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黄陂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概述了黄陂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概况,分析了高企发展优势,剖析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针对黄陂区技术特点和产业优势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黄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11-0246-03
1 企业自主创新的相关概念
20世纪初期,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是企业家最重要的特质,是企业的生命,是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所谓“自主创新”是指通过自身的R&D活动,探索技术前沿,突破技术难关,研究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形成自主开发的能力。
高新技术企业是以研究、开发和生产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知识、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企业,其核心能力的最显著表现和重要来源是技术创新能力。企业自主创新并不是要求企业在研究开发的每个环节都面面俱到,但是要求企业必须对核心技术或主导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拥有其中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
2 黄陂区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概况
黄陂区高新技术企业增长势头迅猛,从2012年5家至2017年发展到65家,高新技术产值增速25%。高新技术企业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技术进步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黄陂区65家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的领域涵盖了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生物工程和新医药、现代农业以及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6大领域。2017年培育高新技术重点企业中,武汉中车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产值首次超过30亿元,武汉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产值首次超过15亿元。高新技术产品登记备案企业达92家,比上年新增31家。
從归属地来看,黄陂区高新技术企业区域位置相对集中,盘龙、横店、武湖占前三位,分别有14家、12家、11家。从各个领域的企业数量来看,黄陂区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先进制造、新能源及节能三大领域,分别有32家、8家、8家。从企业规模来看,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已走过初创时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6年高新技术产品收入2000万以下的有29家,2000万-5000万的有20家,5000万-1亿的有7家,1亿元以上的有9家。
3 黄陂区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优势
3.1 产业布局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空间广阔
近年来,黄陂区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生态旅游业、都市农业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集聚资源和要素,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核心,将推动工业经济发展作为拼搏赶超的主攻方向和主战场,大力推动智能装备制造、珠宝创意、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此外,黄陂区规划了近百平方公里的武汉大临空板块建设空间,按照“一主两辅”加“N”来构筑工业经济大框架,出台了《黄陂区工业园区管理办法(暂行)》,强化园区的规范管理,协调推进工业项目帮办(代办)服务链,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内外部环境得到见所未有的优化。2017年7月,市政府宣布国家级长江新城起步区选址在黄陂区武湖-谌家矶地段,届时将形成“四镇”新格局,再造一个新武汉。长江新城内将建设八大园区,为加快武汉市现代生物医药、先进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创新动力,探索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和为制定产业经济政策提供重要支撑。在未来10-15年内,黄陂区高新技术企业将面临重大历史发展机遇期,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3.2 聚焦优势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特色鲜明
黄陂区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系统谋划现代高端制造业、现代生物医药食品业、现代商贸物流业等“千亿”板块。加快航空航天、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持续推进机械电子、纺织服装、钢构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按照“二、三、一”的产业发展导向,全区发挥临空经济区和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双引擎”功能,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提升现代都市农业,构建形成了符合区情、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全区域与技术领域内高新技术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政府科技部门集中科技资源,以在新城区中遥遥领先的增速,持续加大科技财政资金扶持力度,依托“四区十园”,重点实施了一批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扶持智能电气、现代制造装备、建筑建材、食品加工、节能环保与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培育了武新电气、精功科技、正通传动、科荣车业等一批创新型企业和自主品牌,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
3.3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黄陂区已经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独具特色技术创新体系,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日益紧密,企业研发能力逐步得到加强,企业知识产权权属意识强。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研发能力模式虽然会对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速度有所制约,但所获取的知识产权产权清晰,纠纷少,较好的保障了企业良性快速发展。以这种模式为主导,经过市场化充分竞争方式培育出了一批以精华减速机、武新电气、穆兰同大、高明兰光电、晨龙电子为代表的民营高新技术骨干企业。这些企业正在黄陂区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迅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多个增长极。
4 黄陂区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相对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企业现状及发展态势,黄陂区高新技术企业尚存在核心技术创新相对缺乏、人才竞争日趋严峻、产值增速相对下滑等问题与不足。
4.1 整体规模偏小,科研经费投入偏少,知识产权产出数量偏低
黄陂区高新技术企业群已初具规模,但整体上规模仍然偏小,大部分还是中小型企业。总体来看,2016年黄陂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只有4.64%,在新城区中排名垫底,高新技术企业尚未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问题亟待解决。现有高新技术企业中,总收入高于亿元的仅有9家,占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的13.8%。大部分企业带动和辐射能力不强,产业群集效应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黄陂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部分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和客户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再加上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对外依存度大,产品市场占有率低,真正有能力参与行业乃至国际市场竞争的高新技术企业屈指可数。 企业规模和效益制约了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全区65家高新技术企业科研经费总支出占总收入约5.3%,与中心城区甚至大部分新城区相比都偏低。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只有诸如晨龙电子、武新电气等极少数企业具有国际或国内较强的竞争力,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相对缺乏,真正拥有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的企业还比较少,由此造成产品附加值不高,自身效益不强,企业资金主要用于保证企业正常生产上,无力进行较高水平的研发投入。比如武汉大通窑炉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主营产品为窑炉设备等传统机械设备,市场需求量大,产品周期性强且附加值不高,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较大。其在产品研发投入上限于自身实力投入不足,转型之路困难重重。此外,还有少部分企业创新意识有待增强。较低的研发人员和资金投入导致较低的知识产权产出,全区授权359件专利中只有69件发明专利,占比19.2%,大多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整体质量不高,企业产品技术含量有待提高。
