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2010中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3月27日,“2010中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表彰暨论坛活动在京举行,王凯等20人杰出人物成为行业创新的榜样。他们在加强科学管理,推进结构调整,加大科技攻关和产品研发,推动自主品牌建设,全方位开拓国内国外两大市场等方面取得了突出业绩,并产生了全行业效应。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如何实现创新发展,切实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2010中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的评选表彰活动,显得格外重要,意义深远。
  
  王凯:掌舵西柳谋划蓝图
  
  王凯开展北派服饰品牌推广塑造活动,策划实施了西柳中国北派服饰万里行招商推介活动,有效的提高了西柳服装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品牌附加值,扩大、提升了西柳市场的对外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为应对金融危机,王凯积极争取海城市委市政府支持,为西柳出台专门文件,全面放开运输市场,打破了西柳运输市场的垄断局面,实现了所有路线在政府限价范围内“一线多家,公平竞争”,运费普遍下降50%-70%,并由政府投资1.2亿建设了国内先进的现代化物流园。
  在王凯的带领下,西柳镇招商引进了总投资1 2亿元、建筑面积28万平米的西柳中国商贸城项目,填补了西柳市场空白,提升了西柳市场的影响力与辐射力。西柳镇政府实行全员招商,成立五个招商部,量化分解招商任务。2010年全镇新上项目37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2个;积极推进总投资200亿元、占地347万平米的西柳东区专业市场集群和城市商业综合体项目建设。
  
  毛明章:错位竞争差别经营
  
  在毛明章的带领下,青岛纺联纺织有限公司坚持“特色纺织、科技纺织、健康纺织”的发展战略和“小批量、新品种、快交期、高质量、优服务”的差别化经营策略,坚持“做客户而不是做订单”的市场开发策略。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产品,将毛纺、绢纺技术融合于棉纺之中,尤其是天丝、莫代尔、竹纤维、绢丝、羊毛、维劳富特、牛奶纤维、有机棉、圣麻、亚麻、SUPIMA、PROMODAL、TENCEL―SUN、LF60、51 mmLF、VlLOFT、空调纤维SlWEAR、铜氨纤维、雪花纱、点子纱等绿色环保系列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处于国内龙头地位。毛明章利用公司的技术研发能力,充分发挥汇聚纤维供应商的最新产品信息的资源优势,为打造“特色纱线超市”奠定了基础,目前差别化纱线涉及纤维品种已达上百种。此外,紧跟市场需求的变化,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了产品开发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增加了产品附加值。
  
  石昌佳:“石”志不渝创意无限
  
  作为中国毛巾行业的品牌先行者,洁丽雅在石昌佳的带领下,依托洁丽雅毛巾的品牌优势和市场渠道,拓展品牌产品品项,在央视、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强势媒体投放广告片,品牌效应不断显现,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在全国各地都建立了分销网点,产品覆盖全国60000多家商场、超市和卖场,成为目前全国市场网络最齐备和国内市场占有率最大的毛巾生产企业。此外,洁丽雅的科研开发和纺纱织造工艺水平在国际、国内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除常规主导产品外,还大力开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功能性产品。其中牛奶蛋白纤维毛巾、多层结构性提花特柔美容巾、黄麻天然抗菌地巾等已通过省级验收。竹纤维毛巾、竹炭纤维毛巾、全棉超级蓬松毛巾产品均已研制成功。
  作为浙江省最具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之一,洁丽雅已累计赞助各类公益事业近2600多万元,石昌佳个人各类捐赠也已达1500多万元。洁丽雅集团在湖北成宁、嘉鱼、汉川等中西部地区通过投资办厂,共累计安置下岗就业人员2500多名,为推动国家再就业工程、繁荣当地经济、稳定当地社会治安作出了突出贡献,
  
  孙利明:蜡印革命后来居上
  
  孙利明将如意文化精髓与西方现代管理思想融会贯通,兼收并蓄、创新发展,整合了如意花布、嘉达纺织公司等优势资源,使如意印染规模不断得以扩张。通过注入新的活力,效益呈现大幅度递增势头,把一度亏损的企业发展成为具有无限潜力的优势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济宁如意印染实现了水、电、汽的平衡管理与资源综合利用,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企业整体能耗下降36%,年节能增效440万元,节能减排成效显著。2010年研究开发了“松香替代品技术”、“多色立体复合蜡印技术”、“大理石泡状蜡纹技术”和“多色立体珠光特种复合印花技术”等十几项新技术产品,其中松香替代品技术将带来一次蜡印产业的革命。
  如今,如意蜡染布在非洲及欧美地区获得越来越高的美誉度,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短时间内在非洲市场创建了如意蜡染布品牌。如意印染的快速发展得到行业和社会的认可,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印染行业十佳企业,“2010年获中国纺织工业产品开发贡献奖企业”、“中国印染行业竞争力十强企业等”。
  
