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麦收印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向灵

  六十年代我出生在北方农村。在农村,对于老百姓来说,每年的小麦收割是件大事,同时也是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
  六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小麦收割以镰刀为主。每到小麦成熟季节,家家户户就忙着造场,准备镰刀、木叉、扬场锨等收麦工具。开镰后,麦地里男女老少,只要是能拿得动镰刀的,不讲割麦快慢,一齐动手,生怕遇到连阴天让即将到手的麦子发霉变质。人们早起晚归,中午吃罐饭,夜里还加班。一旦遇到下雨天,堆垛、盖麦拉麦等等,忙的更是不亦乐乎。
  从小麦收割到麦子晒干存到囤里,家里有二三个劳力的,收割五六亩麦子需要十天左右,慢了半个多月。等麦子收完,把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点播上,大多数人都累得够呛,有的躺在床上饭都不想吃。
  小麦晒干后,第一件事就是缴公粮。那时小麦平均单产2∞公斤左右,应缴国家的加上乡村提留款,再去掉种子、肥料、耕作费用后就所剩无几了。可是售粮后有时拿到的还是白条。
  九十年代,农村出现了小型收割机。说是小型收割机,其实就是人们平时用的手扶三轮拖拉机或四轮拖拉机,临时装上割麦支架,只收割秧杆不脱粒,每趟收割6垄麦,收割1亩小麦需要半个多小时。虽然不用镰刀割了,但装车、脱粒等环节一个也不能少。那时,由于条件十分有限,小型收割机的数量并不多,有的农户等上几天也用不上,有的怕花钱,干脆仍然用镰刀收割。
  小麦晒干后,第一件事还是缴公粮,但由于小麦种植科技含量逐年提高,平均单产已突破400公斤,再加上农发行千方百计保证小麦收购资金及时足额供应,农民朋友可以“一手售粮,一手领款”,打白条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收麦时大型联合收割机唱起了主角。麦子成熟后,人们坐在地头的树阴里,望着联合收割机从地这头跑到地那头,再从地那头跑回地这头,一根烟工夫,整块麦地就只留下刺棱棱的麦茬了,干干净净的麦粒从机器里一袋袋地吐出,等地头堆满一片扎不住口的麦袋时,丰收,幸福的喜悦荡漾在大家的脸上。仅三四天时间,田里就不见小麦了。
  小麦晒干后就直接入仓了,因为缴公粮的年代结束了。如愿意出售,国家实行敞开收购和保护价收购,家家户户不但不再缴各种费用,而且国家的种田补贴还逐年提高。
  从用镰刀到小型收割机再到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农民的劳动强度与日俱减,从白条收购到现款收购再到国家的种田补贴逐年提高,我们看到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488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