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钻石模型的南通纺织产业竞争力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南通纺织产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不断的技术革命,已形成了较为完整、配套协作的产业体系。借助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了南通纺织产业竞争力,得出南通纺织产业竞争力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为南通纺织产业竞争力发展提供了一些思路。
  【关键词】钻石模型;纺织产业;产业竞争力
  
  一、波特的“钻石模型”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结合不同国家竞争优势对其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分析,提出了产业竞争力国家钻石模型。他认为,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其自身的竞争能力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就是: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四种基本要素。
  1.生产要素――是一个国家(或区域)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表现,波特把生产要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要素,如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等;另一类是高等要素,如科研机构、高科技人才、电信通信设施等。
  2.需求条件――国内、外市场对该项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如何。
  3.相关和支持产业――包括上游供给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竞争优势。
  4.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包括企业的形成与组织管理方式、竞争激烈程度等。
  以上四个因素是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构成“钻石模型”的主体框架,四个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完整的钻石体系还包括政府和机遇两个因素。
  二、南通纺织产业竞争力分析
  南通纺织产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不断的技术革命,目前已经形成了由聚酯、化纤、织造、印染、服装行业组成的完整产业链,并围绕该产业链出现了纺机、印染助剂、技术服务、纺织软件等辅助性行业,形成了较为完整、配套协作的产业体系。
  1.生产要素
  (1)地理位置与基础设施
  南通素有“江海明珠、风水宝地”的美称,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和沿江“T”型经济发展带的交汇处,是我国首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也是江苏省确定的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的“三沿”战略的重点地区,是重要的现代化港口、工业、贸易与旅游城市。南通水陆空运输网络发达,货物吞吐量大,电力基础设施好,能源供应充足,有强大的淡水资源。毗邻上海,随着南通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能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及更多层次上接受国际纺织产业的转移。
  (2)人力要素
  南通纺织产业的发展得益于丰富的人力资源。南通的基础教育及职业教育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已拥有一定数量的高等院校,其中南通大学、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南通职业大学等院校都设有纺织、服装及经贸类等相关专业,每年都有大批高级技术人才充实到本地及周边地区,为纺织行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
  (3)资本与技术要素
  南通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纺织产业基础,吸引了大批外商,韩、美、日等众多海外跨国公司在南通设立了办事机构并投资建成了生产基地,仅日本,就有一百多家纺织企业落户南通。不过,南通纺织产业的发展对外资的依赖性比较大,个人资本发展不足,结构有待升级。
  近年来,南通市进一步加强了与国内著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鼓励科技投入,重点研究开发各种高科技纤维材料、各种新型服装面料等,大力开发高新技术新产品。目前,南通纺织产业已经拥有印染、化纤、经编及产业用纺织品等的先进生产设备。当然,南通纺织产业的科研及技术改造虽然在某些方面获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科技的总体实力不容乐观,产品结构也不是很合理。
  2.需求条件
  市场需求是产业竞争力的第二个关键要素。南通市场需求条件可以从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两方面来分析:
  (1)内部需求
  从国内市场来看,南通在江浙一带及在全国纺织业发展中的不可忽视的地位不仅体现在南通地区特色的产业集聚,也体现在其特有的专业市场集聚。南通各纺织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为南通纺织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内部需求,如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城,经过二十多年发展,从在夹缝中生存的“地摊市场”成为闻名全国的家纺之都。此外,南通周边有很多的服装生产基地,如杭州的女装、宁波的男装、温州的休闲装等,这些生产基地都是南通纺织品面料的巨大市场。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上海,也是南通市纺织产业巨大的潜在市场。然而,由于南通的大部分产品走的是中低档路线,对于市场竞争激烈,以时尚消费为主的上海市场而言,南通的纺织服装产品还不具有明显的优势。
  (2)外部需求
  全球纺织业的变化与发展,国外市场对纺织产品的消费增长,国内消费的新热点,上海作为国际采购中心的地位的确立,南通及其周边地区巨大的市场群体及国外的需求将刺激生产者更多地满足市场需求,将自己纳入国际纺织产业链中,对南通纺织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需求条件。
  3.相关和支持产业
  纺织产业的块状发展是南通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块状经济区内以分散而均匀的中小企业为主,并存在相当数量的家庭工厂。行业内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是与多变的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这些中小企业机制灵活,专业性较强,能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同时企业之间通过各种社会关系紧密联结在一起,企业之间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分工与协作网络。在横向上以床上用品为主体,化纤、印染、印刷包装多行业紧密结合;在纵向上包括以生产加工为主体,销售、运输、服务等相关环节,分工协作,也能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当然,其他纺织相关与支持行业如咨询业、物流业、包装业及设计、印刷等行业的发展尚待加强。
  4.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
  企业的目标战略和组织结构往往随着产业和国情的不同而不同。竞争者的形态在企业创新过程和国际竞争优势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1)企业规模与结构
  首先,南通大型纺织企业多为一条龙生产,与小企业缺乏合作与沟通,小企业由于资金、设备投入不足,只能进行初级品生产,形成两极分化的企业格局。企业分布上游多、下游少,产业链仍待完善。其次,南通纺织产业中存在着严重同构的现象。南通许多家纺企业,在国内、国际同行业中规模较小,产品几乎都是床上用品,产品品种单一,存在严重的同构现象。产业同构在一定程度利于竞争市场态势的形成。但是,产业结构的趋同所造成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对区域总体产生的负面效应要大于正面影响,尤其对工业初、中期阶段,急需形成专门协作、规模经济的区域更是如此。
  (2)竞争者
  南通纺织产业面临激烈的竞争,既有内外部市场的竞争,又有高档产品对手与中低档对手的竞争。南通虽有一定数量的纺织大企,如东丽、帝人、大生、联发、三友集团等,但是与周边某些城市相比较,南通的纺织企业既不大也不强。无锡有江苏阳光、华西村、凯诺科技等上市公司。常州的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生产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牛仔布上市企业。而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生”还没有上市。
  5.机遇
  机遇在波特的钻石模型中是一个变数。江苏省政府提出的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全省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洋口、吕四深水大港的开发建设,将使南通形成沿江优势进一步放大,沿海优势强劲突破的区域发展新格局,给南通市政府大力发展纺织业提供了政策、环境和宏观调控的机遇。随着苏通大桥的建成通车,沪通铁路及沪崇启、沪崇海等过江大通道的建成,将使南通全面融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能更多地接受上海经济的辐射,包括上海新产品的研发和设计能力、丰富的专业人才等,为南通纺织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对南通纺织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补充和支持。
  6.政府

