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风险管理引发金融变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锦慧
一旦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所有的产品可能都要发生变化,金融机构的营销方式也要变
利率风险管理日益成为金融行业关注的焦点,在近日本刊与中国青年证券金融培训中心举办的专题研讨会上,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IBM资深金融战略顾问黎江先生。
《数字财富》:利率风险对国内金融机构的一线人员究竟意味着什么?
黎江:国内一般认为,风险管理主要在于后台,主要是监控。但其实风险管理渗透在各个环节、各个领域。我跟花旗银行的接触非常多,花旗的很多风险管理人员,甚至是一线的人员,就在营销部门和风险部门的前线。一旦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所有的产品可能都要发生变化,我们不会像今天这样,你在固定收益部就做债券,他在票据部就做票据,再做这么简单的产品了。产品线要变,产品的要素要变,金融机构的营销方式也要变。
对于利率市场化引发的这些变化,我们要考虑怎样管好自己手中的那条业务线。不管我是做票据、做债券的,还是做外汇、做人民币资金的,风险管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将是国内金融机构销售的卖点,将是外资银行争抢我们客户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也将是我们国内银行跟国外银行差距最大的一个地方。
《数字财富》:那么利率市场化将怎样引起产品的变化呢?
黎江:利率是金融产品最关键的要素,它变化以后,会导致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金融产品和一般商品一个本质的区别,就是各种金融产品间存在复杂的组合关系。我们说,不管价格怎么变,一辆汽车跟一袋奶粉之间能有什么关系?没有关系。怎么组合?没法组合。顶多是买一辆汽车送你多少奶粉。但是,金融产品间却可以组合,并可以通过组合实现风险的对冲。利率市场化以后,原来银行、证券和保险产品之间的组合性、关联性以及对冲关系,马上就改变了。新组合出来的产品在性质上也会发生根本变化。
美国1970年代末的时候,就很像我们国内2000年以前,你可以看到原来在利率被严格管制的情况下,我们的存款、贷款是很清晰的,什么叫资产类业务、什么叫负债类业务也是很清晰的。放松管制以后,没有所谓的资产类和负债类。很多产品,你说不清楚它是资产还是负债。它是多重的,可以通过利差得到收入,通过服务费得到收入,也可以通过外汇、金融衍生品得到收入。
这就有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大家会想到像这么复杂的产品,我怎么样考虑风险?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我怎么定价?它的定价模型是什么?我怎么考核?它会涉及到我们金融机构的很多部门。
《数字财富》:这种产品出来以后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要求就很高了,那金融机构主要的问题会是什么?
黎江:在放松管制以前,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式很简单,主要的问题是一些期限的问题,对资本金的要求也很简单。放松管制以后,一切都变成动态的了:资金成本增加了,产品的匹配问题、流动性风险问题、利润问题等都会暴露出来。甚至突然间发现,原来很多被认为是资产的东西,比如说众多的网点,马上就成了负债。
国外放松管制的过程非常痛苦。痛苦到什么程度?既出现过高达300%以上的利率,也有-10%的利率。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倒闭了3000多家银行,好几个金融行业几乎不存在了,最著名的就是储蓄信贷协会,整个行业都不行了。在放松管制前,这些银行实行固定利率贷款,特别是按揭贷款。当固定利率贷款碰上了高度的通货膨胀,实际的利率水平从百分之几一直能涨到18%。所以,美国是银行的客户没有死掉,银行就死掉了。
