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建筑基坑施工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基坑施工是建筑施工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后续施工安全和质量,因此,必须保证这部分的施工质量。本文将对基坑施工的技术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 建筑;基坑施工;施工技术
   对建筑工程而言,扎实的基础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只有做好基础施工工作,才能保证工程按要求顺利进行。基坑施工,作为建筑基础施工的组成部分,对建筑工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技术水平的高低至关重要。
  一、基坑施工工艺
  基坑施工包括定位、放线、抄平、降排水、土方挖运、验槽及地基的局部处理等。
  (一)定位与放线
  土方开挖以前,要做好建筑物的定位与放线工作。
  1.定位
   建筑物定位是在基础施工之前根据建筑总平面图设计要求,将拟建房屋的平面位置和零点标高在地面上固定下来,即是将建筑物轴线交点测定到地面上,用木桩标定出来,桩顶钉小钉指示点位,这些桩叫做角桩,然后根据角桩进行细部测设。为了方便地恢复各轴线位置,要把主要轴线延长到安全地点并做好标志,称为控制桩,为便于开槽后施工各阶段中确定轴线位置,把轴线位置引测到龙门板上,用轴线钉标定。龙门板顶部标高一般定在±0mm,主要是便于施工时控制标高。
  2.放线
   放线是根据定位确定的轴线位置,用石灰划出开挖的边线。放线尺寸的确定应根据基础的设计尺寸和埋置深度、土的类别及地下水情况,确定是否留工作面和放坡等,实际工作中常遇到以下几种情况:
  (1)不放坡也不加挡土支撑。 当基础埋置不深、土质较均匀且地下水低于基底时,有些可不放坡,不加支撑。此时,基础底边尺寸即是放线尺寸。
  (2)不放坡但留工作面。浇灌基础混凝土时,有时需要在基底尺寸外边立模板,这要占用一定的坑底面积,这部分面积称为工作面。对于钢筋混凝土柱基,基坑底在地下水以上时,每边应留出工作面的宽度一般为 300mm。
  (3)留工作面并加支撑。当基础埋置较深,场地又狭窄时,不能放坡,必须加挡土支撑,以防止土壁坍塌发生事故。支撑的方法很多,此时,放线尺寸除考虑基础宽度、工作面宽外,还需加上支撑所需尺寸(一般为 100mm)。
  (4)放坡如果基槽(坑)深度超过规范规定时,要按照坡度系数要求进行放坡。
  (二)开挖中的深度控制
   基坑开挖时,严禁扰动基层土层,破坏土层结构,降低承载力。要加强测量,以防超挖。其控制方法为:在距设计基底标高300-500mm 时,及时用水准仪抄平;打上水平控制桩,以作为挖坑时控制深度的依据。当开挖不深的坑时,可在龙门板顶面拉上线,用尺子直接量开挖深度;当开挖较深的基坑时,用水准仪引测坑壁水平桩,一般距槽底 300mm,沿基槽每 3-4m 钉设一个,使用机械挖土时,为防止超挖,可在设计标高以上200-300mm 侧土层不挖,而改用人工挖土。
  二、基坑施工技术
  (一)无支护结构的开挖
   采用无支护结构开挖的基坑,设计和施工必须十分谨慎,并要备有后续对策方案。在地下水位以上土层中开挖基坑时,可考虑垂直挖土或采用放坡。其他情况应进行边坡稳定验算。较深的基坑应分层开挖,分层厚度依土质情况而定,不宜太深,以防止卸载过快,有效应力减少,抗剪强度降低,而引起边坡失稳。当遇有上层滞水,土质较差,且为施工的基坑边坡,必须对边坡予以加固,采用机械开挖时,需保持坑底土体原状结构,因此应在基坑底及坑壁留 150~300mm 厚土层,由人工挖掘修整。
   若出现超挖情况,应加厚混凝土垫层或用砂石回填夯实。同时,要设集水坑,及时用泵排除坑底积水。必须在基坑外侧地面设置排水系统,进行有组织的排水,严禁地表水或基坑排出的水倒流或渗入境周边土体内。基坑开挖时,应对平面控制桩、水准点、基坑平面位置、水平标高、边坡坡度等经常复测检查。基坑挖好后,应尽量减少暴露时间,及时清边验底,浇好混凝土垫层封闭基坑;垫层要做到基坑满封闭,以改善其受力状态。
