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对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性进行了分析,详细阐述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与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总结了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思路,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问题
  1 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性分析
  1.1 园林景观特性
   园林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人文景观,艺术性和功能性兼而有之,对人类生理、心理的影响是有积极意义的。园林景观生态学在景观层面上来说,强调的是对人的作用,中国的古典园林侧重于意境的渲染,而西方的园林侧偏重于美学视觉效果。
   园林景观作为游览区域,必须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以园林学、美学作为景观规划的指导,围绕游览、教育、休闲度假、娱乐或环保为主题展开。在景观创意、内涵、表现形式和视觉形象方面均形成独特的表达特点,满足人们的视觉亲历和心灵感受。
  1.2 园林景观的生态特性
   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于植物体内, 这一过程是生物圈与太阳能发生联系的唯一环节, 也是生物圈赖于生存的基础。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万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园林设计目的,是为了创造人类理想的家园。无论是人工建造的园林,还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天然财富,都可以看成是一种生命的存在,能够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循环。近些年,人类在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考虑园林的这一生态特性。
   生态园林,是根据植物的共生、循环、竞争等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将乔木、灌木、藤木、草本植物,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中,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共同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见图1)。
  
  
  
   图1生态园林景观使居住区自然、清新
  2 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与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景观建设缺乏整体考虑
   居住区开发规划中常用的组团模式要求有一个或多个中心公共绿地。中心公共绿地是居住区的门面,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居住区住宅的卖点。因此不少居住区规划中对此类共享空间关注较多,而对其它局部,如房前屋后,道路两侧,居住区边缘则关照不足,存在居住区绿化的死角,结果造成整体不和谐,各个景观孤立、不连贯,从而显得居住区绿化景观凌乱无章。
  2.2植物的应用不合理
  2.2.1盲目引进外地植物
   一方面是植物种植不考虑植物自身的生理习性,盲目的种植一些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绿化树种, 结果因生长环境的不适, 造成植物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死亡, 达不到成景的效果, 植物本身的枯亡也增加了维护费用。因此, 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上要尽可能多的选择乡土植物、当地的特色树种, 这样居住区的园林绿化才显得更有个性、有特色。当然还可适当选取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改善住宅小区的植物种植结构。另一方面存在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搭配不合理,常绿树种多了,一味追求绿量,冬天就显得阴凉。反之落叶树种多了,冬天就显得萧条,没有生机。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应模似自然生态进行布置, 讲究乔木、灌木、花草的科学搭配,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
  2.2.2盲目移植大树
   为达到绿化速成的目的,时下常见的做法便是大树移植。古人云:前人种树, 后人乘凉。可现在流行的做法是今年种树,明年就可以乘凉。大树移植有利有弊: 首先拆东墙补西墙,缺乏对大树古树的保护,造成对现有生态资源的破坏;其次是大树移植的成活率很低,一旦不成活,损失将无法挽回;第三是被移植的大树,通常都具有较为优美的树姿,但为保证其成活率,在移植过程中不得不对其修枝、截干,这种损害加上移植过程中的损伤,使大树的造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恢复, 甚至很难再达到原有的姿态。
  3 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思路
   对于县域城市而言,居住区的绿地系统和园林景观设计相对大城市略显不足, 但从生态城镇建设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加强县域城市生态建设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居住区的绿地景观设计与建设的优劣正成为改善居住区和城市自然环境好坏的关键所在,对县域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进行探讨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具体思路如下:
  3.1 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以人为本的原则
