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回归自然的特色乡村道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调的加快,乡村经济、旅游业开始发展起来,人们对乡村公路的要求已经远不止停步在“出行方便”的要求上,而在树种的选择和生态维护等方面有了更多的追求。本文以同周公路一期道路绿化为例,对乡村道路绿化设计布局、植物配置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出如何建设有特色的、符合当地文脉、能和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乡村道路。
  关键字:景观;乡村道路;生态恢复;特色
   乡村道路现状
  1.1乡村道路定义
   乡村道路即是建在乡村、农场,为了方便农业生产和生活,主要供行人及各种农业运输工具通行的道路。
  1.2乡村道路绿化现状
   由于乡村道路主要是从方便村民和农用机械出行考虑修建的,基本上属于简易公路,加之大多穿过农田、鱼塘等,绿化的可实施性差。因此乡村道路绿化与城市道路绿化有很大的不同,基本仍以简单粗放的简单绿化为主。但随着旅游、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一条路同一树种千篇一律的绿化已经开始不适应现代乡村道路绿化的需求,也无益与维护乡村的景观生态系统。因此如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道路成为道路绿化设计工作者的研究的一个重点。
  1.3乡村道路绿化中现存问题
   乡村道路绿化不同于城市道路绿化在于:后者需要重新构建一个类自然的生态环境;而前者往往自身就处在一个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当中,道路的修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着原有的生态平衡。因此乡村道路有其自身独特的功能特点,除了庇荫、滤尘、减弱噪声外,恢复周边因道路施工而受损的生态环境。而道路绿化设计的重点在于生态修复。
  1.3.1无益与生态恢复,特色不突出,
   大多数乡村道路绿化选用树种较为单一,多选用速生树种,仅以快速实现绿化为主要目标。绿化无法与乡镇建设的功能和形象相结合,造成每个县市地区的道路基本千篇一律,没有地域的特色;简单的速生行道树也无益与生态系统的恢复。
  1.3.2绿化空间层次不足
   多数道路绿化只考虑到高大乔木,而忽视了灌木、藤木、地被等植物在道路绿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灌木、花、草等应用较少,藤木、地被植物应用更少。只汁重对道路进行遮荫,没有充分利用树荫下的空间,植物空间层次感不够丰富,造成了比较单调的道路景观。此外,的一调的植物种类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再加上周边建筑、电线、空气污染等恶劣的生长环境,树木很难达到绿荫如盖、形态优美的绿化效果。
  1.3.3色彩单调乏味
   植物在配置方式上模式化,缺乏新意。没有充分挖掘植物木身的形态、线条、色彩、质地等自然美。落叶和常绿植物搭配不当,往往一到冬季,便光秃秃一片的一调占板。植物在配置上至今仍是沿用十几年前的老一套,一此先进的配置模式和新优植物品种在道路设计中仍未得到有效的使用。
   乡村道路绿化设计特点
  2.1常规乡村道路绿化设计特点
  1)强调整体
   乡村道路绿化在设计的时候要强调道路景观轴的统一协调性,用简单的搭配、统一的树种来体现道路两侧景观的整体。并且在颜色上以同系列为主,强调整体的绿化厚度。
  2)、强调功能性
   乡村道路绿化要在服从农用机械正常出入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达到绿化、美化和防护的效果。应避免树种选择和配置不当而影响交通功能的发挥,留下交通安全隐患
  3)、强调实用性
   常规乡村道路绿化设计大多选用速生用材林树种,在可以快速实现绿化的基础上满足一定的生产用经济价值,以体现绿化的实用性。
  2.2具有特色的乡村道路绿化设计特点
  1)、整体与多样性相协调
   具有特色的乡村道路绿化设计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充分调查原始地形的基础上,依据每段道路的不同地形情况分别设计。使得道路景观在保证整体性的同时又能体现出局部节点的不同地域特征。
  2)、生态性与观赏性相结合
  在绿化设计的同时注意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相结合,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常绿与有季相变化树种相结合,乔灌花草相互搭配;使得道路景观整体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生态性得到明显体现的同时兼顾观赏性的特点。
   结合同周道路设计谈具有特色的乡村道路设计
  3.1项目背景
   同周公路连接同里和周庄两个江苏重要的旅游名镇,沿途水系丰富,风光旖旎,是南部水乡片区旅游专线道路。我们将设计立足于在修复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利用道路带来的契机,合理整合周边环境资源,从而打造出一条秀丽的周同风景线。
   (图1)
