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心理契约的高中政治教学再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将心理契约应用于高中政治教学,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成效,是新课改“以生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本文结合高中生对政治课的心理需求,提出课堂心理契约的意义,探讨和论证了如何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构建良好的心理契约。
  关键词: 心理契约;高中政治;教学
  Abstract: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used in high school politics teaching, will be helpful for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also is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concrete embodiment on thought with “students first”.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psychological demand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politics, puts forwar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lassroom on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probes into and demonstrates how to create the good psychological contract in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teaching process.
  Key Words: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high school political; teaching
  1 心理契约的概念与特征
  心理契约是管理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领域的一种管理理论,指在经济组织中,个体和组织之间除存在正式的雇佣契约之外,还存在隐含的、未公开的、非正式的相互期望,它具有内隐性、主观性、动态性和目标趋同性[1]。心理契约体现了个体最本质、最纯粹的、最真实的情感需求和主观愿望,是影响个体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随着该理论研究的不断成熟,它逐渐被“移植”到各种不同的领域。笔者认为,在非经济性的政治教学过程中,心理契约理论同样适用。
  在高中政治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组织环境,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希望得到学生的积极互动,快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个体则希望教师具有高水平、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能力,两者之间存在互相的需求和期望,形成隐形的课堂心理契约。心理契约在政治课堂上体现出的特征更加具体化、个性化。本文结合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心理契约进行分析,思考如何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成效。
  2 心理契约应用于高中政治教学的意义
  政治课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是学好政治课的重要前提。”课堂心理契约的主体是学生,它反映了学生最真实、最纯粹的情感需求和愿望,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提高政治教学成效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2.1 有利于真正实现“以生为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心理契约能够提供宽松、愉快的心理空间,构建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学习的最佳状态。当师生双方都关心并重视彼此的心理期望,尽自己最大可能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时,心理契约对教学实践的正向推动作用就能正常发挥出来。教师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学生被肯定、被鼓励甚至渴望的发展方向被教师知悉并满足时,就能够给教师正面的反馈效应,理解教师的行为,消除叛逆心理,在互相理解中分别实现各自的教学目的和学习目标。
  2.2 有利于建立师生互评的评价机制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评价方式,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2]。课堂评价不仅需要学生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学习表现和成果进行评价,还要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等进行评价。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常遇到学生有话不敢言,怕被批评而不愿评的情况,从心理契约角度看,只有学生的心理期望得到满足,才能使其切实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翁,将客观评价作为个人责任,有助于双方行为的共同改善。
  2.3 有利于根据学生的动态心理契约及时改进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
  “与时俱进”是高中政治课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实时更新,也表现在教学模式的不断改进。心理契约的动态性决定了学生的心理需求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变化,例如高一高二相对轻松的学习安排下,学生更希望开拓视野,每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到了高三面对高考的压力、课业的繁重和学生自身学习习惯的成型,学生更希望得到信息的快速获取和知识的高效掌握,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其心理契约的变化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方法,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3 对合理应用心理契约提高教学成果的几点建议
  将心理契约运用到高中政治教学中来,需要着眼于既定的教学目的和不定的学生心理,制定学生想接受的教学计划,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双赢。
  3.1 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心理契约
  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师生间、生生间的交互环境中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比任何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生动的讲课方式都更为有效。学生的心理契约内容包括:学习课程的目标、达到目标采用的方法、学习效果的评价、对老师的评价,自身的长处和不足等[3]。过高的心理契约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过低的心理契约对学生则没有吸引力。因此教师应当注意加强师生间相互沟通,利用每节课最后五分钟提前告知学生下次课内容,使学生自由提出自己希望接受的教学方式和了解的相关知识,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在综合了解、分析学生的需求层次、个人特点、发展方向和展望后,应引导学生建立切合自身实际的心理契约,从而实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3.2 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切合学生的心理契约
  教学在本质上是“沟通”与“合作”的结合,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一种低效的教学,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实现师生间有效沟通最直接的手段。课堂提问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会无形中增加课堂的紧张气氛,因此教师应控制课堂提问的数量,问题的设计也要精妙而有价值,既不能“满堂灌”,也要杜绝“满堂问”。此外政治知识不存在绝对的对与错,这一特征也对形成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提供了有利条件,只要学生愿意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就能找到其思想的闪光点。教师应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在学生中间成立学习小组、辩论组等多种互动形式,引导学生在友好、宽松的氛围中踊跃争论、大胆质疑。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仔细观察学生渴望答疑解难心理,找准时机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和精讲。对于学习相对薄弱学生的一言不发现象,保持耐心,尽可能给予肯定和鼓励,勇于原谅学生错误,尽力寻找其闪光点,使其从内心感到被重视,逐渐培养学生对政治的学习兴趣。
  3.3 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满足学生的心理契约
  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建立需要从学生出发,以能够带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方法展现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工具上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更生动形象的课堂感知;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辩论会、演讲会、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考虑到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和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特征,政治教师还可在政治课堂中分配实践课时,开展社会调查、义务劳动、郊游等多种活动,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从所看所听中学到课本外更真实的知识。如讲到改革开放这一章时,带领学生拜访社区老党员,听老党员结合自己亲身经历讲国家改革开放的变化,激发学生学好知识、建设国家的动力,这就比学生背诵课本的条条框框更有实效。
  3.4 有效利用互联网,追踪学生的心理契约
  如今90后高中生相比于面对面沟通,更乐于通过隐蔽的网络信息传递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心理需求。越制止学生的上网行为,越激发他们的叛逆心理,使其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利用网络对学生的吸引力开发网络的教育、服务功能。一方面,制作生动形象的电子教案和参考材料,供学生随时查阅。另一方面,建立网络BBS或QQ班级交流群,就课内外的疑难问题自由讨论,这样既拉近了师生间和学生间的距离,又使学生自发性学习。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心理咨询的方式追踪学生的心理契约,及时消除不可预见因素对已有的心理契约带来的消极影响,实现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引导学生的心理契约趋向正面发展。
  3.4 加强人格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契约
  思想政治课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核心内容是人生观与世界观的人格教育,旨在实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与和谐[4]。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利用教材中的人物观点、领袖人物事迹、名言警句、法律常识等诸多知识规范学生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另外,“神教重于言教”,教师应注意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不仅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更要有青春的活力与激情、优雅的谈吐、洒脱的风度、脱俗的素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将自身的优秀品质潜移默化到学生行为中去, 使学生认识到违背正确价值观的心理期望需要不断修正和改进,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契约。
  总之,课堂心理契约是新课改“以生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切实做到从学生出发,使学生在民主范围中,学会分享、交流和合作,在肯定和激励中实现自我。积极构建师生间心理契约对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成长都不失为一个有益的尝试,这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师生的反复磨合、持续沟通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波特•马金,等.组织和心理契约对工作人员的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周迎春.教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7
  [3]莫小春.心理契约在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10)
  [4]陈国勇.浅析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与人格培养[J].时代教育,200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603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