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课题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教学策略的研究上,提出了“五五”实践活动的语文教学指导思想,并将其作为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主要形式和手段。
[关键词] 语言发展实践活动实验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而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则肩负着重要使命。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对学科性质的模糊认识,语言能力的培养始终处于学科的边缘地带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很好的落实,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不容乐观。为了探索发展学生语言的有效途径,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乌苏市小学语文学科在教研室的主持下,开展了《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的“五五” 实践活动实验与研究》的课题研究。
课题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淡化语言训练的现状,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把课题研究的重点放在教学策略的研究上,提出了“五五”实践活动的语文教学指导思想,并将其作为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主要形式和手段。“五五”实践活动即五分钟的口语训练、佳作欣赏、小练笔、朗读欣赏、课外阅读(“五分钟”是一个相对的时间),将“五五”实践活动贯穿在每天的语文教学活动之中。
笔者就该课题在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策略方面谈几点体会:
(一)以课内向课外延伸为主要方式,将学生引入语文学习更为广阔的天空。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例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不仅包涵了丰富的语文知识,蕴含强烈的思想感情,透视出作者的写作技艺,而且还有着许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支点,因此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借助教材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对教材的再加工再创造,就是我们作为深化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一大着力点。
1.以读写结合为基点,寻求实践活动的生长点。
教材只是个例子,实验教师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深入挖掘教材。教学中,放低坡度,教给方法,配合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勇于发表见解,进行实践。
如:《赵州桥》教学片断如下:
师:听说近期有一批台湾小朋友要来大陆旅游,他们特意要来参观赵州桥。想不想当导游把赵州桥介绍给他们,让他们也了解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那么作导游向游客介绍景物时应注意些什么?(联系你们见过的导游说一说)
生各抒己见后,师出示小黑板(①态度热情,大方,有礼貌;②抓住特点介绍清楚;③可适当补充课外资料。)
请同桌先试着介绍介绍。
展示介绍:台湾小朋友来了,谁愿意第一个当导游?(指名看图,看板书提示介绍。并开展台上台下互动提问。)
结合提示开展评价。
……
发展语言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具体的语言情境。让学生把无声的书面语言通过导游这种具体的语言情境转化为口头语言,使学生获得语言实践的机会。无论是台上解说员的介绍还是互动问答,生生间的评价都是语言实践的点,都是将书面语言内化为口头语言的有效途径。
语文教材丰富的文体中,古诗是我国浩瀚的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让学生根据对古诗的理解,放飞想像的翅膀,对古诗进行配画,还让学生根据古诗所描写的意境来一个故事再现,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思维能力。结尾含蓄的文章,大都通过一件事,来阐述作者自己的思想。面对各类型的文章,根据学生的意犹未尽进行续写。如《穷人》、《晏子使楚》……这类篇幅较长的文章,大都为名家名作。面对这种类型的文章,是把握对学生进行语言概括能力训练的好时机,缩写就成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点。
2.由课本走向读本,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提高文化素养非常重要的环节。课外阅读不仅为学生开辟了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还成为了学习语文的又一个重要舞台。
⑴课本为发端,有计划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⑵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再看看原汁原味的作品或类似的书,使知识纵横沟通。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精心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贴近儿童生活、生动有趣的读物。如讲授《草船借箭》一文时,讲述《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此书,并在课堂上讲一两个有关这本书中的故事;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向他们推荐《安徒生童话选》,在学习了老舍的《林海》、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巴金的《鸟的天堂》、鲁迅的《少年闰土》后,分别推荐学生借阅这些作家的有关文集,这是根据教材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同一作家的不同文章。也可以指导他们在学了有关课文后,寻找类似题材的不同作家的作品,以拓展视野,丰富知识,让课外阅读成为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舞台。
3.由课内走向生活,激励参与实践。
充分发掘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把语文学习的触角由课内伸向课外,由校园延于社会。如实验教师在设计《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选择了网络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并且在课堂教学后,由此延伸到课外,再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开展“走近圆明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来丰富课堂教学,充实学生所获。为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共同的活动中互相启发,互相吸取,共同完善。教师让学生收集网络、书刊上查阅到的资料信息,并注意积累;记录生活中听到的市井俚语;采撷校园里的“焦点新闻”… …而后利用演讲时间,开展“交流会”。整个由课堂走向课外的学习活动不仅学生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也开辟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新道路。