4.2 科研平台建设滞后,人才竞争面临严峻挑战
企业各级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技术创新联盟、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和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是重要的技术资源集聚和研发平台,在企业创新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载体作用。全区65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只有35家建有市级研发平台,5家省级研发平台,比例分别只有53.8%和7.7%。与新城区横向比较,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
黄陂区高新技术企业长期为缺乏高端人才而困扰。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都反映缺乏人才,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的技术创新人才。根据调研统计资料,65家高新技术企业中,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仅为21%,不仅远低于中心城区,而且与新城区相比,也居于末尾。这些企业中从事科研活动的科研人员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制约了黄陂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黄陂区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缺乏由多种因素造成,其中主要原因是黄陂区处于远郊区,区位优势不明显,社会经济总容量小,创新创业发展空间有限,选择性较差;其次是黄陂区高新技术企业大多数规模较小,实力不强,工资待遇、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等相对较差;再次是黄陂区虽然在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人才政策方面与其它市区相比扶持力度不够,造成黄陂区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
4.3 基础研究实力不强,源头创新能力不足
在黄陂区高新技术企业中,有科研活动机构的企业比例高,但科技活动人员比重小,R&D费用投入强度不高。同时,黄陂区技术环境优势不明显,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等方面比较欠缺。根据实地调研情况来看,黄陂区R&D经费主要源自企业(占85%以上),政府资金(占10%左右)只占较少的一部分,其它社会来源资金仅占5%左右。并且有限的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一样都明显向产品开发(占98%以上)倾斜,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占比微乎其微。黄陂区既缺乏高水平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也缺乏参与或承接国家重大科技研发项目和重点工程,组织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能力薄弱。忽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直接结果就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源头创新不足,进而导致黄陂区不少高新技术企业处于产业和技术链的低端环节。
高新技术企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直接导致高新技术产业增速下降。2014-2016年,全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GDP比重分别为5.39%、4.9%和4.64%,呈逐年递减趋势;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为29家、37家和45家,增速与其它新城区横向比较居于中游水平。
5 提升黄陂区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升级,高新技术企业认证门槛不断提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黄陂区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5.1 全方位组合拳精准发力,营造优良创新氛围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区主要领导挂帅、区直各部门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统筹协调机制,把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等相关政策,协同集聚到黄陂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中来,形成全区“大科技”发展格局。完善科技咨询服务网络,为各类企业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全流程、有针对性的专业科技服务。及时更新科技统计网络系统,准确填报科技创新综合考评监测数据。
5.2 组织实施科技“小巨人”计划,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支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长性好高新技术企业,全面落实国家关于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和武汉市出台的企业研发投入财政补贴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研发能力、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路线图,建立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库,不断加大对入库企业的培育力度,为科技“大巨人”奠定基础。
5.3 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大转化工程
继续发挥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区科技成果转化局的引领作用,明确“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工作责任,切实加强对全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领导,在全区上下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积极组织各类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引导辖区企业参加全市大型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切实打造“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枢纽,促进科技与资本、与企业精准对接,形成源源不断的现实生产力。
5.4 强化企业知识产权政策導向,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意识
鼓励企业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攻克关键技术和应用技术,提高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提高核心竞争力。开展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试点、知识产权企业示范、加强对自主知识产权和版权、专利、标准、商标的保护,维护企业的创新权益。财政要统筹安排资金,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专利技术的企业予以研发补助。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政府要将其列入政府采购目录,予以优先采购。
5.5 大力发展新民营经济,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生力军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创富惠民为目的、以新经济为特征、以创新为动力、以新近毕业大学生、“海归”人才、科研院校技术人员、职业经理人等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创业创新者新“四军”为主体,发展民本型经济。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让新民营经济遍地开花。实施“聚商育商工程”,以发展民营高科技企业为重点,按照黄陂区发展定位和气质禀赋,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产业链,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国内知名民营科技企业,集聚培育一批行业领军型、创新引领型民营企业,建设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
5.6 强化招才引智“一把手工程”,打造创新发展“双引擎”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是赶超发展的动力之源,是区域发展的“第二具引擎”。强化人才顶层设计,树立人才优先意识,对接武汉市“城市合伙人”、“黄鹤英才计划”,强化“木兰英才”人才计划、科技特派员计划、院士专家工作站计划、创新岗位特聘专家计划、科技创新团队计划,以“创新团队+创新项目”为重点,引进与培育相结合,培育创新创业团队。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工作站为重点,以职业技术学院、高级技工学校为依托,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建立产学研联合实训基地,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形成人才引领创新、创新推动产业、产业聚集人才的良性态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820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