  阮英:引领西部锐意进取
  
  阮英以健全管理制度、加大绩效考核力度为抓手,全面推进兰州三毛集团各项管理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同时积极应对系列诉讼案件,圆满解决“以资抵债”大股东清欠问题,成功摘除困扰公司三年之久的ST帽子。兰州三毛实施的“条染后整理及污水处理节能减排技术项目”被列入“国家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国债项目”,每年可节约用电180万度,节水107万吨。2010年实施的“小浴比低温染色新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项目,是低温染色技术的创新和突破,为形成超细羊毛小浴比低温染色及产品一条龙开发的产业化批量生产提供支持。该技术将填补国内外空白,具有国际领先水平。201 0年全年开发产品1708色,其中米样1514色,包袱样194套,手织样709块。新产品投料量190.69万米;占合同总投料量的61.98%。实现打样成功率为88.21%。占全年销量的40%,占全年生产销量的44%。
  兰州三毛利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研发优势,每年平均开发2500款左右新型产品,并有多个新品获得行业及国家大奖。
  
  汤彰明:勇挑重担力塑品牌
  
  面对主要原料等生产要素价格大幅上涨,企业成本压力明显增加,人民币升值等不利局面影响,汤彰明通过抓管理,控制经营风险:抓项目,调整产品结构;抓创新,增强企业活力;抓订单,拓展市场空间,抓队伍,维护和谐稳定。
  在汤彰明的积极推动下,常山纺织十分重视品牌的培育和推广,积极组织实施品牌战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已拥有9项商标权,2010年又在英国和香港分别注册了“C&S”和“izi”两项商标。目前公司的商标已使用在家纺和服装产品上,公司的家纺专营店也已正式开业。
  近年来,常山纺织共有9种面料入围“中国流行面料”,同时荣获“中国流行面料入围企业”。3个产品被中国棉纺织工业协会、中国色织行业协会等授予优秀设计奖和优秀创新奖。201 0年公司共试织新

品种757个,投入批量生产452个,其中新型纤维品种150个。目前,公司已开发生产天丝、莫代尔、羊绒、珍珠、甲壳素、麻、竹纤维、导湿排汗、牛奶纤维、防紫外线、抗静电等多种纤维面料,纱线支数最高达到400S,布的密度最高达到430根/时。
  
  宋德武:胸有成竹行业先行
  
  在宋德武的带领下,天竹产业联盟完成了天竹原料在四川、湖南、福建以及云南的战略布局;天竹纤维在吉林、河北、安微以及台湾的生产分布。他还组织竹浆粕和竹纤维的生产技术人员到上述地区驻扎攻关、技术支持。超细担天竹纤维、高强天竹纤维和各种功能型的纤维,将在2011年里陆续诞生。
  天竹产业联盟组建以来,先后在山东滨州、河北高阳、湖北武汉、浙江绍兴、福建石狮等举办了天竹产业联盟走进产业集群活动,为天竹产业在该地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扩大了天竹品牌的影响力。
  天竹产业联盟先后参加了北京纱线展、福建海博会、广交会、法国PV展等一系列活动,促进了产业链的整体调整提升,加速推进终端企业向高端和大众化两个市场开拓,放大了天竹纤维的品牌优势,市场占有率得到稳步提升。
  
  张炳林:创新麻纺涂抹绿色
  
  为实现企业的创新发展,德利源先后投资1亿多元,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淘汰了全部效率低、耗能高、影响产品质量的陈旧落后纺织设备,引进国内和国外一流的纺织设备和技术。目前,已拥有10万枚纱锭、2万枚亚麻长纺纱锭、3000头气流纺和1000台剑杆布机,装备水平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先进行列。为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打下了坚实的装备基础。
  与此同时,张炳林带领德利源不断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先后开发出了高附加值的亚麻、苎麻、汉麻系列纱线和坯布,成功地扩大了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其中,纯亚麻粗平布入围2009/2010年度“中国流行面料”。目前,已研发生产了引领市场潮流的汉麻纯纺系列和混纺系列产品,成功开发出了精梳80支和1 00支汉麻棉混纺纱,汉麻棉混纺纱的生产技术达到了国际、国内一流水平。
  2010年,德利源又新上了汉麻纺织项目,主要生产汉麻及汉麻棉混纺纱线和服装面料。投产后,将实现年产汉麻及汉麻棉混纺纱线7500吨和服装面料1100万米的生产能力,可年增销售收入6亿元,利税65。0万元,创汇4000万美元。
  
