合作的,2010年其发行收入已经超过了30万,单本杂志发行收入已经超过了30万,整个在线发行量已超过了100万。移动终端应用的典型案例也很多,比如《新周刊》,最近上线的《数字商业时代》等。
  
  陈:收费是很多刊社困扰的问题,读览天下策略如何?移动应用收费是否可行?
  屈:读览天下平台面向pc端的杂志是全部收费的,iPad应用中70%的收费。我们认为面向移动终端的应用是否收费取决于刊社本身,我认为,收费要看影响力,现在收费的难点是要保持内容的稀缺性、差异化,让读者获取独特的价值。
  
  陈:国外有很多坚持走收费道路的期刊,比如《The Daily》,但鲜有期刊依靠数字发行获得稳定可观的收入。您如何看待这一现状?
  屈:不是没有收入,是收益规模偏小的问题。应该说现在整体的环境是市场刚刚发展,终端等的不成熟使得数字发行收入受限。像美国的《USA Today》此前裁掉130人,这说明什么,传统媒体到了革自己命的时候了,那么我们只能迎头赶上,去追新技术方向,去满足用户,就像读览天下所追求的那样,让阅读更加时尚。
  
  陈:读览天下在广告模式上做了哪些探索?
  屈:广告模式上需要不断试验,目前应该说还在试水阶段,但我们一直在积极地与刊社合作开发广告渠道:包括各种新鲜的广告形式,比如汽车广告直接提供试驾,对接电子商务的广告,订阅类的广告(直接让用户链接网站,到网站订阅杂志)……
  
  陈:广告赢利方面,读览天下认为前景如何?
  屈:目前收入主要还是基于我们跟杂志社的分成,我们不急于去做广告,在广告价值和用户体验中间我们需要找好平衡点。同时我们会让杂志社自主运行自身期刊的广告。
  我们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给广告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很多广告主也看到了我们平台的价值,比如跟日本电通的合作,它们会主动问我们ZAKER什么时候上广告?这些比较积极的广告主还投放了《名牌》等刊的iPad应用广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261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