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平原城市景观特色营造中宏观要素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步梳理宏观要素在平原城市景观规划中的作用及利用宏观要素打造城市特色的规划思路。
  关键词:城市景观;风貌特色
  
  一、引言
  随城市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景观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希望通过理性规划,建设更具自身特色的城市空间形象。而平原城市在塑造城市特色方面尤为困难。城市特色塑造必须通过城市景观规划来实现。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的“区”、“边缘”、“节点”、“路径”、“标志”城市五元素一直是城市景观规划的经典思路,当进行具体的城市大环境景观规划控制实践时,五元素在内容深度和广度表现出不足,不利于实际操作。本文初步梳理城市景观规划中影响景观特色构建的重要元素,理顺打造平原城市特色的规划思路。
  二、城市景观规划要素分析
  城市景观规划着力控制形态环境,也就是对环境中的空间和实体要素关系提出的战略把握,构造城市景观体系,组织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等,并考虑上述总体研究内容和各系统设计之间的关系。依据研究对象尺度的不同,景观要素可划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次要素是指能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格局的元素,包括宏观的城市形态结构、城市景观;中观层次要素是指影响城市群体空间关系的元素,包括建筑形态、开放空间、交通系统;微观层次要素主要是指近人尺度范围内,人们可以感受的空间环境元素,包括环境艺术、重要节点。
  宏观层次的景观控制是形成城市特色的首要因素。城市景观规划通过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研究,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如果城市景观规划控制深入到研究区域内所有微观要素,会由于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地块建设的独立性,而不具实际的建设指导意义,反而模糊了景观控制的目的和原则,不利于从整体上对城市景观的形成过程进行指导和把握。要想使造访者短时间对城市形成清晰深刻的印象,需要从一个更宏观的层次上凝练出形成城市意象的基本要素,作为景观控制的要点来把握和打造,宏观要素重点从城市形态结构和城市景观两方面控制。
  三、城市形态结构控制要点
  城市形态结构反映一个城市的全面实体组成,实体环境和各类活动空间的结构组成,及各组成要素间及要素内部诸特征的组合关系。城市空间构成的基本控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与边缘关系、功能分区、主要轴线、重要节点、高度分区、城市轮廓、城市标志、划分的重要地段。
  1、城市与边缘关系
  城市与边缘关系重点考虑城市边缘非建设用地与建设的关系控制,这是对城市形态的重要约束,建设有序的城市与边缘关系,是打破城市无节制“摊大饼”发展模式的不二法门。留住城市周边的生态斑块,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城市大生态格局,也是人们进入城市过程中,产生良好城市印象的最重要的感官媒介。常规手法主要是在城市边缘与城市周边打造多层的绿化斑块。力求在城市周边耕地基底上,结合现有的低山丘陵、河流水库或者大片林地等生态区块,环绕城市形成生态绿化链,与周边城镇相隔离,并将生态斑块向中心城市延展,形成嵌入城市区块间的楔状生态绿地。通过这些大面积的森林公园的建设,使城区周边的绿化率极大提高,形成宜人的城市气候环境,为创造生态型的核心城市区提供条件。通过水系、国省道、铁路高速路绿化廊道等线状绿化将大片绿化斑块连接,形成“斑块镶嵌、基质铺垫、廊道相连”的多层渗透的城市生态格局。
  2、功能分区
  城市的最主要的功能区是居住区、商业区、办公区、工业区、文化区、绿化区。这几种功能区的组合布局是历史和发展形成的,所有中国城市有趋同的发展趋势,尤其近年的快速城市化使这种趋势愈发明显。功能分区布局的特点常常和自然环境有关,往往城内山、水、老城等的分布决定着城市布局是否有特色。对普通的平原城市来说,往往不具备产生布局特点的先天条件,功能区内部建设模式也没有独特之处,很难分辨出各种功能区属于哪个城市。平原城市要想在区域布局上有特点,可以通过两种手段:一是通过绿化区的布局塑造区域关系的特点,结合水系、现状林地、交通线等形成由外至内的大型楔状绿地,使城市建设与绿化层层渗透,相互借景;二是通过中心区的聚集度,形成标志性的中心区景观,可以通过高层建筑的高度聚集和标志建筑物的建设;三是一般区域可以通过标志物和开放空间的建设,塑造出片区内的特性。
  3、主要轴线