   相对于以人为本的思路,以前很多小区实际上是以景为本,只重视景观观赏作用的雕塑、喷水池、西式柱廊矗立在公共绿地中,挤占面积,使实际绿地面积很局促。同时,有些楼盘把大面积草坪定为欧式景观基调,绿地内鲜见林阴,在炎热夏日,人们很难进入草坪内休憩。
   目前,人们在经历了只重景观,忽略园林绿化主体的以景为本的绿地规划设计思路之后,一些开发商与规划设计人员已注重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思路,开始向重视住户的参与性回归,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以人为本,富有人情味;居住区绿地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上注意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搭配,炎热的夏天能乘凉, 寒冷的冬天能晒太阳;居民能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散步,让住户感到绿地亲切、实在。因此在住宅入口,直到分户入口,都要进行园林景观绿化。
  3.2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思路
  3.2.1保留原有植被
   尽可能保留场地的原有植被,这是小绿地建设中常常易被忽略的一个问题, 保留原有植物并非不加选择地将所有原有植物加以保留,而是要依据植物的生长状况、景观效果加以评价,当留则留,通常在城市中,经历了若干年的开发经营, 几乎很难有原生的植物尤其是群落保留下来,比较常见的是次生群落及人工植被, 由于这些植物材料与环境间长期的共存,已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故一般情况下应尽可能保留。
  3.2.2遵循“互惠共生”原理, 协调好植物之间的关系“互惠共生”原理是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如地衣即是藻与菌的结合体,豆科、杜鹃花科中不少植物都有与真菌共生的例子;一些植物种的分泌物对另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英与七里香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如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森林群落林下蔗类植物狗脊和里白则对大多数其他植物幼苗的生长发育不利,这些都是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中应当注意的。
  3.2.3 植物营养空间的定位
   园林植物的配植以美观为目的,植物与植物个体间的相互关系,是设计师应该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自然界植物的分布受到气候、土壤、光照、海拔等影响而有水平及垂直分布现象,深入到某群落内部,乔灌木的分布也是有规律的,不同生长型的植物,分布在不同的营养空间的层次上,通常所说的摹拟自然植物群落就是要求人工栽植计划合乎自然群落构成规律。
   小型绿地一般以2个配植层次为宜,即乔木与小灌木的搭配和乔木层加上地被层,这两种配植方法的优点是,充实顶层及地面,留出中层之虚空,从而可以保证视线的通透, 避免郁闭感和植物对营养空间的需求。
  3.2.4保持“物种多样性”,模拟自然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物种的丰富度、变化程度或均匀度, 也反映了群落的劝态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们认为,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各种群对群落的时空条件、资源利用等方面都趋间于互招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系统愈复杂也就愈稳定。因此,我们在园林景观设计时,应尽量保持物种多样性,避免单一化,注重与自然的协调。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要尊重所有其他物种的需要。
  3.3重视水景设计, 实现动静合一
   人的生活离不开水,自古以来的城镇都是依水而建,因此,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特别要重视“水景”的设计。那么,水景设计的要点是什么呢?一是水质,二是水形,要有水容易做到,难的是成景。
   因此,在“水景”设计的同时,要对水补充、排泄、循环、净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综合考虑,真正做到“绿色”、“生态”。以瀑布、涌泉作为动力,创造水位高差,让水体自然循环流动,产生溢水、跌水、涓流、紊流等动态水景观,增加水体与大气、沙石的接触, 提高含氧量。古谚“流水不腐”,也是水景设计的座右铬。因为各种不同缓坡、不同水面宽狭,造就了各处不同水深,溪流也有急有缓, 浅的地方,要控制水流使之不冲不淤,深的地方,可掘井促使上下循环。大型水面, 还在兼顾交通、娱乐、生产的种种需要,并以开挖水渠及缓坡之土方,堆叠地形,高低起伏,即体现自然,又节省费用。在流域附近的绿地,采用自然水灌溉,形成水的生态良性循环和雨水的回收利用。同时在不同的水体环境,布置各种不同的动植物,如水中的荷莲,水边的芦苇等,让人们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用完美的水系作为景观主体,串联起步行空间和绿化空间,并巧妙地运用石、阶、栏、廊、亭、桥、树木、花草等景观构成元素,以各种形式加以点缀、延续,加大景观的深度。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质量优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关注居住区绿地绿化质量已成为当今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势。建设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居住空间环境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我们每个设计者在规划设计时不断创新,不拘泥于前人的成见,不囿于已有的经验,不止于既得的成就,就一定能够创造出自然、亲切、优美、舒心的居住环境。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644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