  张国良:神鹰冲天突破封锁
  
  2010年,由张国良负责组织研发的碳纤维生产线和神鹰碳纤维项目取得了重大进展,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标志着我国碳纤维生产已成功实现国产化和产业化,彻底打破了发达国家对国内碳纤维市场的长期垄断地位,扭转了我国碳纤维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同时,中复神鹰还系统地解决了关键设备国产化难题,建成了目前国内首台(套)规模最大、技术最成熟的全国产化生产线,其总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张国良因在碳纤维项目中的突出贡献荣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其参与研发的《一种制造碳纤维原丝用聚合物的聚合方法》项目被授予国家发明专利。
  在碳纤维生产步入正轨后,张国良又陆续主持开发出碳纤维自行车、纺织机械配件及碳纤维增强工程塑料等一系列碳纤维下游产品,延伸了碳纤维的产业链。2010年已成功将碳纤维应用于纺机生产上,将引领整个机械制造行业以“低碳”为特色的新一轮技术革命。
  
  吴健民:十年坚守品质为先
  2010年,舒朗公司推出新品牌GOGlRL,公司大胆启用年轻的设计研发人员组成品牌小组,同步引进法国、意大利设计师进行产品企划,融入国际流行元素,在原有的运营经验的基础上,吴健民带领舒朗根据国内市场发展趋势变化,重新调整国内市场,逐步加大GOGlRL的市场投放。在开店安排和营销渠道建设方面,舒朗在现有的营销体制之下进行裂变和孵培,继续将GOGlRL的开店计划安排在各分公司整体工作规划内,来共同完成GOGlRL的终端市场建设。舒朗现今拥有“舒朗”、“美之藤”、GOGIRL三大自主创新品牌,已逐渐设立了800多家店铺,打破了“南方品牌不过河,北方品牌不过江”的行业屏障,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现代化营销网络体系,并在全国多个商场创下了女装销售业绩连续多年最高的纪录,以突出的成绩成为服装行业标杆企业。
  
  姚幼卿:名为老三永争第一
  
  姚幼卿通过实施中水回用、节水改造、节电改造、节气改造、综合利用等节能减排的五大工程,集团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达1387.7万元;同时,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吨,减少污水排放26.25万口屯,减少COD排放228吨。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取得了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面对国内服装品牌市场已经开始洗牌、内销市场发展空间日益显现的新局面,老三集团以变应变、由外转内,逐步从外贸加工走向品牌经营之路,开拓国内市场,在澳洲公司除贴牌生产外,以自创品牌打入了市场,近两年来先后投入近2000万元专门成立了运作“玮尼维希”品牌的江苏玮尼维希服饰有限公司和香港玮尼维希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注册了“玮尼维希”和“卿亲”商标。
  姚幼卿大力推进“秒”的管理模式,实行“系数”管理,使车间各工序设备、人员达到最佳组合,从而大幅度提高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通过成本核算的目标、措施、考核、奖惩层层分解落实,使降本增效成为提高产品竞争的有效手段。
  
  胡祖明:披荆斩棘打破垄断
  
  胡教授先后主持承担和参与完成包括863、教育部和各种省部级、国内外企业委托项目30余项,申请和取得专利近30项,为此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共9项。
  作为主要研制人员,胡祖明教授参加研制的“高强高模聚乙烯”项目,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垄断,在国内形成了一个高强纤维新兴行业,2010年由胡教授领衔的团队通过积极的努力、缜密的实验,将该材料成功用于举世瞩目的世博会开幕式“矩阵小球”表演项目上,获得巨大成功,受到了世博会主办方和社会的普遍好评。
  在“间位芳纶及绝缘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科研项目中,胡祖明教授带领的团队与企业密切合作,探索间位芳纶纸的规模化生产。面对外国人对间位芳纶线管材料的长期封锁,研发团队从零开始,披荆斩棘走“从原料到装备、从技术到工艺都有中国制造”的自主研发之路。取得了性能可与进口产品媲美的芳纶1 313纤维,建起了多调配间位芳纶纸(绝缘材料)生产线,改变了间位芳纶/绝缘纸生产的全球格局。打破了杜邦公司长达40年的技术和产品垄断局面,这些生产线投产以来,销售率高达100%,为此,获得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高强芳纶的研究中,胡教授正带领团队积极开拓,并已取得初步成果,为此在2010年作为课题负责人,成功获批973课题一项。
  