  纺织产业作为南通的主导产业之一,关系着南通的经济命脉,南通市各级政府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招商引资、建立各专业市场、筹建行业协会、建设产业园区、举办专业展览会以及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方面,为南通纺织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南通市各级政府的基层政府组织与当地的纺织企业联系非常紧密,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了如指掌。可以说,政府在南通纺织产业发展中起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这正是波特“钻石模型”中政府变数的作用。
  三、结论
  借助波特的钻石模型,我们既可以看出南通纺织产业的竞争力,又可以看出南通纺织产业存在的不足。
  1.从要素条件来看,南通纺织产业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从产业规模上看,在化纤、面料织造与印染、床罩、枕套、被套、被子、手套等生产能力处于全国领先。从产业装备上看,已经拥有印染、化纤、经编及产业用纺织品的先进生产设备并且大型企业已经进行改造与更新,掌握发展先机。从产品品种结构上看,基本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优势明显,正致力于提高产品附加值,已经具有比较优势。南通纺织企业应致力于从成本导向型、生产加工型向价值创造型、营销型企业发展。
  2.从需求条件及相关与支持行业看,南通纺织产业发展空间很大
  国内对中低档纺织品的需求量大,国外包括中东、非洲对中低档纺织品的需求的增长,甚至北美和欧盟对中低档纺织品的需求也不少。南亚诸国的竞争,促使南通地区的专业市场及其相配套的物流业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会展业、咨询业、设计中心等相关与支持行业的启动、与上海的接轨等也正在完善其职能。
  3.从企业结构、战略和竞争角度看,南通纺织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实力相对薄弱的中小型的家族企业常常致力于中低档产品的开发,而实力雄厚的中小企业的存在,引发了持续的价格与成本竞争,迫使企业在降低成本上狠下工夫。最重要的是,产品有市场,有大量中小企业持续的投资生产。许多企业斥巨资引进最先进的纺织机械设备,初衷也是提高生产效率,但生产的仍然是中低档产品。这使得南通纺织产业在低端市场,拥有其它地区无与伦比的优势,有一些大型企业已经建立起自己的品牌。
  
  参考文献:
  [1]MichaelE.Porter,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刘世锦.产业集聚与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J].上海企业,2003(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04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