   本次工程实施段为东段延伸(见图1),从周庄环镇公路到锦溪锦周公路。道路全长4.24公里,总面积40万平方米;两侧绿化带中水域面积较多,占13.5万平方米;两侧实际可实施面积为25.78万平方米,中央隔离带面积为0.72万平方米。道路周边地块多为水系、农田、村落和休闲旅游风景点,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特色。
  3.2总体设计思路
  3.2.1生态优先,修复为主
   在整个设计中,我们保留苗圃、农田、河流,对沿路被破坏的地形做了微调,对水系也稍稍做了一些疏通和修复。例如桃花岛节点,此段被河流环绕,地势不平整,低洼处出现积水,故因势利导,人工挖出部分土方,贯通河道,形成岛屿。富有变化的水岸形态丰富了公路北面水景,同时也为各种不同习性的植物群落创造出美好的生态环境。再如同周公路与规划路交叉口,考虑到规划道路日后将成为区内重要干道,故以交叉口为中心环植绿化带,在道路两侧设计湿地景观,突出其重要位置。在基地西南处,挖掘一条弧形河道,形成人工岛屿,在岛屿上密植中山杉、东方杉,岛屿与河岸以直桥相连。
  3.2.2合理选择植被,打造生态长廊
   植物配制在生态修复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乡村道路绿化不同于市内绿化,能受到园艺工人的精心呵护。因此,选择适应性强、生命力强、管理粗放的植物,更便于抗御自然灾害,保持较稳定的绿化成果。
   两侧的绿化采用开放式的种植方式,和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尽善尽美的展现沿线的旅游资源。行道树种植柳树,间植桃树。考虑到柳树树冠宽大,分枝细长而低垂,种植时树干离道路防护栏2.5米。两侧绿带绿化植以当地常见的乡土树种:杉树类、乌桕、香樟、广玉兰、杜英、枸杞、垂柳、桃树等。利用周边环绕的水系,配置种类丰富的水生植物:唐菖蒲、水葱、观赏芦苇、美人蕉、鸢尾等,营造水乡生态湿地景观。
   中央隔离带绿化以200米为一个标段。小乔木与整形灌木交替布置,小乔木以桂花为主,间隔以腊梅、木槿交替,下植麦冬、草皮及兰花三七。整形灌木则用金森女贞、红花继木、金边黄杨进行搭配。
  3.2.3旅游产业的结合
   近年来,常规景点和团队旅游已经让游客觉得不满足,驴友、自驾游悄然兴起,并且日益盛行。这样的需求,引导我们在乡村道路绿化的设计中,更要注重观赏性和趣味性。周庄和同里都是旅游名镇,周同公路不但是两镇的交通枢纽,也成为了水乡游览路线的组成部分。于是我们尝试从规划的角度对旅游线路进行探讨,力求创造更好的景色吸引游客的观光兴致。
   道路是线性的景观带,一般设计师往往会强调这一线性带,去形成一个屏蔽的独立空间。在这里我们却要尝试打破传统的绿化方式,把硬性的道路融合在“吴山蠡水”之中,把江南水乡如画的美景引入到道路中来,形成“人在车中坐,如行画卷里”的感觉。配置上根据道路的长度、形式,以一种复现的节奏感来形成一种韵律,达到心境的平和。
   除了道路主要景观带主轴的总体设计,我们还针对局部有特点的地段进行了专门的主题节点设计。
  3.3特色乡村道路的具体设计
  
  
  3.3.1风吹湖漾芦苇荡
   此节点位于方角荡处。祁浜社区服务中心处于地块北面,水域宽广,湖边芦花飘荡,自然生态群落完好,远远隐现的民居呈现一派“陌上人家”风光。设计时保持原有风光作远景,把方角荡的湖水迂回引入到绿地中,采用园林中常用的一水三山格式,筑岛堆堤,植以芦苇和其他水生植物,包括垂柳、湿地松、唐菖蒲、水葱、花叶美人蕉等等。
  3.3.2落英缤纷桃花岛
   岛上广植桃花和柳树,春季来临时,花红柳绿,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每当春风微拂,花瓣随风飘落入河流和溪水之中,引人落英缤纷之感,仿佛河旁仍有袅袅的吴歌在飘荡。桃花岛上布置一条木栈道,将游人引入岛中观赏自然美景;溪岸边卧一条曲桥,供人赏水。岸边各种形态的水生植物使河岸更具生态和自然的魅力。
  3.3.3碧荷幽幽野花香
   此节点位于同周公路与环镇中路交叉口处,北临水乡村落,南面是大片农田,东面为河流及太史淀桥。以交叉口为中心,环植各类乡土野生植物,方形区域保留原有苗圃。节点东部为一池塘,与河流相邻,之间种植水杉。池塘南面以曲桥辟出一片水域,种植荷花。节点特色为林下的野花之美。野菊、蒲公英、枸杞等乡间野花在这里繁茂盛开。
  3.3.4杉岛绿影鸟啾啾
   并在河岸设观鸟平台。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吸引了很多候鸟,诸如野鸭、白鹭是其中常客。在绿化配置上增加吸引鸟类的嗜果植物,诸如如桃、枇杷、朴树、樟、冬青、女贞、枸杞、垂丝海棠、楝树、乌桕、珊瑚树等。
    利用现状水面的良好的生态环境设计了生态湿地,将吸引众多的鸟类迁徙于此。在鱼塘边、堤边、水中种植水生植物,将有多种生物在此繁衍生长,为鸟类提供食物。堤、岛为迁徙的大雁提供了歇脚地,“湖中落雁”将吸引大量的观鸟爱好者。
   科学的生态群落将吸引动物在林中栖息生存,为多种生物提供良好的生活家园。人们行走在林间的小道上,可以在这里认识植物、动物,与它们进行密切地交流,人、动物、植物和谐地融为一体。
   结语
   乡村道路绿化的发展,是我国新农村建设成果的一个展示渠道,也是在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基础上,能充分体现我国农村经济与生态共同发展进步的重要元素。本次研究的出发点是为了使乡村景观更具特色和景观效益,更有利于改善乡村生态系统,而本质则是对于生态恢复、历史延续与景观再生的一次研究,期望三者能在这片土地上达到和谐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825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