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企业家精神的再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上期《悲情困局――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反思》一文发表后,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响,大家分别从各个角度向我们表达自己对企业家精神的看法。
  
  1:公寓的思索
  习惯这样的生活了,平时也很注意身体,毕竟身体是靠自己把握,至于其他的,就让自己多吃点亏,少得罪些人。
  2:爱学习的男孩
  企业主应该增强责任感和忧患意识!首先增强责任感,才能把企业同社会联系起来。在创造效益的同时增强为社会作贡献的责任意识。只有增强责任感,产品质量才能上去;只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企业才能不只顾眼前利益而牺牲公共资源!另一方面,企业应增强忧患思想。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辉煌业绩面前,在巨大成功面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则很不容易。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立则存矣。
  另外,企业主具备创业精神和树立远大理想。创业是一件艰苦的事情。很多事情不可能一劳永逸!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要树立为社会服务,为子孙的发展留路的可持续发展的理想!
  3:环球战士
  民营企业在中国的地位太低了,纯粹是爹不亲娘不爱的地步了,但民营企业给国家带来的利润利益来说应该是无与伦比的,解决了国人的就业问题,对整个社会的贡献是比那些吃国家粮不做国家事的那些大国有企业强百倍不止,但发展的瓶颈也是够多,希望多一些百年老字号多一些为中国持续发展负责任的民营企业。
  4:匿名
  当企业家这么不容易啊,但是想想也正常,因为凡是“成功”都难,所以我们才说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
  
  本刊上期《悲情困局――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反思》一文发表后,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响,大家分别从各个角度向我们表达自己对企业家精神的看法。为此本刊记者又陆续拜访了多位企业家,希望从他们身上看到企业家精神的完整演绎过程;同时,我们还拜访了多位经济学家、知名学者,希望听听他们对企业家精神的研究和理解。其中,原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副教授鞠强老师,更是从财政税收、法律制度、人文环境等各个层面系统的描述、分析了企业家在中国的困局,使得这层悲情意味更加浓重。但是本刊一直坚信:一个企业家领导的企业能走多远,关键是看这个企业家的责任感有多大。有了责任感,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而有了动力,企业家才能带领他的企业越走越远。当我们从“企业家精神”的源头去追寻的时候,这样的思路就更加清晰了。
  
  企业家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企业家”一词源于法文,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在1800年左右他曾说过:“企业家将经济资源从生产力和产出较低的领域转移到较高的领域。”在英语中,Entrepreneur即企业家,意为创建企业并担任经营管理职责的指挥者。在他的理论中,只有那些有创新思维并取得卓越业绩的企业经理才能称得上企业家。
  关于企业家理论的创建,应首推马歇尔和熊比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高度评价企业家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社会贡献。马歇尔在其著名的《经济学原理》中系统地论述了企业家的作用。马歇尔认为,一般商品交换过程中,由于买卖双方都不能准确地预测市场的供求情况,因而造成市场发展的不均衡性。而企业家则是消除这种不均衡性的特殊力量,他们能够透过迷雾解决这种种难题。因此,企业家成为企业“车轮”的轴心,他担负着特殊的使命。而这种特殊的使命往往是促使企业家不断前进的动力。
  与此同时,企业家还是时间创造效用的主体;社会的进步,在理论方面是依靠研究人员和实业家,而在实际工作中则是靠企业家来完成的。因此,企业家是不同于一般职业阶层的特殊阶层,所以,他们也就必须承担着属于他的特殊责任。
  
  美国经济学家熊比特认为,所谓资本主义的固有发展,不是对外部变化的适应过程,而是这种经济体系内部改变的适应过程,而推动这一过程的正是企业家的革新行为。企业家是支持、创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体。他提出了企业家是从事“创造性破坏”的创新者的观点。经济学家韦伯斯特曾说过:企业家是“一个经营冒险事业的组织者,特别是组织、拥有、管理并承担这一事业全部风险的人”。
  电影《蜘蛛侠》里面有句台词:“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当企业家在经济活动中发挥出日益突出的作用时,他肩上的责任和义务也就开始增大。这时我们去看李宝宇的“蒸发”和陈晓旭的出家就不会仅仅是同情了,也许当企业家自己意识到自己承担的责任之大时,他才会明白不是社会和他人对自己太过苛刻,而是自己应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种责任。迈克・戴尔是这么做的,柳传志也是这么做的。
  
  企业家精神是重要的社会资源
  欧元之父、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教授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的动力引擎,只有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才能够创新产品,是天然的领导者,有能力预测供需的变化和市场风险,能够抓住机会,勇于冒险,使目标变为现实。”没有企业家精神,企业就不能存在。
  英语系国家里将企业家精神和新兴的小企业联系起来,而德国人却将它和能力、财产联系起来。而米勒却把企业家精神定义为冒险、预见性和剧烈的产品创新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推动组织成长和利润率的增长。但不管是哪种定义,都强调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
  由经济学可知,“企业家才能”是新古典经济学“生产四要素”之一。它对其他三个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进行“组织”,如果仅仅认为企业家才能是一种管理劳动,视其为人力资本也没有错。但是,企业家才能不是一种能够被生产出来的人力资本,而是符合某种概率分布的、稀缺程度很高的生产要素。
  而企业家才能又不仅仅是个性特征。彼得・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说:“任何人有勇气面对决策都能够逐渐学会当一名企业家,而且行动上富有企业家精神。因此,企业家精神是一种行动,而不是个性特征。它的基础是概念和理论而不是直觉。”当企业家精神不再是个性特征的时候,我们开始关注它的群体性特征。他们不是孤单的个体,任何一名企业家的成功,是于家庭成员、企业员工、社会、甚至国家的支持离不开的啊。
  
  企业家精神的生成和基础
  经济学家张曙光认为,中国企业家远比完备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家更易感到焦虑。其实,作为一个新兴阶层,他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为自己找到行为的基准。虽然,我们不一定在极短的时间里就要求每一位企业家都具有企业家精神,但是当我们去关注产生、孕育它的社会土壤时,会更清楚地理解它千里挑一的稀缺特质。
  从经济根源上分析,企业家精神的生成与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息息相关。但企业家精神的根源是什么呢?
  每个历史时代都有它自己的“精神”,包括人们的行为规范、价值目标、奋斗目的等,以及每个时代对此赋予的特殊性质。它表现为人的社会心态以及时代精神的发展,虽然也取决于社会的技术、法律和行政管理制度等因素,但与特定社会的文化传统有着某种内在的渊源关系。也就是说企业家精神概念是和大环境的经济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
  
  当它的行为规范、价值目标、奋斗目的从社会的大环境中脱颖而出,必然也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承担一切。
  
   中国文化环境和企业家精神
  那么,中国文化又如何孕育和滋养着它呢?一方面,中国的儒家文化传统对我国企业家精神的生成具有极大制约性。如“中庸”观念产生的竞争与反竞争的冲突;“半封闭”产生的保守与变革的冲突;“人伦、礼”产生的人治与法制的冲突;崇古与创造的冲突等等。
  另一方面,文化传统的特质孕育企业家精神。例如,溶入民族文化血液的刚健进取,自强不息精神,激励着我们民族“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中国传统文化及儒家伦理中蕴涵的崇德重义、修身自律、宽恕谦敬、勇于奉献、勤俭节制等精神品格都是孕育以苦为乐、甘冒风险、积极进取、勇于开拓、敬业乐群、追求成就的企业家精神的宝藏,它与市场经济伦理相融合,可以在更高的层面上找到与企业家精神一致的契合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06419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