  (二)有支护结构的基坑开挖
   基坑开挖前,应熟悉支护结构支撑系统的设计图纸,掌握支撑设置方法、支撑的刚度、第一道支撑的位罩、预加应力的大小,围檀设置等设计要求。基坑开挖必须遵守“由上到下,先挖后撑”的原则。支撑与挖土密切配合,严禁超挖,每次开挖深度不得超过支撑位置以下 500mm,避免立柱及支撑出现失稳的危险。在必要时,应分段(不大于25m)、分层(不大于 5m)、分小段(不大于 6m),快挖快撑(开挖后 8h 内),充分利用土体结构的空间作用,减少支护后墙体变形。在挖土和支撑过程中,对支撑系统的稳定性有专人检查、观测,并作好记录;发生异常时,应立即查清原因,采取针对性技术措施。开挖过程中,对支护墙体出现的水土流失现象应及时进行封堵,同时留出泄水通道,严防地面大量沉陷、支护结构失稳等灾害性事故的发生;严格限制坑顶周围堆土等地面超载,适当限制与隔离坑顶周围振动荷载作用;应做好机械上下基坑坡道部位的支护。基坑深度较大时,应分层开挖,以防开挖面的坡度过陡,引起土体位移、坑底面废起、校基侧移等异常现象发生。基坑挖土时,挖土机械、车辆的通道布置;挖土的顺序及周围堆土位置安排,都应计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因素。严禁在挖土过程中碰撞支护结构体系和工程桩,严禁损坏防渗帐幕。开挖过程中,应定时检查井点降水深度。
  (三)基坑土方开挖的一般要求
  1.土方开挖前,应检查轴线和控制点有无位移、沉降现象,
  根据图纸校核基础轴线位置、尺寸及标高等,并应对原有地下管线情况进行调查处理,以防出现安全事故(触电、煤气泄漏)或造成停水、停电等事故。
  2.基坑边缘堆置土方和材料,或沿挖方边缘移动运输工具和机械,一般距基坑上部边缘不少于 1.2m,弃土堆置高度不应超过 1.5m,在垂直的坑壁边,此安全距离还应适当加大。
  3.在开挖过程中,应对土质情况,地下水位的变化作定时测量,并做好记录,以便随时进行分析、处理。
  4.土方开挖过程中,若发现古墓及文物时,要保护好现场,并立即通知文物管理部门,经查看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5.土方开挖后应连续进行,尽快完成,防止积水。
  6.基坑开挖验槽后,应立即进行垫层和基础施工,防止暴晒和雨水浸刷,破坏基坑的原状结构。如果预计到挖土后不能进行垫层和基础施工,可保留 200―300 mm 暂不挖,待下道工
  序开始前挖除。
  7.基坑土方施工中及雨后,应对支护结构、周围环境进行监测,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待恢复正常后方可继续施工。
  8.基坑开挖时,要加强垂直高度的量测,防止超挖扰动基底土层。
  (四)验槽
  基坑开挖完毕并清理好后,在垫层施工以前,施工单位应会同勘察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监督部门一起进行现场检查并验收基槽,这通常称为验槽。验槽的主要内容
  和方法如下:
  1.核对基坑的位置、平面尺寸、坑底标高。
  2.核对基坑的土质情况和地下水情况。
  3.检查地基下面有无地质资料未曾提供的硬(或软)的下卧层及土洞、暗墓等异常情况,一般采用钎探方法。
  4.对整个基坑底进行全面观察,检查土的颜色是否一致,土的硬度是否一样,局部含水量是否有异常现象。验槽的重点应选择在校基、柱基础、承重墙基础或其他受力较大的部位。验
  槽后应填写验槽记录或报告。
  三、结束语
  总之,基坑施工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质量和施工进度,为了保证施工安全,保证施工进度和质量,施工单位应该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对基坑施工技术进认真分析和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890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