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发展福州森林生态体系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本文从福州森林生态现状入手,找出存在的问题。根据福州地域特点,提出建立森林生态体系思路,为生态福州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森林 生态 体系 发展 思路 福州
   随着城市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城市的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森林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对光、热、气、水、土等生态因子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在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效益具有非常显著而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森林生态系统构成了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表现出“无形的”生态功能,社会效益明显。城市建设规划植入森林生态观,不仅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城市,而且给城市带来的经济效益也相当可观。
  1、福州森林生态现状
  1.1自然环境
   福州地处亚热带,枕山面海,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地势北高南低,自西向东倾斜,山水资源极为丰富。全市总面积1215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总面积1786平方公里。市区所在地属于典型的河口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
   福州别称“三山”。乌山位于福州市中心南门兜西侧,总面积27.3公顷。于山位于五一广场北侧。最高处海拔58.6米。屏山位于市区北端,海拔62米,面积50公顷。“三山”鼎峙,山上树木参天,古榕盘根错节,风景秀美,蔚为壮观。历史古迹奇多,自明代起“三山”都被包围在城内,成为福州城内的战略制高点,俯瞰福州全景,一览无遗。此外还有金鸡山、金牛山、高盖山被称为“中三山”各具特色。稍远的鼓山、旗山、五虎山峙立在城市东、西、南方向,被称为“大三山”,闻名遐迩。福州市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物古迹众多。福州的温泉遍布,开发历史悠久,有“中国温泉之都”的称号。城中水系发达,内河密布,闽江宛如绿带穿城而过,形成了福州“山环水绕”的独特风貌。“三山一水”成为福州的主要标志。
  1.2森林分布及生态现状
   自宋代以来,人们习好在城内外广植榕树,绿荫满城,福州又称“榕城”。全市陆域面积12152.5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7792平方公里,占65%。“十一五”期间,森林覆盖率达54.9%,比“十五”末提高了0.6%。生态公益林面积3223平方公里,占林业用地的42%。活立木总蓄积量2288.89万立方米。城市郊区山区森林覆盖率56.28%,城市建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6.29%,绿化覆盖率41.15%,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21平方米。
   全市森林生态功能持续增强,生态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沿海防护林体系初步建成,其中人工林13.7万亩,林分改造3万亩,封山育林12.3万亩;生物多样性与湿地保护取得新成果。目前全市国家级湿地公园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全市自然保护区、小区总面积66.1平方公里,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为主体,布局比较合理、类型相对齐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闽江河口湿地面积约为505.94平方公里,是福州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屏障不断完善。城区和各县(市)城关面城一重山绿色屏障不断完善。完成157个裸露山体、采石矿点的植被恢复;全面推进绿色通道工程。对324、316、104国道和罗长、福夏高速公路、长乐机场专用线实施造林绿化和林分改造11.42万亩;对闽江、敖江、龙江、大樟溪、梅溪等重点流域一重山造林12.13万亩;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对界定区划的生态公益林,严格采伐审批;强化森林防火措施;施行飞机喷药、除疫木等措施防治森林病虫害;在旧城改造、新城开发、公园建设、内河治理、主次干道绿化、街景治理等工程中,以生态优先,景观辅助,首选乔木取代草灌、造森林替换草坪,用大森林一改传统的小园林。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到2010年,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达4处,省级以上森林公园达10处,实现县县有森林公园,森林人家达56家,新建森林博物馆(展览室)1个,科普长廊5个,县级以上义务植树基地总数达39个。
  2、存在问题
  2.1 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过大,人均绿地面积不足,老城区森林面积少而小,生态效果不佳,人居环境质量有待改善;内河生态资源优势未得到科学规划和开发利用,污染状况未得到根本治理;城市森林资源分布不尽合理,呈现西北茂密、东南稀疏状态,生态主体不明显。
  2.2在城市扩建、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占用闽江口湿地、林地、沿海滩涂情况,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2.3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老化,二代更新林木生长矮化,幼林生长状况差,降低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的效果。
  2.4森林资源保护难度加大。经营管理生态公益水平较低;侵占林地、毁林采石、盗砍滥伐现象时有发生;洪涝灾害、台风灾害、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等容易发生,对城市森林建役构成新的危胁。
  2.5江河流域的森林在水源涵养、保持水土和防御自然灾害中能力不强,局部地区生态治理任务依然较重,尤其是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还未得到根本治理,要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仍需长期艰苦努力。
  2.6林种结构不合理,树种结构相对单一,林分质量不高,单位蓄积偏低,生态功能提升缓慢。
  2.7沿海和山区森林质量差距较大,城乡绿化一体化水平有待提高。
  3、发展思路
   根据福州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依山面海”的自然条件,结合现代林业的森林生态体系、森林文化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福州森林分为山区森林、沿海森林、城市森林三大功能区,突出特色。发展布局由山区、林区向沿海、城市拓展,形成森林生态体系,促进山区、沿海、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生态福州”建设。
  3.1山区森林生态体系
