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河南大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河南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七朝古都开封。甲骨文的断代标准在这里确立,千年的科举考试在这里落下帷幕。作为一所具有深厚学术积淀和优良学术传统的百年名校,“十五”以来,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建设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大学为目标,加大了对自然科学的支持力度,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协调发展,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并行,注重对社会现实问题和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课题的研究,始终坚持科研出人才,科研出效益的服务理念,强化管理,规范服务,在创新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科研攻关能力提升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实现文、理、工、农、医等多学科共同繁荣,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创新了科研服务理念
  
  科研理念是高校科研工作的灵魂。如何适应新时期科研发展的需求,从被动性工作向主动性工作转变、从服务于工作岗位向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变,成为摆在科研工作面前的重要挑战。受多种因素影响,河南大学长期以来形成了科研竞争意识淡漠的观念,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不高,学术交流与合作意识不强,人均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都较低。不从思想上根本改变这种观念,不从体制上加以限制和约束,学校将很难融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召开科研大会、赴同类先进院校调研、深入基层科研单位开展调查研究,主动发现问题并切实落实解决,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科研工作实际和建设全国一流大学的目标,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文件,凝练出科研工作的基本理念: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科研观念的转变,使科研成为全体教师的一种生存状态和成长方式,倡导“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不断营造宽松科研氛围,强化科研竞争意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坚定不移地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为建设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大学、进而创建全国一流大学提供科研支撑。同时强化管理部门服务意识、营造人人参与科研、全校支持科研的和谐宽松的学术氛围。学校科研竞争意识显著增强,近年来在科研工作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实现了若干领域新的突破。
  
  完善了创新平台体系
  
  针对普遍存在科研要素条块分割的问题,学校提出大科研概念,把与科研密切相关的要素整合起来,进一步完善科研机构运行机制,理顺学院和研究机构的关系,使科研机构成为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的科研基础平台。“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和“体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基地,“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和“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正向国家重点实验室迈进,“河南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国内纳米科学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基地。“河南省高校数字区域模拟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等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为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还整合全校科研资源,在基层科研单位设立51个校级重点研究机构,每年给予每个机构3万元的运转经费和平均11万元的项目建设经费,使科研成为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年建设期产出了大批创新成果。同时学校还依托自身技术与企业联合组建研发中心,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校企联合、产学研一体化的新模式。目前,学校基本形成国家、省部、厅局、校四级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科研创新平台体系,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在创新型河南建设中的贡献率和显示度日益显现。
  
  构筑了人才高地
  
  学校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吸引和整合创新人才,以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为目标,淡化行政隶属关系,凝练学科方向,打造学术队伍,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各级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机构,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积极引进领军人才,推进创新团队建设。随着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学校正处在加快杰出人才队伍建设的阶段,正计划在一些优势学科每年投入1000万元引进2~3位大师级人才,让一个大师级的人物率领一支团队,带领和培养新的杰出人才,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和新的优势学科,建成2~3个国内相同领域的科研重镇,实现高层次突破,在国际学术前沿崭露头脚。尝试在校内建立“学科特区”,按照国外的模式对引进人才进行管理,给他们提供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充足的科研经费、自由的财权和人事权力,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尽最大努力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大力改善吸引优秀人员的大环境和小环境。同时,学校每年面向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学校整体科研情况和科研基本规律,尽快融入各科研工作中。近年来,学校汇聚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创新科学研究提供了智力支撑。
  
  强化科研激励措施
  
  科研体制顺畅是科研工作运行的重要保障。学校重新制定科研工作量核算办法,实行积分制,出台《河南大学科研奖励管理办法》,增加教师科研的灵活性。尤其是高起点、大额度重奖对学校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学术水平有重要支撑作用的高层次项目和高层次成果(SCI按影响因子奖励),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提名论文给予重奖,对发明专利给予1万元的奖励,对一般性项目和成果不再给予奖励。学校还设立“河南大学年度特别贡献奖”,对实现高层次突破、扩大学校学术声誉,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科研人员给予特别贡献奖,引导教师积极承担高层次项目和推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同时全面梳理科研管理文件,修订完善符合学校目前发展需要的制度体系,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在校内引起强烈震动,激发了教师向高层次目标冲刺,为建设全国一流大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科研支撑。
  
  加大科研投入
  
  学校设立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每年投入300万元用于资助刚参加工作的博士从事科研启动工作;投入100万元作为科研基金项目经费,用于资助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投入60万元作为校重点科研项目经费,主要资助通过国家级项目评审而未获立项的课题,使有发展前景和良好基础的课题继续开展研究并向国家级项目冲刺;投入100万元作为学术交流基金,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资助教师参与学术交流,资助在学校召开的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重点资助来校讲学或进行研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专家和学者;投入200万元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设立了专利基金、对外开放基金等多种基金,为科研创新、学术交流、成果转化等提供了充足的经费保障。
  
  加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工作
  
  学校以市场为导向,加强管理、组织和领导,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措施,使横向项目与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尤其是职称评定挂起钩来,引导科研人员在重视纵向课题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争取横向研究课题。学校积极组织现有技术成果有意识地参加深圳高交会、上海工博会等全国各地的技术成果信息发布会、展示会、

洽谈会等活动,推广现有技术成果并寻找新的研究课题。学校还与开封市政府合作,建立了产学研合作领导协调小组,正式启动产学研合作工程,一批科技成果纷纷在当地落户。如专利技术“从焦化粗苯生产中提取噻吩”已在开封巨龙化工厂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焦化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酸污染问题,同时又生产出另一种产品“噻吩”,每年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800多万元。
  学校充分利用20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整合科技资源,加快学校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进程,资助了一批中试成果向工业化转化项目,建立了一批技术产业化的样板工程,为进一步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如董学芝教授的“造纸黑液碱回收中直接生产沉淀碳酸钙新技术”解决了围绕造纸界的白泥二次污染问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三国发明专利,已在武汉晨鸣纸业集团和河南华丰纸业有限公司进行工业化生产,每年新增效益达2000多万元;特种功能材料实验室“可分散性纳米二氧化硅合成新技术”正在济源市建设年产1000吨纳米二氧化硅系列产品生产线,每年可实现产值8400万元;河南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完成了“低渗油井增注剂”项目的中试放大和技术转让。2006年10月,学校与企业投资3000万元开展的国家创新药物研究项目正式启动。
  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方面,学校积极推动经济学院、环境与规划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等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开展研究,积极参与“郑汴一体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论证,为政府部门提供重要决策依据;其中“郑开大道及两侧功能区规划景观模拟系统”项目充分展示了郑开大道两侧功能区的现实景观与规划景观,在未来15年将建设成为中原城市群发展的先导区、郑汴一体化的产业集聚区、全省节约集约用地的示范区。同时还将在更高层次上成为未来15年郑开大道两侧功能区规划的技术平台,引领郑开大道两侧功能区的规划与管理工作,为促进中原崛起,推进中原城市群建设,使郑开大道两侧功能区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学校还推动相关学院等围绕省城镇、景区建设进行规划设计,承担了一大批设计课题,为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通过以上措施,学校形成了“尊重科研、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新”的学术氛围,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五”以来全校共承担上级主管部门科技项目近千项。其中,国家“863”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等国家级项目近百项,涉及纳米材料、生物、化学化工、物理、数学、计算机、环境规划、区域经济等学科领域。特别是宋纯鹏教授继2005年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后,2006年度又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8年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专项课题。目前,学校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经占到河南省承担项目的20%。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成为学校科研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使学校在河南创新体系建设中拥有了一席之地,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陆续实施,学校在中原崛起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不断显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491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