  姜天武:爱在生活爱在梦洁
  
  梦洁家纺在姜天武的带领下,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自主品牌的建设,行业内首创以“爱在家庭”为文

化理念的爱家文化,坚持“品格第一、家庭第二,事业第三”,
  “把梦洁带回家就是把爱带回家”的文化内涵。共出版刊物200多本。创立《爱家十则・家庭版》、《爱家十则・企业版》,并获得知识版权,2010年确立“爱国家、爱小家、爱大家”的企业使命。将爱家文化与品格文化从企业内部推广到终端第一线、由单纯的内部课堂传播转变为多渠道传播,取得了明显效果。
  同时,在管理上创立《管理准则十六条》、《有效管理五转变》、《不断改进三十条》、《严以律己四讲十六条》等公司管理文化,使公司的管理体系更趋完善。行业内首创项目制管理模式,制定的“项目管理七原则”,已经在公司运行2年多,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累计申报项目400多项,其中203个项目获得优秀奖,36个项目获得项目大奖。行业内首创《创新三十条》、《不断改进三十条》等创新理论,不仅完善了公司的创新体系,更使得公司的创新改进数量大幅增加,自2007年运行以来,累计达到987项,10年达到300多项。
  
  姚育明:力行创新步步为赢
  
  在姚育明的带领下,2010年经纬纺机以加快科技创新为着力点,加强研发力量,夯实创新体系基础建设,加大专利和国家项目资金支持的申请力度,推进自主创新。截至2010年11月,公司纺机科技投入总计17606万元,完成新产品开发34项,占整个开发计划的87%。完成重点项目投资38559万元。完成专利技术授理数98项,授权数61项。
  经纬e系统经过安装、调试、运行,2010年10月通过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数字化棉纺成套示范线在无锡经纬科技试验基地完成设备改造和安装调试。粗细联、细络联以及其他棉纺成套设备关键主机完成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纺纱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省吨纱能耗提供了选择。
  同时,姚育明注重人员结构调整并取得一定成果,人员总数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人力资源结构得到了优化。技术及科研开发人员和销售人员比例有一定程度的增长,直接生产人员比例增加0.7%,辅助生产人员比例减少1.16%,后勤服务人员下降了1.74%。
  姚育明大力推行领导干部的招聘机制,推行能者上、庸者下,在企业干部任用上迈出了较大的步伐。
  
  姜仲民:敢为人先勇立潮头
  姜仲民带领许村镇以狠抓工业有效投入为主要举措加快载体平台建设,经过多年的扩容和改造,全镇工业功能区累计开发面积达到6000亩;同时不断完善工业功能区内的道路、绿化、管网等基础设施,近几年来共投入资金近2亿元开展功能区各项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大力促进产业集聚,使进区企业累计达248家,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
  同时,许村镇家纺企业积极加大投入,开展名牌产品的创建活动。政府不仅鼓励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和工艺,而且注重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加快数码织机改造和数字园区建设,推动了企业设备数字化、研发数字化、管理数字化等信息化建设。目前全镇拥有进口数码织机300多台套、国产数码织机500多台套、国产剑杆织机达2万多台套。
  许村镇始终把培育、发展和提升家纺专业市场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特色来抓。在三次扩建被面装饰布市场的基础上,2001年建成了投资1.5亿元、10万平方米的家纺城。并先后建成一系列配套设施,进一步促进了家纺城由传统的交易中心向展示中心、信息中心、物流中心和服务中心的转变。
  
