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贫困地区生态旅游扶贫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许锦霞

  【摘要】贫困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在“十二五规划”的政策发展契机下,发展生态旅游是反贫困工作的重要议题。本文分析了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制约因素,提出了政府主导、社区参与、市场支持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生态旅游扶贫框架,通过各主体有机结合产生扶贫效应及联动效应。
  【关键词】旅游扶贫;多元主体;协同发展
  一、旅游扶贫的内涵
  旅游扶贫是以贫困地区特有的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扶持下,通过发展旅游业,使贫困地区的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发展道路,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发展计划和措施。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全国通过发展旅游脱贫的村庄不少于1万个,人口不少于300万。旅游扶贫成为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以其独有的优势,发挥着巨大的扶贫功能。
  二、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制约因素
  (1)农民观念的落后。农民的文化素质低,思想守旧,缺乏旅游经济意识。作为旅游扶贫的直接受益群体,但观念的落后使农民不配合政府部门的旅游扶贫工作开展。(2)开发主体缺乏统一的管理。开发主体之间各为体系,缺乏沟通和协调,没有形成功能整合的协同发展机制,影响了旅游扶贫工作的实施。(3)筹资困难。贫困地区地方财政困难,旅游业开发单靠拨款远远不够。筹资渠道单一,资金投入短缺,难以维持旅游业的发展。
  三、生态旅游扶贫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框架
  
  图1生态旅游扶贫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框架
  (1)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依托生态资源发展旅游业,务必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开发,遵循循环发展的理念,才能形成旅游扶贫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局面。(2)政府主导。政府等部门是推动旅游扶贫工作的首要力量,应站在宏观效益层面,科学规划和设计旅游开发管理策略,提供保障和支持。协调和引导支持。政府发起并引导各主体间的合作,协调他们的关系。宣传支持。凭借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借助多种媒介手段,把生态旅游名号打响,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商机。资金与政策保障。开拓筹资渠道,优化投资环境,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投资。“硬件”和“软件”保障。把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中坚力量有机结合,共同保障生态旅游扶贫工作。(3)社区参与。参与发展,转变观念。农民应转变传统观念,认清旅游与经济效益的联系,共同为脱贫而努力。参与培训,探寻新路子。农民积极参与专业旅游培训,学习餐饮及服务等技能,办好“农家乐”等产业。结合特色资源,不断探寻旅游发展新路子。参与管理,提高效率。农民参与游客引导与管理等工作。既能体现主体意识,又能节约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文化参与,发扬民族特色。保存和发扬古朴民俗的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在旅游业的开发过程中,融入浓厚的民族风情项目,形成以宁静的原生态风貌、浓郁的民族特色为核心的旅游业,实现经济效应与文化效应的增值。(4)市场支持。产业化支持。旅游相关企业根据实际,制定专业化开发策略。积极配合政府等部门,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激活旅游市场机制,增加旅游扶贫的经济效益。科研支持。由贫困地区政府等部门与社会各界精英联合,如与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合作,组建专业团队,围绕旅游扶贫的核心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旅游扶贫科研项目。政府以提供政策资金等公共产品为保障,发挥其宏观主导优势;社区以农民直接参与旅游开发相关工作为职责,发挥其能动参与作用;企业以投资产业化、科研技术等为支持,发挥其市场调节功能。通过政府主导、社区参与、市场支持的有机结合,使其形成内聚合力,从而使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产业链的发展,达到扶贫目标,最终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可持续发展效应。
  
  参考文献
  [1]郭清霞.旅游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地理.2003,23(4)
  [2]马忠玉.论旅游开发与消除贫困[J].中国软科学.2001(1)
  [3]李佳.扶贫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4]刘向明,杨智敏.对我国“旅游扶贫”的几点思考[J].经济地理.200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75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