4.以学科整合为凭借,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开展语言实践活动,要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学科壁垒,与音乐、美术、科学、社会等学科沟通,让学生汲取多方面的营养,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在实践活动中,根据语文学习综合性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手段,有效地沟通各学科,在学科整合中确定主题。如:阳春三月,围绕“我爱春天”这个主题,按学科性质,老师分别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语文课,老师编排一系列歌颂春天的诗歌、短文,让学生欣赏,如:古诗《春》、《春晓》,儿歌《春雨》、《小燕子》、《春天来了》,短文《笋芽儿》等;音乐课,老师教大家唱歌颂春天的古诗,如:《春晓》、《清明》;美术课,老师带大家观察校园里的花草树木,画春景;体育课,老师让大家踏着春的旋律放风筝;自然课,老师给大家解释春天的一些自然现象;数学课,老师编写有关春天的应用题;中队主题会,老师让孩子们说春天、画春天、写春天、唱春天、舞春天、颂春天。在孩子们惊喜的眼中,春无处不在,春生机勃勃,春是那样的美好,而“春之声”的语文实践探究活动的展示活动,更是让我们感受到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获得的重要和学生语文学习的乐趣所在。
(二)以专题活动的开展为内容,深化实践活动内涵。
主题是实践活动的灵魂,没有主题,活动就会失去方向,活动的内容就会零散,也就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从语文课堂学习中发现主题
语文课堂是语文学习的主渠道,学习主题的确立也应紧紧围绕语文课堂来进行。如学了《梅花》一课,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收集与梅花有关的资料:喜爱观察的同学去寻觅一株真正的梅花,观其形,察其色,嗅其味,以求对梅花有深入的了解;喜爱美术的同学可以欣赏有关梅花的照片、绘画作品等,还可以创作一幅《梅花图》;喜爱音乐的同学可以学唱咏梅的歌曲,如《红梅赞》等;喜爱诵读的同学可以搜集以梅为主题的诗歌散文进行配乐朗读并录音;喜爱梅花秉性的同学可以到图书室、网络上找寻更多的描写梅花的文章、古诗词。以语文课堂学习中发现主题的研究活动,教师只要抓住学生的兴趣,就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拓展延伸,把学生由教材世界引领进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在观察、画画、讨论、解说、展示介绍等活动中,灵活而富有创造性地运用了课内所学词汇和语句,有效地促进了语言的积累,提高了语言运用的能力。
主题的选择,要巧妙地把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逐渐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中去感悟、去发现、去操作、去创造,使文本内容逐步内化成学生内心的真切感受。为语言实践活动的开展明确目标和任务。
2.从儿童生活实践中提取主题
儿童对于自然、社会、人生具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和追问欲望,实践活动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提取学习主题,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意识。如:低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识字综合学习的探索”为活动主题,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识字资源,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意识和习惯。校园里的告示牌、橱窗里的标语、全班同学的姓名、超市里的食物及商标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天地。让识字教学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识字教学返朴归真,回归生活。
又如高年级的“家乡环境”主题活动,开展了乌苏的昨天、今天的调查和明天发展的畅想活动。具体流程:开设专题课(让学生选择自己研究的主题)―展开观察、研究活动(查阅资料―社会调查―实地观察―资料积累)―整理资料、研究记录、撰写小论文―交流展示(交流小论文\开展主题班队活动\ 举行主题研究成果展示活动)。主要形式:乌苏的昨天――“美丽的传说”资料搜集活动、“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调查采访活动、“老一辈的故事”乌苏的昨天材料汇报活动;乌苏的今天――“我为家乡喝彩”广告语设计活动、“家乡的特产”美文推销活动……;乌苏的明天――“春的展望”美化家乡实践活动、“建设美好家园”的读书倡议活动、环境保护倡议活动、防污染防破坏家乡美化活动……
通过这样的系列活动,同学们热爱家乡的意识明显增强。在“家乡的容颜摄影展”中,不少学生在家长的帮助支持下,实地拍摄了许多的照片;在“乌苏的昨天”的汇报活动前,许多学生进行查访,上网查资料,图书室找材料,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从而更激起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取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了学校封闭的空间,走向了社会及自然。通过学生观察、调查、整理、成文这样一个过程,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能愉快地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探究,学生们学到了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尊重和发展,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也增强了,综合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也得以提高。
3.从地方文化中开掘主题
地方文化包含了节日庆典、民间工艺、民间习俗等内容,这些内容是学生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实践活动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关心当地的文化生活。例如主题“关于过年的风俗与习惯”,活动是在学生寒假期间布置的,学生在假期里,利用多种途径收集了很多关于过年的风俗、习惯、传说的资料。开学之后,学生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和整理,通过组织的交流活动,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成了生动有趣的小短文,还绘制了书画作品。主题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调查汇报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我们从真正意义上明白了不是学生对与学习有关的事物没有兴趣,而是我们没有发现、引发他们兴趣的点,只要是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他们还是很乐于去做的。同时深入调查、探究还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并从不同程度上使他们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生活处处皆语文”,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得其生活之源,扬其“活动”之波,是鲜活的、动态的、多元的。 语文实践活动拥有广阔的天地,在日常教学中坚持每天对学生进行五分钟的语言训练,是转变语文教学思想,探索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开其源,活其流,不断去追求、去探索,扎实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更为广阔的天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986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