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人民币国际化的再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结合人民币国际化的最新进展对国内学者在该领域的论述进行梳理,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收益与风险,并讨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货币职能 金融体系 政策协调 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属于国际金融的热点问题。由构想落地到实践后,人民币国际化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起步、伴随“一带一路”建设的快速推进以及一段低迷期后触底反弹的过程。在现阶段有必要再度反思,以寻求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更明朗思路。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在我国资本项目管制和国内金融市场不够发达的情形下,人民币由我国的主权货币发展为全球的主要国际货币必然是漫长且困难重重的过程。
  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在中国政府的努力推动下已经取得初步进展。在国际货币的价值储备层面,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开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人民币全球外汇储备规模为1228.0亿美元,在整体已分配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为1.23%。尽管人民币作为全球外汇储备的占比还远远无法与中国的经济体量相匹配,但这一数据足以显示人民币的国际价值储备职能从无到有的重要成就。同时,中国政府积极采取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方式推动人民币国际储备职能的发育,至2018年3月末,协议签署国家和地区达36个,协议的总金额超过3.3万亿元人民币。在交易与结算方面,截至2017年底,全球贸易中的人民币结算份额为1.79%,而将直接投资、国际债券与票据等内容纳入统计后的人民币计价交易占国际金融交易的综合占比达到了6.51%,人民币的跨境结算已经具备相应的市场需求。
  而在2010年,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使用还几乎是空白的起点。现今,人民币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份额(尽管这一份额很小)。因此,可以说,中国政府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上所付出的努力是有所成效的。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评价
  从上一部分人民币国际化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人民币国际化现阶段实际的现实影响是不及人民币国际化带给社会的观念冲击的。人民币国际化在现实中是一个漫长的动态过程。
  我国选择的人民币国际化的整体思路是人民币使用区域由国内到周边区域再至国际化使用,人民币由主要发挥结算职能到计价和价值储藏以及投资职能,并在国际合作方面重点发力。
  这种渐进式的国际化路径首先将着力点放在了海外,国内的资本项目的管制以及汇率制度的调整与之配合。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对国内金融体系的冲击较小,有利于维持现有的国内经济秩序。
  但这种国际化路径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和矛盾。由政府主导的国际化进程面临着国际市场预期波动以及市场套利等行为的检验。同时尽管人民币国际化的着眼点在海外,其最根本的发力点还是会回到国内的金融制度的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完善上,人民币国际化又需要往更深处前行。而人民币国际化的纵深化发展又会给国内经济治理带来更多的压力。人民币在国内与国际间更为自由和频繁地流动,会使得中国人民银行控制国内货币量的难度大幅提升,货币政策的效果理论上会被减弱。人民币在国际上被更为多样的主体大额持有,将会使得我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降低。在监管层面上,人民币在国际流动频率的加大理论上将刺激围绕人民币的违法犯罪活动增多(诸如走私、制造假币等),这将增大人民币的监管成本。人民币国际化的纵深化发展会给国内的金融体系的稳定带来更大的压力。
  三、相关的建议
  人民币国际化在实践中面临着更为复杂而多变的国际金融环境,且深受具备国际金融话语权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的扰动。
  本文首先给出的建议是,将人民币国际化的重点放在国内金融体系的建设上。人民币的国际化,在根本上还是取决于人民币对于非居民的价值。而人民币币值的穩定以及兑换和流通的便利性取决于国内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步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建设。同时,更为健全和成熟的金融市场才能够面对资本项目开放、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制度变革的冲击。
  同时,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更为务实的政策调整。稳步推进跨境结算的人民币化,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并努力发挥国际市场在其中的导向作用。此外,中国政府需要妥善处理同国际货币体系既得利益群体的矛盾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等问题。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人民币国际化对于降低中国企业的汇率风险和交易成本、提升我国金融机构的海外竞争力以及谋求国际金融中的话语权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仍不可将牺牲国内政治经济的稳定和打乱经济发展的步伐作为代价。因此,防范国内金融风险,做到我国政治经济政策的综合统效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不容忽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291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