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现代企业VI设计中的传统文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冉金伟
【摘要】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传统元素既包含形而下的具体物质,又包含形而上的意识形态,本文中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于现代VI设计的社会需求,以论述现代企业VI设计中的传统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VI;品牌;企业
一、将中国传统元素作为切入点
VI作品的开始要考虑到创意,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在考虑传统文化的同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思路。(1)切入点一:地域的历史文化。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为VI设计提供了企业理念与传统文化的碰撞而寻求创意的源泉,将中国元素的神韵注入VI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理念,使得VI兼具国际性和民族性。(2)切入点二:传统的象征物。在任何国家都具有具有本国特点的神兽或者象征物,VI创意的思路可以借用具体的物象去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在中国传统图形中,具有吉祥寓意的符号数不胜数,其丰富的象征和寓意可作为我们进行VI设计的参考。在具体进行VI设计时,选取合适的象征物进行再设计,绝对是一种不错的选择。靳埭强先生设计的中国银行VI,核心标志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金融业的象征物一一古钱币作为切入点,将古钱币与汉字“中”结合,进行更加简洁化的造型设计,表现了中国资本、银行服务、现代国际化的主题。(3)切入点三:巧妙运用企业和项目的名称。在设计企业VI时,也可以考虑将企业和项目的名称作为图形,既可以在造型上,也可以在表现上与中国元素的同构。汉字具有形似和会意,具有“图形化”、“符号化”的表现特质,通过设计处理可以直接运用到VI设计中。
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
在现代企业VI设计中采用传统文化元素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延续。所有中国传统元素都有自己的文化意蕴,中国传统图形创作中的意境,是人们生活中的精神结晶,是艺术上的生动体现。企业在进行VI设计时,将传统文化中的“意境”与现代VI相结合,将传统文化和企业文化相结合,将中华精神沿用到VI所属企业的精神风貌之中,从而延展出更好的企业理念。
三、传统色彩的应用
色彩本身是没有内容的。它只是一种物理现象,反应在人们的视觉上,作用于人的心理感受。想要在设计中表达其特定的主题,就需要通过文字、形象、色彩等因素来表现。对于色彩而言,要恰如其分的起到烘托主题和表现主题,发挥其情感的联想和象征作用,符合设计主题的中心思想。色彩是设计的基本元素,也是视觉传达要素,在现代企业VI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原始社会中,色彩已经有着不同的意义和性格。在现代色彩设计中,不但可以创造产品的“差异性”,也可以进一步凸显中国元素,张扬华夏文化。
传统的“色彩”,是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具有鲜明艺术代表性的色彩。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提出了中国“原色”――“五行五色”说,并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色彩原色观念,有所谓“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阴阳五行说中所谓的“五色”,由黑、白、红、青、黄构成。中国传统图形元素中对“色”的运用(如宗教壁画、民间年画、中国服饰、京剧脸谱等)是VI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设计源泉。红色是最具有中华民族象征的颜色,具有代表国家、喜庆、文化传统的特点。在我国红色大量运用到国旗、国徽的主色调中,随之也成为了中国的代表色。在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中,中国馆采用了红色,在世博园中,中国红格外醒目。现代的VI设计借用这些具有象征性的色彩,也能够传达出更具民族代表性和传统文化性的深刻内涵。不过,在进行VI设计时还需要根据企业的行业属性,和企业特点有机的与传统色彩相融合,不要牵强用色而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还必须对蕴涵在其中的观念性的涵义及文化历史内容予以领悟。所以在现代企业VI设计中,如果采用传统色彩,需要在一定程度根据社会和企业情况,结合现代设计意识,加强VI设计的视觉冲击力。
VI是创造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影响力的有效工具,同时更有助于企业文化的整合机制。VI设计中运用中国元素的研究,主要是在企业文化中继承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这样企业文化根植于企业所处的地域文化和社会文化,那些最富民族特色的中国元素充分显示了中华文化的独创性和民族智慧,是中华文化与世界各优秀文化交流的纽带。中国的VI设计思想和表现形式,应该是世界的和国际化的,但文化底蕴又是中国的,有强烈的民族性;这种民族性有很深的中国哲学和文化根基,又深深植根于人民大众之中,为他们所闻乐见,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将设计艺术民族化、现代化,推动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是历史交给我们新一代的伟大任务。
参考文献
[1]宋玉书,王纯菲.广告文化学――广告与社会互动的文化阐释[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2]孙任坟.现代广告设计中的色彩观[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7).
[3]王健.广告创意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卫军英,廖芹,徐雅琴.广告先导[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5]周昌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83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