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继承和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建筑创作发展过程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分别论述了继承与创新对建筑创作、建筑艺术及建筑文化的影响,并以实例分析说明了成功处理二者关系的建筑作品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并对建筑师提出期望。
  关键词: 继承;创新;传统;发展;建筑创作
  
  1 引 言
  在建筑发展过程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摆在建筑师面前的永恒不变、常提常新的话题。但究竟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建筑创作中如何体现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以与时俱进的创新手法设计出既能体现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又能给人耳目一新、现代感十足的精品建筑,这是需要几代建筑师不懈努力的过程。
  
  2 继承传统的建筑文化遗产中的能量
   谈到继承,人们一定会想到要继承传统的东西。回顾历史,人类总是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根基、启发灵感的。15世纪至18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痴如狂地学习古罗马和希腊的思想文化,建筑师们拾起古代亚里斯多德、毕达哥拉斯、维特鲁威的美学观和构图法则,运用发展了经过几个世纪反复推敲、反复琢磨、终达精致入微的古希腊的柱式、山花、立面构成,古罗马精湛的拱券结构和拜占庭成熟的穹顶技术,创造出辉煌的文艺复兴建筑,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法国古典主义、巴洛克、洛可可建筑风格。
   这里所说的继承传统,首先有必要明确“传统”的含义,如果对“传统”的概念各有所指,则失去共同讨论的基础。传统一般是指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风俗、道德、思想、作风、艺术、制度等等。那么,具体以建筑传统来说:到底是指已经形成的建筑文化遗产?还是指已形成的文化遗产给人民带来的影响,并在生活中世代相传?抑或指形成传统的能量,亦即蕴藏在人民中间的创造性?
   日本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丹下健三曾阐明,我们应当继承的传统是指形成传统的能量,亦即蕴藏在民众中的创造性。的确,继承传统绝不意味着对已形成的文化遗产的模仿,依照真古董做一件假古董,不能说是就是“继承”,更谈不上是“创造”。
   与传统脱节的建筑艺术是不会长久存在的,真正的艺术皆是从传统中脱胎而来的。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建筑师们也是不断从传统建筑文化中寻找建筑艺术新格局。20世纪20年代,面对着自19世纪中叶开始输入中国的、众多原版的、反文脉的欧洲古典建筑形式,中国建筑师和一些外国建筑师将中国的“固有形式”大屋顶和新材料、新功能、新技术的现代建筑融合一体,建筑立面垂直分三段,下段与中段之间用线脚划分,墙面处理相互区分,上段用大屋顶形式,一般下段是一层,中段数层,上段一层或不设楼层,建筑外立面装饰着中国传统的柱子、栏杆、斗拱等构件,构图严谨,法式准确,大批公共建筑和纪念性建筑均依此式,其影响一直到30年代末日本侵华为止,史称“古典复兴”。1949年以后,国际式和苏俄式建筑统占中国建筑市场,20世纪50年代后半时期,以梁思成先生为首,又一次倡导“民族形式”,力图从传统建筑中寻求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艺术,以打破国际式和苏俄式建筑一统天下的格局,其建筑造型与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固有形式”建筑风潮的建筑造型同出一辙,构图更为严谨,大型建筑除垂直分段外,水平也分为五段,立面装饰设计精巧,阳台一般用传统的平座栏杆造型,立柱之间饰阑额雀替,屋檐下做出额枋、斗拱,形成端庄、气派、庄严的建筑风格,五十年代末,国民经济困难终于使这股建筑风潮退出了建筑舞台。
   时间进入20世纪80、90年代,与世界上寻求“人情化”和地方性的建筑风潮相响应,古典复兴潮在中国悄然兴起。如果说20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的“古典复兴”只是探寻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官式宫殿建筑形式并将其融入现代建筑中并不为过,而官式宫殿建筑只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一部分,中国建筑师开始学习中国各民族、各地方、各朝代、各类型的传统建筑,从中启发灵感,开创新思路。在这股古典复兴潮中,单就北京来说,就不乏有一批这样的建筑作品,下面就以比较成功的作品海关大楼为例说明其是如何从传统中吸取精华,又进行创新的。
   海关大楼座落在建国门内、古观象台的西侧,是进出中国的国门,建筑造型犹如一座大门,东西两栋建筑上部用通道连成一体,形成“冂”形立面,东西两栋建筑的屋顶上各有一座四角攒尖顶的建筑。整栋建筑比例和谐、舒展,显然经过建筑师的精心推敲。该设计构思,以建筑的造型隐喻建筑的功能,可谓别具匠心,而这个构思,显然是脱胎于中国传统的阙门建筑。阙门是中国古代建筑群入口的标志,至迟周代已有,汉代最为盛行,到唐开始逐渐与大门建筑融为一体,失去原有的造型,阙分独立阙和连门阙两种,前者是两个阙成对峙于门前,后者是两个阙上部相连,下部辟门,连接构件或做成屋檐式或做横枋,阙的立面垂直分三段,阙基、阙身和四阿顶的阙顶,比例修长,属于中国古代的高建筑。将连门阙和海关大楼相对照,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相似,同样的左右两个高耸的有坡屋顶的修长建筑,两建筑上部相连,下部辟门。设计海关大楼的建筑师的巧妙构思就体现在将中国古老的建筑艺术与现代建筑如此有机的融为一体。选择阙作为高层建筑的母体,使整栋建筑各部分的比例恰当,毫无牵强附会之感,整体建筑既有现代高层建筑的气魄又有中国传统建筑的意韵。海关大楼可以被称为是探寻具有中国民族传统的现代建筑的上乘之作。
   在关于民族风格的讨论中,曾有人持极端否定的态度,认为我国的传统不值得继承,因而主张全面地学习外国经验。但这种观点毕竟不是主流。大多数人仍然认为应当而且必须继承民族传统。
   传统是民族智慧的积累,不继承传统也就不能创造新的东西,建筑的发展不可能割断历史而凭空创造,对传统不应持虚无主义观点。
  