  凌兰芳:一丝不苟锦上添花
  
  凌兰芳收购多家停产歇业的丝绸国企,揽下了5000多名下岗员工安置分流的重任,直接复产上岗的就有2000多名,8年时间,他把“一个弱势群体”,做成了强势产业。
  2010年,集团完成技改项目三项:高档色织大提花家纺面料数码织造、缫丝产业节水零排放,以及传统织造无梭比改造。并继续推进精细管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结合。
  为抢占丝绸科技研发高端阵地,凌兰芳花费3700万收购了浙江大学家纺研发公司――浙大易纺,组建了研发中心,目前已拥有专利27项,4项达到国际水平。以《宫春山居图》、《水乡古镇蚕花节》为代表的世博精品数码织锦画,集科技、产品和品牌创新为一体,荣膺“全国丝绸新产品金奖”。其中真丝数码织锦年销售4000万以上,产品利润整体在20%以上。行业评点
  丝绸协会:凌兰芳带领丝绸之路公司坚守“转型升级、破难创新”的战略,在广西发展桑蚕基地5万亩,为2000多户蚕农增加收入,在四川广安设立工业园区,解决近5000-'%就业。在创造效益的同时,肩负社会责任使命。在凌兰芳的带领下,从无到有,仅两年的时间,开拓丝绸家纺领域,快速抢占了纺织科研的高端领域,2111()年仅丝绸家纺实现销售3400万元,利润贡献率近30%,形成了种桑养蚕到缫丝织绸再到终端产品完整的产业链条。凌兰芳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先后获得“2010年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等称号。
  
  徐荣良:妙手回春牵手时尚
  
  2010年10月,徐荣良带领丹毛参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发起的“中国时尚同盟时尚发布活动”。并与中国时尚同盟的签约设计师联手,标志着企业未来以“打造纺织品牌时尚话语权”为企业的战略目标。先后从意大利、德国等引进先进的产品生产、研发、检测设备和仪器,装备水平居毛纺行业国内一流、国际先进。使公司无结头纱率达到了100%,无梭化率达到了100%,产品一等品率达99%以上。另外公司还配置快速反应的新产品研发试验生产线。每年开发花色品种3500余只。2008~2010年共转化科技成果14项,新产品产值率达65%,新产品所创造的利润占总利润的75%。目前已申请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外观设计专利120项。
  徐荣良有强烈的战略前瞻性与责任意识。2010年,徐荣良亲自挂帅,组织编写、发布了公司的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主动披露企业的履责信息,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联系。2010年公司被授予“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示范企、”称号。
  
  夏前军:环保先锋过滤蓝天
  
  夏前军管理企业全局战略规划,全面推进企业跨越式发展,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以年均30%的速度递增。他积极整合资源,进一步强化市场和研发环节。围绕“效率、效益”狠抓内部管理,明确岗位责任、目标考核工作,按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运作企业,逐步完善了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使公司呈现跨越式发展的态势。积极实施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型环保产业,向商贸、品牌、渠道等现代化商业综合体转型,成为夏前军思考的核心问题。他及时对企业发展前景做出了规划与部署,明确了企业由工业向“工业+商业地产+渠道终端”的发展战略,并实施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
  夏前军重视“产学研”相结合,连续两次参加国家“863”计划的烟气除尘项目。公司与西北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联手,共同研发“耐高温、耐腐蚀、自催化环保滤料”,项目完成后,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还将打破该材料领域由国外垄断的局面。并获得了国家科技部的科技进步二等奖。
  
  黄志向:志向高远开拓品牌
  
  2010年,在黄志向带领下志向集团实行ERP管理系统和两级融合工程,将信息化全面引入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环节,并在国内首家采用白坯部条码管理,积极带动行业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
  与此同时,志向集团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集成创新。2010年,志向集团新建了研发办公大楼,建立了国家级水;隹的产品研发中心。志向集团加大与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力度,先后与华东理工大学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签订合作协议。2010年,志向集团研发费用占比达6.1%,研发人员占比13%,新产品投产率达到30%,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5%以上,新产品毛利贡献率达到33%,其中5种产品入围中国流行面料趋势。
  
  缪汉根:没有最细只有更细
  
  在缪汉根的领导下,盛虹集团对纺丝冷却系统进行改造,由原来的侧吹风冷却系统改为环吹风冷却系统,独特的设计和技术保证了超细及功能性纤维成形的稳定和质量均一,综合节约能源1790万元/年。其中申请专利《环吹风装置隔热圈》等15项,获得授权专利《熔体纺技术生产的超细涤纶产品》等7项。
  2010年6月,全球首条8万吨全消光熔体直纺生产线投产,以生产功能性、差别化全消光纤维为主。总投资1亿美元的一期12万吨PTT项目先期启动,开创性生产了一种新型功能性纺织新原料;总投资40亿元的50万吨DTY和POY项目同步设计并作前期准备,预计2011年底可建设完成投产,预计可实现销售超100亿元。这两个项目的开启,将大幅度提升盛虹化纤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421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