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产权理论的低碳经济实施难点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柯喜相 石忠义 张谢铭 胡宝宝

  (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0050)
  摘 要: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权制度的安排。合理的产权制度能够促进大气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从碳排放权难以界定、碳权交易市场的不健全、公众低碳意识淡薄和技术创新成本过高的角度分析了阻碍低碳经济实施的原因,并就如何进一步促进低碳经济的落实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权理论;碳排放权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017-02
  1 引言
  “低碳经济”最早是由英国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的,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国际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当前,学者从产权理论角度对低碳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与交易障碍的排除上。国内最早用产权理论分析低碳经济的是于飞天博士(2007),他对碳排放权的特征进行了界定,认为碳排放权具有稀缺性、强制性、排他性和可交易性的特征,提出构建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建议。张国丰(2011)通过对国内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现状进行分析,认为要从初始配额分配制度、市场机制和法律制度方面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张鹏(2011)从知识产权的角度论述了知识产权制度应在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上对低碳技术创新给以回应。然而,还没有学者从产权理论的视角对阻碍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因此,本文从产权理论角度分析了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产权方面原因,并提出了进一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2 相关理论概述
  著名的产权经济学家阿尔钦将产权定义为:“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其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他强调的产权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也是一种制度安排,规定了每个人对应于物时的行为规范,要求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这一行为准则,若有违反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体现了产权在维护人们对资产的排他性权威。经济学家科斯指出庇古税在解决外部性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弊端,认为通过惩罚的方式并不能实现社会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在产权明晰的,且交易成本很低的情况下,私人之间达成的契约或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照样可以实现外部性内部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通过对大气资源产权的清晰界定以及合理的制度安排,通过产权分配、拍卖等方式为没有市场的大气资源建立起市场,让价格机制来调节大气资源的供需是实现环境污染外部性内在化的一种有效方式,其中,产权的清晰界定与交易成本的尽量降低成为推进大气资源市场化的关键。
  3 低碳经济实施的难点问题
  3.1 碳排放权的分配与核算较困难
  首先,碳排放量难以测量。由于碳排放的主体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每个个体,每个组织都在进行着碳排放的行为,排放方式各种各样,排放总类纷繁复杂,排放时间和地域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次,不同产业之间碳排放量有很大的差异,如石化和煤炭产业的碳排放量远高于IT产业,如何在不同产业之间分配排放量,使得各产业的发展不受碳排放量的束缚,又能实现碳减排的目的也是个问题。再次,新建企业和已建企业之间在碳排放量要如何进行初始分配?有学者提出借鉴欧盟的“祖父条款”原则,对现有的排放者实行免费分到排放权,而对新进入的企业则采用有偿分配激励政策,这对于新建企业来说十分不公平,无形中就建立了行业壁垒,阻碍了市场的有序竞争。
  3.2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善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行以行政指导为主,市场机制为辅的管理机制。在碳排放权定价上,一般只是依据国外的定价机制,而未形成自己的价格机制,价格往往不能反映出真实价值。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内部人控制等情况,导致市场交易价格容易受到人为的扭曲出现较大的波动性。不稳定的市场增加了买卖双方相互寻找、信息搜寻和谈判协调的交易成本。同时,在各个交易市场之间,存在着市场分割、制度不相融的现象,他们制定不同的交易制度,采用不同的碳排放量衡量办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碳交易的费用,阻碍了碳交易的顺利进行。
  3.3 公众低碳意识比较淡薄
  有一份调查显示,在实际生活中,有77.23%的家庭使用一次性杯子、筷子,仅有13.17%的人对废旧物品再次利用。在对低碳节能产品选择方面,56.81%人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更注重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这说明人们虽然对低碳经济有一定了解,但在实际行动方面并没有做到真正的低碳,小我观念的意识还主导着人们的思想。这主要源于:一方面,社会各界对低碳经济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还不够,公众对低碳经济概念认识不清,对低碳生活的具体内容不甚了解,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实现途径知之甚少。另一方面,社会上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利益激励机制以引导公众生活消费方式的转变。作为独立经济个体的公众,大多是从个人当前利益以及固有观念出发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对环境保护重视度不高。
  3.4 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积极性不高