   位于福州西北部,包括闽清县、永泰县大部、闽侯县的西北部、晋安、连江、福清、罗源区部分地区。该区域森林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良好,拥有青云山、十八重溪、白岩山、黄楮林、灵石山等山区森林生态景点,闻名遐迩。重点是抓好“三江两溪”(闽江、敖江、龙江、大樟溪、梅溪)干流及其一级支流、大型水库、重要湖泊的一重山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科学经营,实现区域内森林结构合理,生态功能稳定,确保城乡居民饮用水源生态安全。到2015年,重点江河流域一重山的宜林地绿化率应达100%,重点江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率应达90%以上。
  3.2沿海森林生态体系
   包括福州东部平潭县全部,罗源、连江、福清、琅岐、长乐县(市)区部分地区。重点建设海岸基干林带、红树林和纵深防护林,进一步强化对875.4公里沿海基干林带的保护,严格限制对沿海基干林带林地的开发利用。抓好基干林带合拢、老林带更新、沙荒风口和面海一重山的造林以及红树林营造;向纵深推进沿海防护林建设,包括宜林荒山地造林、农田林网、护路林和村镇绿化防护四个方面,建起带、网、片相结合,林种、树种结构合理,生态结构稳定,防灾减灾功能完善,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森林综合防御体系。到2015年,沿海基干林带可绿化宜林地绿化率应达100 %。根据本区特点。开发海滨森林特色旅游,对临海山地进行大面积的“绿面”建设,多层次营造沿海防护林“绿带”,沿海滨大道建设“绿线”;以海滨景观为基础建造不同特色的 “绿点”,融合城镇、碧海、森林为一体,构成东部滨海景观森林生态圈。为福州市东扩面海,建设滨海城区打下良好的生态基础。
  3.3城市森林景观林生态体系
   包括福州中心城区(鼓楼、台江、仓山、马尾、晋安南部)、长乐市西北部、闽侯县东南部、永泰县东部。重点是城乡绿化一体化,即“四绿”工程建设。

  绿色城市:加快建设公共开放绿地、城市公园、闽江两岸江滨公园等重要公共空间。规划城市林地,以城内片状林、城边带状林、城郊森林公园等森林景观建设为主。继续改造提升西湖公园、温泉公园、白马河公园、金鸡山公园、烟台山公园等一批城市知名老公园。加快整治城市内河、旧屋区和纸背街巷改造工作。加强大、中、小“三山”的森林植被和景观环境塑造,在山体之间建设景观通廊,形成“城中见山,水绕绿城”的特色福州。
  绿色村镇:加强城乡结合部植树造林和国土绿化,加快非规划林、开发区、军营、校园、村镇等绿化美化,把园林延伸到乡村,以城带乡;将森林引入城市,城乡联动,构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城乡整体人居环境。
  绿色通道:推进绿色通道建设,加快高速公路、国省道、铁路等交通干线两侧及一重山造林绿化美化,形成景观丰富、层次分明、生态环境优美的森林通道。“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高速高路、国省道、铁路等绿色通道长度771公里,国省道和铁路里程绿化率应达95 %以上,一重山一面坡宜林地绿化率应达100%。
  绿色屏障:抓好环城区一重山的封山育林、林分改造和景观建设,构筑城市森林生态圈;抓好城郊和郊县面城、面江、面路一重山绿化;杜绝“青山挂白”现象。
  3.4加强湿地与森林资源监测监管
   大力加强湿地和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监测,提升在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重点实施对江河源头森林植被、典型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等关键区域的抢救性保护,逐步将重点区域的生态公益林列为自然保护区、小区。山区县重点保护中、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及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如藤山、黄楮林自然保护区;沿海县(市)重点保护红树林及湿地多样性,如加强对闽江河口红树林的保护,恢复和扩大红树林面积。继续对互花米草、水葫芦治理和湿地生态修复。
   加强天然林、古树名木、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是物种组成最为丰富的城市生态系统,能够提供多种生境类型,成为城市鸟类、兽类和各种昆虫的栖息地。对城市辖区和城市周边地区的天然林及原生植被实行封山育林,禁伐限伐,促使天然林的生态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对古树名木进行普查并登记造册,挂牌保护。在城市绿化中注重乔灌草的合理配置,发展森林绿地,通过森林植被结构的多样性,保护和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大幅度提高阔叶林比重,结合林分改造,优化树种结构,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重点部位建设一批以观赏树种为主,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休闲、游憩功能的园区,与城区的园林绿化建设相配套。提高森林资源管理水平,准确掌握全省资源消长动态变化。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采用“3S”新技术,完善市、县、乡监测管理体系,增强资源信息的处理、分析能力;加强森林采伐、林地征占用、森林灾害、毁林破坏监管力度。严管生态公益林,严格控制林地逆转,规范林木采伐,提高森林生态承载能力,实现绿色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生态环境安全。
  3.5森林文化体系建设
   森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弘扬森林文化,用文化凝聚力量,形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发展城市园林文化、森林旅游文化、花文化和竹文化等,使森林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进一步繁荣森林文化,积极营造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社会氛围。福州应充分发挥森林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建设森林生态基地,发展森林文化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东部沿海以平潭海岛、长乐海滨等森林旅游开发为特色,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海滨森林生态景区;城区周边以旗山、鼓山、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风景名胜区为基础,将人文景观与森林景观相结合,发展城市森林生态景区;西部地区在确保溪流源头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青云山、十八重溪、白岩山、藤山、黄楮林、灵石山等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开发山区森林生态景区。
   发展福州森林生态体系使福州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绿,“天人合一”是我们对生态城市的最终理想。
   参考文献
  【1】 彭镇华,江泽慧.中国森林生态网络系统工程【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 99一103
  【2】扬学军.论城市林业及其研究【J】.上海农学院学报,1999.17(1】:34―39
  【3] 严玲璋.略论21世纪上海城市绿化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园林.1998.14《2 44―46.
  【4】陈吉泉.河岸植被特征及其在生态系统和景观中的作用【J】.应用生态学报,1996,7(4):439―448
  【5】索奎霖.创造新的城市绿化体系一生态系绿化法【J】.中国园林,1994,10(1)30―33.
  【6】唐东芹,博德亮.景观生态学与城市园林绿化关系的探讨【J】 中国园林,1999,15(3):柏一43.
  【7】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设计院 福州市林业局.新时期福州市林业发展规划(2004-2020年) 2004.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747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