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工程中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往往被人忽略,其质量问题较难控制。因此,本文对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浇筑的前期准备及浇筑过程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以期通过严格规范的施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混凝土浇筑;拌制;输送;
  
  1 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浇筑前期的准备
  
   1.1 进场原材料(钢筋、水泥、砂子、石子)必须符合设计规范。
  
   ①首先应检查进场水泥的品种、级别、包装或散装仓号、出厂日期、出厂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并按规定进行见证取样复检,其强度、安定性、初凝及终凝时间等性能指标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等规定。
   ②施工图纸上面备注原材料产地必须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③进场原材料经现场检验合格后,现场见证取样送到有资质的试验室试验合格后方可浇筑混凝土。
  
   1.2 混凝土的拌制。
  
   认真控制水泥、混凝土骨料、外加剂、掺合料等原材料的计量和投料顺序,以及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和浇筑时间;不同品种、不同强度等级的水泥不能混用;当遇雨天或含水率有显著变化时,应增加含水率检测次数,并及时调整水和骨料的用量。首先,保证粉煤灰的质量,加强材料检验,进行混凝土试配并根据试配结果确定掺量。外加剂的掺量要准确,掺量误差应控制在总掺量的 4%~5%以下。其次,应该注意搅拌的均匀。外加剂在新拌混凝土中应分布均匀避免局部过量引起不良后果。粉煤灰保证其在混凝土中的匀质性,以利于二次水化的充分进行,混凝士的搅拌时间宜延长 1 分钟。
  
   1.3 混凝土的输送。
  
   在建筑施工现场可以设一台托泵和一台移动泵,混凝土由商品混凝土站和现场同时供应,由泵直入浇筑地点。事先对所使用混凝土泵的各技术功能进行了解。配备足够的泵机易损零件,以便出现意外时及时抢修。当安装泵管时,检查是否有原来的混凝土残留物,尤其是弯管,如有则清除,管道接口处注意密封,以免跑漏浆。此外,管道固定保证牢靠,尤其是斜管以及垂直管这两个器件,以减少泵送过程中的压力损失。泵送前应该用清水润湿一下管道,然后用水泥砂浆润滑一下管道以及泵机。需要注意的是:泵机料斗前应该由专人值班,防止拌合物中的大块石头和杂物,在泵送过程中,料斗的混凝土量保持应该不低于上口 200mm,以免泵机吸及率低或者吸入空气造成堵塞。当需要暂时中断泵送时,应该及时采取倒泵措施,使管中混凝土形成前后往复的运动状态,保持良好的可泵性。如果泵机出现了故障,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连续施工,可以用塔吊进行短时间的垂直运输操作。
  
  2 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浇筑的关键技术
  
   2.1 全面分层。
  
   在整个结构内全面分层浇筑混凝土,要做到第一层全部浇筑完毕,在终凝前再回来浇筑第二层,如此逐层进行,直至浇筑完成。采用此方案,结构平面尽量不宜过大,施工时从短边开始,沿长边方向进行浇筑。必要时亦可从中间向两端或从两端向中间同时进行。
   2.2 分段分层。
  
   当采用全面分层方案时,浇筑强度很大,现场混凝土搅拌机、运输机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可采用分段分层方案。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从底层开始浇筑,进行一定距离后再浇筑第二层,如此依次向前浇筑以上各层。分段分层浇筑方案适用于厚度不太大而面积或长度较大的结构。
   2.3 余面分层。
  
   适用于结构的长度超过厚度 3 倍的情况。混凝土一次浇筑到顶,由于混凝土自然形成斜面,斜面坡度为 1:3,施工时混凝土振捣工作应从浇筑层下端开始,逐渐上移,以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截面大,易使混凝土产生结构裂缝。结构裂缝的主要原因是降温和收缩。任一降温差包含水化热引起的温差和收缩当量,又都可以分解为均匀降温差和非均匀降温差两类。前者产生外约束力,它成为贯穿性裂缝的主要原因;后者引起自约束力,形成表面裂缝;只有同时控制好这两类降温差,才能减小和避免裂缝的产生。
   因此,在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时,必须采取如下适当措施:尽量使混凝土具有较大的抗裂能力,即抗拉强度大,线膨胀系数小。为此选用低热硅酸盐水泥并加入粉煤灰和外加的减水剂,引气剂、缓凝、早强等多种添加剂,尽量减少水泥的用量和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一般采用中粗砂和大粒径、级配良好的石子,在气温较高时,可在砂、石块场、运输设备上搭设简易遮阳装置或覆盖草包等隔热材料,采用低温水或冰水拌制混凝土;扩大浇筑面和散热面,减少浇筑层厚度和浇筑速度,必要时在混凝土内部埋设冷却水管,用循环水来降低混凝土温度;在浇筑完毕后,应及时排除污水。
  
   2.4 振捣的要求。
  
   混凝土自吊斗口下落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 2m,浇筑高度如超过 3m 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用串桶或溜管等。浇筑混凝土时应分段分层连续进行,浇筑层高度应根据结构特点、钢筋疏密决定,一般为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 1.25 倍,最大不超过50cm。使用插入式振捣器应快插慢拔。插点要均匀排列,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得遗漏,做到均匀振实。移动间距不大于振捣作用半径的1.5 倍(一般为 30~40cm)。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 5cm,以消除两层间的接缝。表面振动器(或称平板振动器)的移动间距,应保证振动器的平板覆盖已振实部分边缘。
  
  3 结束语
  
   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要求控制在标准值上,当混凝土入仓时禁止破坏混凝土的粘聚性,防止混凝土发生离析现象,混凝土入仓时要均匀铺入,每层厚度大约控制在 20~30cm 之间。这样有利振捣器振捣,振捣时,振捣棒要迅速进入混凝土内部,缓慢提出,使混凝土中气泡均匀返出,至混凝土表面不再有气泡溢出。振捣棒插入点间距要均匀排列,以防漏振。振捣方法一般采用斜向振捣,其特点是操作省力、效率高、出浆快,易于排出空气,不会产生严重的离析现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777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