  通过技术创新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率,是实施低碳经济最为重要的路径之一。但企业对国家低碳政策的响应度并不高,有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大多数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用于新产品开发的只有24%,用于基础研究的费用不到10%,用于低碳技术创新的费用就少之又少了。很多企业把政府的环境规制当做一种成本,并没有采取主动的绿色环境战略。这主要源于在现有经济体制下,发展低碳经济的收益与成本的不成比例。企业发展低碳需要投入大量的环保设备、采购环保原材料,使用清洁能源,这将极大的提高企业生产运营成本。在销售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企业都倾向于保持原有的生产模式。此外,我国法律制度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还不到位,创新技术很容易被他人复制和模仿。因此,很多企业主体并不愿花费高成本对低碳经济技术创新进行投入,更愿意使用已经成熟的传统技术,以避免低碳技术创新带来的风险。
  4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4.1 准确核定碳排放量,完善产权分配规则
  在碳排放量的核算上,应对各企业建立碳排放量的测量系统,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定期公告,尤其要加大对高排放量企业的监测力度,对于像电力、石油化工等能源使用大户应单独实行减排指标的制定和考核。在碳排放量的分配上,应对各个行业推行有差异的碳减排额度制度。也就是要在每一个行业之间确定一个基准碳排放额度,基准额度相当于整个行业碳排放的中等水平,其发放方式可以实行无偿分配,但超过基准额度的碳排放量必须通过碳交易市场进行购买。对于像城市交通、建筑业等与政府政策、规划直接相关的产业,则可将减排指标分给地方政府,对于超额部分实行固定价格转让机制。
  4.2 完善碳权交易制度,降低碳权交易费用
  首先,政府要设立专门的碳权交易管理机构,对碳权交易的主体及其权利进行界定,制定相应的交易程序、交易规则,避免非法交易和幕后操纵行为。其次,建立交易价格监督机制,以约束内部人员采用权利寻租、价格控制等方式来谋求自身利益的行为,避免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现象。最后,政府应该建立网上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将全国所有碳排放权交易所连在一起,把最新的交易信息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公布,以便于为交易各方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以降低交易费用。

  4.3 引导社会低碳发展,激励公众全民参与
  政府应当通过建立低碳示范城市,来鼓励城市发展的低碳化,并将城市的低碳化程度作为衡量当地政府绩效的一个指标,从政府绩效角度来强化政府的低碳行为。同样,也可以建立低碳创新示范单位、低碳创新先进个人等方式来增强人们参与低碳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公众参与低碳经济的方式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直接参与主要是指公众通过个人的行为来减少碳排放的一种方式,主要包括购买低碳产品、实行低碳消费,参加低碳活动、宣传低碳知识,积极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等。间接参与主要是指公众通过碳权交易市场对低碳企业、低碳技术进行投资的一种行为。
  4.4 加强国际合作力度,促进低碳技术创新
  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性特征,决定了必须通过各个国家间的国际合作来应对气候变化的难题。一方面,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力度,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共同攻克低碳技术难题,共享科技创新成果。另一方面,我们应进一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技术。国家在继续实行低碳技术创新财政补贴、减免税收、低息贷款等政策外,还要加强对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的技术指导,通过建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加快低碳技术的运用与推广速度。此外,政府要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本开发与管理体制,重视新能源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企业要营造吸引科技人才的良好氛围,为科技人才创建良好的研发环境以实现其自身价值,给以科技人才较高的薪酬福利待遇以吸引和留住创新性人才。
  4.5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产权保护制度
  健全的法律法规和产权保护制度是低碳经济得以实施的根本保障。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我国低碳经济相关法制制度还不完善,尤其是在碳排放权交易的监督控制上还有较大的空缺。为此,我国应立足本国实际,结合国际要求,逐步完善低碳经济的法律体系,为低碳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其次,要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一方面,企业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申请意识,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防范可能出现的知识产权风险。另一方面,知识产权的管理部门要加快对低碳技术的审查,建立低碳经济认证体系,推进低碳技术标准化进程,进一步完善资助制度以及风险预警制度。再次,要努力促进低碳技术的转让进程。现有的知识产权更多地注重产权保护,而忽略了对技术转让的促进。国家应从转让资金支持、转让制度保障、转让平台建设等方面为低碳技术的转让扫除障碍,促进低碳技术的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79-87.
  [2]杨浩.现代企业理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张银太.低碳消费与低碳意识[J].世界环境,2008,(03):7-8.
  [4]牛乐德,鲁娜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企业发展浅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2): 65-69.
  [5]张国丰,刘全文.基于产权理论的低碳经济政策研究[J].中国煤炭,2011,(1):6-8.
  [6]张鹏.论低碳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回应[J].科技与法律,2011,(3):29-3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139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