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生命教育为支点 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慧锋

  【摘要】 以生命教育的理念为引领,以生命教育模式的创建为核心,以生命教育活动的开展为关键,在切实而规范的行动中继承和践行陶行知教育理论,为素质教育的内涵作出最真切的阐释。
  【关键词】 生命教育;陶行知;生活教育;生命意识
  
  自2005年起,我们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生命教育为支点,以校园文化生活为载体,进行了系列化的生命教育实践,努力构建行之有效的生命教育体系,进而深化素质教育。课题《农村普高生命教育模式构建的研究与实践》也因其研究和操作的价值被立为浙江省级重点规划课题。
  
  1 树立生命教育理念
  生命教育应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依据生命发展的动力,引导生命走向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并促进生命不断超越。生命教育模式的系统构建并付诸其中,最理想的立足根基在于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的生活世界,把教师和学生看成真正的人,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火花,协调好身体与心理,使学习与生命相统一,真正地能从生活世界体验到生命的价值。我们将生命教育渗透于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世界,树立了“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过程和质量;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人生活的真正要义,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理想的追求,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的生命教育理念。
  
  2 营造生命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是生命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近两年来,我们一直用心营造着育人文化,无论是学校的教学设施、校园景观,还是学校的规章制度、舆论氛围,都围绕着生命教育的主题,给予师生积极的生命启迪。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环境建设上富有人性化和生命性。学校还在教学楼的各个楼层,悬挂以“环保”、“哲理故事”、“名言警句”等为主题的装饰画。造型独特的校园建筑、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底蕴深厚的文化氛围,梦幻的触觉与动感会不知不觉地渗入学生的心理空间,在审美中提升情感和人格素养。同时,学校为深入开展生命教育,特意开设了一个展厅,内容包括“揭开死亡的精神面纱”、“生命的历程”、“生命的乐章”、“生命的挑战”、“人与自然”、“自我与他我”、“自我实现”。这七个方面从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体悟生命之不易到重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再增进学生发展生涯,最终促进自我实现。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展厅,使学生不仅仅认识自己与其他生命的重要性,更重要以行动去真正加以履行,去热爱生命,实现生命价值,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尊严。
  
  3 创设生命教育课堂
  3.1 更新教学观念。引导教师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去分析和看待课堂教学,明确课堂教学质量对教师个人生命的意义,让每个教师都意识到: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的任务,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
  3.2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近两年来,我们构建了“说课――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的“自主――合作――探索”的集体备课模式,通过说课、观摩、评课、经验交流、优质课评比、教学基本功比武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了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落实新课程理念的能力,课堂充满积极向上的生机活力。
  3.3 注重学科渗透。人文社会学科中,尤其语文教学,大量的文学作品无不渗透着生命教育的意义,无不渗透着作者对生命内涵的独特理解和对生命的尊重关爱。
  艺术教育是我校的特色教育。艺术组教师开设了“生命美育专题课”,力图使学生通过审美活动,表达对生命状态的关怀,对生活情调的追求,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和体悟生命的意义,促进情感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形成,从而美育生命,并在激扬生命活力时焕发生命之美。
  
  4 构建生命教育活动
  4.1 以创新的德育载体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变说教为体验,实现德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德育课程与活动相结合,德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4.2 构建了“打动心灵的德育活动心育模式”。没有健康的道德情感的建立,就没有健康的生命成长。学校生命发展教育,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打造学生心目中的德育――学生最后能自己教育自己、完善自己。它不是被动的,而是学生自己需要的德育,是能够受益的德育。
  4.3 开发的《德育校本课程》。课程内容以“关爱自己、关爱生命成长,提升生命质量,拓展生命价值”为主题,在每节内容中编辑了三――四则的案例,提出富有生活意义、人生价值意义的问题。
  
  5 培育生命意识
  5.1 认识生命之可贵。我们按照生命教育目标,结合学生身心发展以及日常生活实践,积极开展与“死亡”等人类终极状态有关的教育活动,诸如参观或参加丧葬礼仪,探讨自杀的分析及预防等活动,促使学生反思和完善人生价值。
  5.2 珍惜生命之存在。在家国为重的传统意识中,非常强调义无返顾,舍生取义,风义勇为,(当然,在某些特定境遇下,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值得提倡)但对未成人过分强调这种理念,则多少有点轻贱生命的意味,确实很少解读人作为个体生命的价值。
  5.3 欣赏生命之美好。生命教育要塑造学生生命之美的心理机制,我们采取文化熏陶和课程传授策略,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当自己面对着高山流水,潮涨汐落,繁星皓月,能感受到自然之美;当站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罗丹的《思想者》面前,当听着贝多芬的交响曲,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能发现艺术之美。
  5.4 尊重生命之个性。生命教育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学力的差异。我们采取了“师爱感染策略”,构建了“德育教育目标、分层个性化模式”和“课堂教学差异教育模式”,因材施教,发现、发展、发挥每个人的潜能。
  5.5 创造生命之价值。生命教育应告诉学生,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活得精彩。课题组采取了“文化熏陶策略”,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生命的图书资料,让学生从图书资料所叙述的真人真事中丰富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收集并学习名人、伟人论述生命的名言,以及他们对待人生的态度和行为的事迹,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以生命教育的理念为引领,以生命教育模式的创建为核心,以生命教育活动的开展为关键,在切实而规范的行动中继承和践行陶行知教育理论,为素质教育的内涵作出最真切的阐释。
  收稿日期:2008-4-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36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