  3 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的建筑文化
   建筑设计本身是一个创造过程,继承传统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继承正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创造。从本质的意义上说,“创造”的概念中也就包含着否定与破坏的能量,这种能量是触发艺术创造的契机。人类一面否定、破坏旧的传统,一面不断创造新的传统。传统本身也是一个发展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模式。
   对于新的建筑创作,要继承、发展、创造新的建筑文化,包括继承、发展传统建筑文化创造新的建筑文化和隔断传统创造崭新的建筑文化。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建筑的先驱者们就提出建筑创作要“新而中”,就是含有这两方面的内容,新建筑必须创造新的建筑文化。我们所说的建筑文化是广义的,它的组成包括有城市、建筑和园林三项内容,在各项中又包含有技术、艺术(绘画、雕刻、雕塑、文学等)、经济、历史、自然、地理、民族等等内容。在新的建筑创作中,我们要考虑这些方面的内容,对古今中外建筑的精华应根据具体情况不同程度的吸收,而不是复旧古、抄流派、赶时髦,这样自然就产生了具有中国各地特点的建筑,中也就在新之中了。当前,我国各地的建筑量很大,但突出好的建筑并不多。总的来看,缺少建筑文化,不少建筑商业气太重,抄袭、翻版、粗制滥造的设计较多。在90年代初期获国家级、部级一、二等奖的作品,大都重视了建筑文化,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建筑文化,创造了新的建筑文化。如已建成的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二期工程、华南理工大学逸夫科学馆、北京清华大学建筑馆、佛山图书馆以及敦煌博物馆方案等,在空间组织、建筑造型、环境氛围、建筑技术等方面都体现了建筑文化的内涵,具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提高了建筑本身的价值。在继承传统建筑文化方面,我们应突出发展,这是因为建筑的对象发展了,使用功能要求发展了,建筑的手段包括材料、结构、技术、设备、施工等都发展了。因而,有些建筑设计为体现建筑文化,仅从外貌上加些传统的屋顶、小亭子或其他局部配件,这是肤浅和不妥的,可以说是对上世纪30年代、50年代时期的初期理解,今天应强调发展,创造新的建筑文化。
   按照创造学的原理,创造应具有新颖性,即任何一种创造活动必须能产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成果,同时还应具有价值性,即具有社会价值,是应能促进人类进步的。因此建筑形式的创新,不仅要尽可能小的付出代价,而且还要创造出价值,这才是创新的目的所在。
   建筑要创新,不仅是领导和业主的要求,也是建筑师社会责任心和精益求精的创作愿望的表现,更是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要求、时代的要求。我们面临的世界,一方面是已进入信息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一方面是人类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在不断恶化,自然资源越来越匮乏。建筑要创新,绝不只是建筑形式的问题,何况建筑形式还不可能单独存在,要推动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应提倡和鼓励从各方面去创新,包括建筑观念、技术、艺术、管理等等。具体地说,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是创新,太阳能住宅、老年公寓也是一种创新;波特曼的共享空间是创新,蓬皮杜文化中心的设备管线外露,“翻肠倒肚”也是一种创新;商业一条街是一种创新,集商业、餐馆、文化娱乐为一体的购物中心,也是一种创新。
  
  4 结语
  建筑要创新,离不开建筑师。市场经济下的竞争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机会,竞争靠什么,靠的是自己的实力,能不断去创新,而不是靠什么旁门左道。创新的关键在于建筑师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现实建筑创作中的作用和认识,往往涉及建筑师本身的修养和素质问题。对历史文化须经过认真的学习和研究之后,才能确定应继承借鉴的部分,或应随时变化而加以改进的部分,这是一项慎重而复杂的分析研究工作,需要建筑师不断的在实践中加以摸索和总结,真正处理好这一建筑发展过程中永恒的话题,为我国的建筑事业再创新台阶做出应有的贡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878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