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密型玉米品种适宜种植密度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延明 黄团利 卫怀璞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洛玉4号玉米杂交种。
1.2 试验概况
该试验于2010年在河南省宜阳县寻村示范基地进行,试验地土壤为潮褐土,肥力中等偏上,前茬作物小麦产量6900千克/公顷。6月5日播种,7日浇蒙头水,11日出苗,22日定苗,7月6日每小区追复合肥1千克(合255千克/公顷),19日每小区追尿素2千克(合525千克/公顷,8月25日浇灌浆水,9月20日收获,其它管理措施同大田生产。
1.3 试验设计
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8行区,小区长8米,宽4.8米,小区面积38.4平方米,宽窄行(宽行0.8米,窄行0.4米)种植,成熟后中间4行收获计产。试验共设7个处理,每公顷分别为45000株、52500株、60000株、67500株、75000株、82500株、90000株。重复间宽走道1米,窄走道0.6米,在玉米乳熟期每个处理定点10株记载其植株株高、穗位高,收获后调查,并测定千粒重和产量,对结果数据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分析。其它对产量影响较大的主要病害及倒伏情况,全区考察记载。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度对株高、穗位高和抗倒性的影响
密度在45000~90000株范围内,植株株高在246~259厘米之间,穗位高分别在100~109厘米之间,并且有株高和穗位高随密度增加而增高趋势,经进一步进行回归和相关性分析,得到密度(Y1)与株高和穗位(Y2)的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为:
Y1=0.0036x+236.47 R=0.9467
Y2=0.0033x+89.761 R=0.9212
随着密度的增大,株高、穗位高和倒折率呈现波动的增加趋势。究其原因,增加种植密度后,株间的光照减弱,茎秆细胞迅速延伸生长,造成节间长度加大,茎粗减小,从而影响植株的抗倒性能,在中等偏上水肥条件下密度超过82500株/公顷,倒伏危险显著增大。
2.2 密度对穗长和秃尖的影响
随着密度的增加,穗长变短,秃尖长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对密度与穗长进行回归和相关性分析,得到密度与穗长的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为:
y=-0.0014x+21.517 R=0.9777
2.3 密度对穗粗、轴粗和出籽率的影响
密度对穗粗和轴粗影响不大,说明穗粗和轴粗受遗传因素影响,受外界的环境影响较小。出籽率在89.1%~90.8%。
2.4 密度对双穗率和空棵率的影响
随着密度增加,空棵率增加;而随着密度降低,双穗率提高。洛玉4号在60000~67500株/公顷范围内,基本无空棵和双穗现象。
2.5 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随着密度的增加,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但穗行数基本保持不变。千粒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高密度下光照变弱,光合源受到影响大于籽粒容量,使群体库源比值增大,籽粒灌浆物质相对不足,导致千粒重降低。
对密度与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行回归和相关性分析,得到密度与穗粒数和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在穗粒数的构成因素中,由于穗行数基本稳定,所以穗粒数的减少主要是由于行粒数的降低所致。
2.6 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在低密度条件下,随着单位面积株数的增加,群体籽粒产量迅速增加,但其增加的速率越来越低;当增加的速率为零时,群体籽粒产量最高,其对应的密度为最高产量的适应密度;群体密度再进一步提高,群体籽粒产量逐渐降低,其降低的速率有增大趋势。
洛玉4号的产量随密度增加而提高,当达到67500株/公顷时,产量达到最高值,之后玉米产量随密度增加而下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呈二次抛物线关系,其模拟方程为:
y=-31.437x2+280.38x-29.147 R=0.9675
公式中,y表示产量,x表示密度。极值点为x=66885株时,产量的最大值为:8940.3千克/公顷,其计算与试验实际结果基本相符。
分析结果表明,洛玉4号在中等偏上水肥条件下的适宜密度为60000~75000株/公顷,比较便于操作和指导农业生产。
3 结果与讨论
3.1 随着密度的增大,株高、穗位高呈现波动的增加趋势。随着密度增加,空棵率增加,而随着密度降低,双穗率提高。洛玉4号在60000~75000株/公顷范围内,基本无空棵和双穗现象。
3.2 耐密型玉米杂交种,增加种植密度,以保证足够的收获穗数是实现高产的关键。生产中应当重视合理密植,密度应与品种特性、土壤肥力等因素相配套,在高产攻关田中应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以获得更大的增产潜力。
3.3 要想进一步提高玉米单产,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是一条不可或缺的技术途径。但倒伏风险不容忽视,盲目增加种植密度有可能造成减产甚至绝收。提高玉米种植密度必须与配套品种选择相适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365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