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低碳经济:中国经济新年增长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范颖华

  哥本哈根带有火药味儿争吵的余热尚存,那么低碳经济能否会成为2010年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听专家分解、预测的同时,有些人已经急于有所动作。
  
  2009年12月18日,远在寒冷北欧的哥本哈根大会会场内持续着连日来的火热争吵时,中国天津滨海新区内的天津排放权交易所门前依旧门可罗雀,空旷无比。虽然,在此前的一个月,它刚刚完成自己成立以来首笔6266吨碳排放权交易。
  一个事实不可小觑――哥本哈根大会之后的一周内,欧洲碳市场价格暴跌,国际CERs(经核证的减排量)已从15欧元/吨降至2009年12月29日的11.2欧元/吨。碳交易商固然将之归咎于哥本哈根大会并没有达成实质性的协议,但该次气候大会之后的未来CDM(清洁发展机制,发达国家通过该机制购买发展中国家可以出售的二氧化碳减排配额,美国有指定的碳交易市场),业界已然不再乐观。
  2010年,中国的CDM、碳交易、碳金融又将何去何从?
  
  专家一样在打架
  
  如同哥本哈根大会的语焉不详一样,国内的专家们就碳经济命题也同样争执不一。
  有个细节颇让人玩味。在某个探讨低碳经济的高端论坛上,著名的经济学家、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在大讲“迎接绿色革命”演讲前的几分钟,先一个发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李扬则刚刚对低碳经济泼过冷水――李在发言中称,要对碳问题保持警惕。“我问过好几位院士,他们跟我说,人不要这样自作多情,你没有能力影响世界,在二氧化碳排放里,人类累计排放下的不过1%……所以这个事可能是被夸大了。它本质上是发达国家约束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武器。”
  之后,两人虽然位置相邻而坐,但整场彼此无语。
  专家间尚且就这一问题打起架来,普罗大众以及投资者又将何去何从呢?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宇燕看来,绿色经济的前景,或者是新能源的前景并不是很明朗。“目前来看谈的很多,也有一些投入,但是究竟前景怎么样,现在我们很难下定论。”
  张宇燕分析,刚刚结束的哥本哈根大会总体讲还是通过了没有约束力的宣言,新能源目前遇到的问题就是成本高、投入大,而且它的高度取决于传统能源的价格。“所以这里面还有一些问题。各个国家标配不统一,具体的政策,国内的政策,各个国家都不一样。”
  “最后能不能靠新能源,或者是绿色能源、清洁能源来引领下一轮的经济复苏,现在还不能确定。”张宇燕对《小康•财智》记者说,“但是我们看到了曙光,我们希望有一个新的技术和产业能够带动整个经济长期的、周期性的增长,但是现在很难确定是谁。”
  似乎和张宇燕的观点一致。李扬认为,中国的碳经济问题应该更多地从节能角度来认识,也就是说从降低成本的角度来考虑碳的问题。“西方国家绝对不是从节能角度,而是从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权利的角度谈这个问题的,角度完全不同。”
  “我觉得碳金融很容易就炒出一个新泡沫。这次危机告诉我们金融很容易自我服务,自娱自乐,搞出一个东西让大家去交易,把钱搞进去,始作俑者赚到钱,让全世界承担金融泡沫的后果。”在《小康•财智》记者采访时,李扬称,他自己觉得这个事儿需要警惕,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就在于是科技基础的丧失。
  “我们的眼光不应局限在碳上,而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回到我们这些年老在说的创新型国家的主题上来。”李扬说。
  然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表现出了他在这一问题上的乐观。
  刘世锦认为,哥本哈根的争吵还会吵下去。将来不吵的前提是建立一个责任体系――就是要解决谁应该减排多少这个基本问题。这个问题实质上需要解决三个基本点:第一个就是界定产权;第二排放权可交易;第三推进创新。
  “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提出一个解决方案,主张建立一个国际排放权账户,就是给每个国家设立一个账,把每个国家要承担的责任、义务,或者还有多少的发展空间、排放空间都非常具体地表现出来。”刘世锦预测,将来一定会出现产权界定、排放权交易,特别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创新。
  刘世锦称,由谈判带动的技术创新实际上已经发生了。节能减排、新能源发展如火如荼,相当一部分国际风险投资已投在这个领域。“所以我们期待在这个领域中的新技术出现一个重大的突破,带动相关的产业迅速发展,这其中也包括现在的碳交易、碳金融。”
  “不久,碳交易规模很可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交易市场,超过石油交易。其实可以展望一下,中国将来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交易的市场。”刘世锦预测。
  
  现在就行动值得么?
  
  当专家尚且不能就低碳经济的未来达成一致意见时,在低碳金融方面,兴业银行(601166)已然成为先行者。
  2008年10月31日,在正式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后,兴业银行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一年后,兴业银行首个适用赤道原则项目――福建华电永安发电2×300MW扩建项目正式落地。
  事实上,能够与兴业银行一样能拿出节能减排项目贷款数据的银行目前并不太多。有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1月底,兴业银行累计发放节能减排项目贷款187笔,累计发放金额137.37亿元。实现在国内每年节约消耗标准煤851.78万吨,每年减排二氧化碳2685.34万吨,年减排化学需氧量(COD)42.82万吨,年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47.25万吨。
  那么,在实体经济仍然在作壁上观者居多的时节,这么早就行动真的值得吗?从近两年来的实践看,兴业银行的决策者似乎很乐得其所。
  从被动的接受约束,转变为主动的寻找机会,两年中,兴业银行行长李仁杰感触良多。在《小康•财智》记者的采访中,他认为,接受赤道原则,首先是一个约束,“因为你不仅仅要考虑到银行这个方面贷款的其他风险,比如经营风险;还要考虑到项目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所以它是一种约束。”
  “但在这个业务发展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节能减排,注重环境现在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已经上升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成为一种社会发展的趋势。”李仁杰说。
  既然是一种趋势,就存在很大的商业机会。李仁杰认为,从节能减排入手,在这个过程中会逐渐发现很多新兴的业务领域,逐渐打造兴业银行为企业、社会提供差异化服务的优势。
  “一开始确实我们很多的员工认为兴业银行本来就是中小银行,在同业竞争过程中本来处于没有优势的地位,那么加了这个约束是不是增加了我们的经营成本?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当你实现了‘由绿到金’的转变,就是发现了很多的商业机会。”李仁杰向《小康•财智》记者强调,“尤其对我们这家银行的品牌打造树立很有好处。”
  新年前的11月22日,在联合国开发规划署召开的一次全球性环境与金融的高峰论坛上,李仁杰应邀出席并做了主旨演讲。他细心地发现,在其演讲后面,很多代表在发言当中再三提到兴业银行。相比主要发达国家的主流银行基本上都是赤道银行而言,“这至少表明了在气候的问题、环境问题、发展模式的问题方面,中国的银行业已经开始行动。”李仁杰称。
  相比金融业对低碳金融的谨慎,在中国已经大动干戈多年的CDM市场即便在对2010年低碳经济市场预期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已经做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除了原有的风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煤层气、垃圾填埋气等原有碳交易项目外,森林碳汇项目也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
  有消息称,日前,由四川省林业厅组织,国家林业局、保护国际(CI)、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和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单位支持,大渡河造林局作为经营实体,理县、青川、茂县、北川和平武林业局等相关部门共同开发的四川省首个森林碳汇项目――“中国四川西北部退化土地的造林再造林项目”在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下的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CDM-EB)成功注册。
  可能,如果2010年碳交易一如某些专家预测的那样能火起来的话,它会更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936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