澳大利亚和我们国内一样,它的整个产品是浮动利率产品,就是我不承担风险,风险是客户的事。表面上看这是对的,但是当你的这些客户都死掉的时候,这些银行接下来也是死掉。所以,我们总结一下放松管制对金融机构到底有什么影响:第一点很简单,利差变小了,原来的成本一下就变得非常高,就像我们的券商一样,佣金一放开,我们的营业部一算账,直接压力就在这儿。第二,有一些领先的银行,马上就搞了很多金融产品,逼着其它银行都要想“我们跟不跟?”不跟,客户就可能跑掉;跟了,他可能赚钱,我们可能全赔了。金融产品的整个周期将缩短,从几个月一下子到几天。那我怎么来做金融产品的研发?另外如果我的利率再降、再打价格战的话,我根本打不了,就像现在国内的外汇业务,如果是赚手续费的话,还能勉强维持,如果每个银行还都是靠息差的话,那全是赔本赚吆喝。
《数字财富》:除了利率,产品上我们还能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黎江:计息方式上大有文章可做。比方说,你的利率水平是4%,竞争对手给客户的利率是2%,而你不想跟他打价格战。你可以坚持你的利率,同时在计息方式上给客户更多的选择。例如按照月度、季度、半年度或年度计息,有很多种灵活的方式。这样客户选择的余地就大了很多。再有就是付息方式,你可以考虑给客户提供多账户付息选项:你在我的银行存款,我可以把利息付到别的银行的账户上去,没有问题,
从海外的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初期,价格战对老百姓很有吸引力;但是随着国外银行产品系列的彻底改换,后来的竞争就从价格战转变到灵活性方面,灵活性带给消费者的好处比价格战带来的好处更多。
《数字财富》:您如何评价现在国内银行IT系统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能力与水平?
黎江:目前我们国内的核心账务系统也好,核心应用系统也好,不仅没有给后台提供风险管理必需的信息维度,也无法把风险管理的政策和措施产品化。这里可能要转变一个关键的思路,那就是风险管理不是做给监管部门看的,而应该是满足市场的需求。
《数字财富》:和国外同行相比,我们国内银行究竟处于一个什么层次?
黎江:国外已经从数据的管理、参数的管理推进到了模型化的管理。国内的产品到现在为止大概走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账务系统,核心系统中还没有产品的概念,只有客户账号的概念;如果利率变了的话,就是改哪个账号里的利率。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代后期,搞了一些参数,搞了利率表,但还没有形成一个产品的概念,还没有一套完成的产品表,没有把利率市场化的因素放进去。第三个阶段出现在1990年代末期,外部参数表中开始产品化了,每一家金融机构现在都有上百种金融产品,这个时候开始用产品号进行管理,更新一些账号的利率。特别是像去年,出现一些资金清扫,资金的账号归集,开始有一些这样的产品。参数增加了,就有了一些灵活性。但是每一次要外面挂一个表,而且单独的某一个产品中的利率变化虽然已经可以适应,但账号从一个产品换到另一个产品还做不了。
去年有一些银行做了新的核心账户系统,新的核心应用系统,有通用的格式、产品类型,有通用的编码,有通用的参数管理,还有通用的不同的访问表格,参数管理也越来越复杂,甚至有国内的金融机构,马上要成立专门的参数管理部进行管理。开始尝试改变一个利率的时候,能改变你客户的好几个产品,或者是把你的利率适应于不同的产品,但是这个还是临时的小步快走式的改革方法。而且还有一些银行,甚至还没有进行直接的用数据来控制的管理,还在做分散的数据集中。
《数字财富》:您预测一下,接下来会怎么走?
黎江:利率放松管制以后,应该会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家主要是在价格层面进行竞争,都是“一事一议”来改。不同的产品中,或者是内部修改程序,或者是外挂一个表,或者是用批处理,或者用什么方式,反正能给你凑出来。无论你说明天变利率还是后天变利率,也能做出来。第二个阶段,就是在灵活性的层面进行,这种竞争开始造成一些改变,多种的组合出来了。我们国内的银行是一个单层次的市场。都是小行模仿大行、一层模仿一层,做的事情都差不多。但我们马上可能要在不同的产品层次上开始竞争,因为利率已经放开,产品的层次要拉开,我不可能让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去模仿一两家的做法。我们可能一下子到不了国外模型化管理那步,我们应该到哪一步,我们怎么样开始把哪项产品的层次挖出来,这个是大家现在要想的事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457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