  城市轴线可以使城市形象鲜明,一般分为城市中轴线、城市发展轴线、重点地段轴线等。城市中轴线是伴随城市发展历程逐步形成的,是时间的凝固和政策的长久延续,不是每个城市短期可以具备的,可以引导控制,不会短期见效。城市发展轴线、重点地段轴线才是一般城市构筑特点优先考虑的。城市发展轴线一般要求建筑要建设体现城市发展的发展风貌,是城市现阶段发展风貌的集中体现,要特别加强公共建筑和开放空间建设。建筑要求以公共建筑为主,在重要节点形成开放空间,加强对开放空间的围合。重点地段轴线体现小片区域的中心轴线的塑造,一般在人流较多且较庄重的场所和广场的开放空间相结合。城市的重要区域通常有行政中心、火车站等,往往需要以中心对称的布局强化空间关系,通过建筑和广场的虚实变换、建筑的对称处理,突出轴线,重点地段轴线也可能是城市中轴线的雏形。
  4、重要节点
  城市的重要节点主要,是城市景观重要控制的点,讲究结合实际情况,留有足够的开敞和建筑围合。常规的重点区域有城市的中心区和门户区,如市政府及广场、公园、商业中心等,另外入城口也应该是引起足够重视的重点建设部位,特别是高速路入城口和火车站,这往往决定人们对城市第一印象。应根据不同入城口的位置打造体现城市形象和发展阶段的景色。如可在接近城市的主要的景观道入口周围打造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形象,设置大空间绿地、高层建筑群;在离城市建设区有一定距离的入城口,打造大面积交通景观绿地,入城道路通过两侧富有地形变化的道路绿化塑造优美的现代化交通道路形象;火车站前应体现人气商气的结合,现代化的站场配以精致的广场,通过高层楼群的围合体现,现代化中心区的风貌,并以凸现地方特色元素点缀。
  5、高度分区和城市轮廓
  高度分区和城市轮廓是相关联的,高度分区产生丰富的天际轮廓线。高度分区决定于经济因素(地价、商业潜力)、景观因素(城市风貌、历史街区保护)、生态环境因素(环境承载、人口密度)、城市功能因素(城市功能)、支撑因素(市政道路设施容量、工程适建度、机场净空)等。平原城市不用考虑与自然地形的映衬,重点突出主次中心的建筑布局,强化沿河、沿路建筑轮廓线,力图做到高低错落,通过规划引导杜绝因建筑造价门槛原因造成的建筑高度过于一致的弊病。
  6、城市标志
  城市标志主要包括标志性自然地貌、标志性建筑、标志性雕塑等。标志性自然地貌是先天基础,不具备广泛应用意义,标志性建筑、标志性雕塑是适于每个城市采用的方法。标志性建筑有两种:历史性标志建筑、现代标志性建筑物。历史性建筑要注意自身和周边环境保护,同时应注重该建筑的推广,使其具备可识别性。培植激发现代标志性建筑物建设机制规划应努力引导的,设定并控制适合标志性建筑物适合的地点,提出高要求的规划引导,同时规划管理应以包容的心态,特别小心的审查具有个性的建筑设计,避免抹杀个性的灵动,为标志建筑物产生提供宽松环境。标志性雕塑是最容易做到的,也是花钱最少、见效最快的,规划必须在特定地点设定规划限制,引导标志性雕塑的设立。
  7、划分重要地块。
  城市的重要区域是对城市景观影响最大的地方,如商业中心区、行政中心区、火车站片区、体育中心片区、中心绿地周边区域。每个片区应通过独立的城市设计,确定发展的空间结构,引导这些区域向更有特色的宜人空间发展。
  四、城市景观风貌控制要点
  城市景观风貌是城市特点的集中体现,有艺术的城市景观可使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具有舒适感和愉快感。城市景观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者一起构成人们感受城市的知觉框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来组织城市的空间布局,通过人工景观强化城市特色与空间逻辑、丰富城市的美感。两者共同构成城市特色,形成易于人们感知的空间。对城市自然及人文景观进行控制,主要包括景观的分布与保护、景观要素布局、视线组织分布、结构性城市景观意象设计。
  1城市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对每个城市来说都是重要资源,需要有节制的合理利用。发掘、保护和推广优质自然条件是建设城市特色的重要手段,但优质的自然条件大多数城市不具备,一般只拥有普通的自然资源:如小河、小水塘、小山丘等。如何利用有限的自然条件打造城市特色是对所有城市景观建设具更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事情。要提高自然资源的公共属性,提倡开放和有差别的建设。如根据河流大小、区位、氛围等的差别,对定位和深刻挖掘,塑造不同特点的岸线、河岸空间,注重与周边业态的结合,提供多变的亲水空间。小山丘可以控制为公园,加强绿化,突出地形的变化,作为景观轴线对景组织城市空间。
  2、城市人文景观
  城市人文景观的挖掘分为实体人文景观和非实体人文元素。城市往往都只注重实体的人文景观,即历史遗存,主要是城市历史风貌区、历史标志物等。历史遗存的保护和再利用一直为城市所关注,也常常引来资本的投入,历史遗存的保护应报有谨慎态度,尽量不做不可逆的改造。城市人文特点也常作为城市特色的体现,地方特点的符号常用于雕塑、装饰,给城市带来独特的风景,历史名人、典故也常常作为地方打造特色城市名片。所有城市元素都可围绕着为人文元素主线构筑城市特色。
  五、结语
  在城市景观上,宏观要素对人们感知城市特点影响最深,中微观层次也对城市景观风貌产生影响,虽然影响范围不如宏观要素大,但也不容忽视。各元素的互相配合互相作用才是形成城市特点的关键,才能形成有个性的城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928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