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选择和前景展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肖元真 胡 恨 郑怡廷
一、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市场机制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的本质要求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因此,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就是要通过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形成市场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有效实施宏观调控的体制安排。
1、科学发展观必须切实落到实处
坚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是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党的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正越来越深入人心,各地政府和百姓充分认识到倡导科学发展观既是“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突出成就的经验总结,又是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搞好“十一五”期间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只有将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地开创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入科学发展和良性循环的正确轨道。
2、宏观调控运行中完善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伴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因此必须在实践中努力把握和处理好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之间的相互关系。市场机制是以微观主体的自主能动为基础,通过市场上各种价格的变动,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生产者之间的竞争等来推动经济运行,实现资源配置的。市场能否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是区别是否市场经济的根本标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或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事无巨细都由政府包揽,其结果是资源浪费严重和经济效益低下。因此,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通过相关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并将它贯穿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两者的作用和将二者人为的割裂开来。
3、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步伐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2007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把我国目前以高投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和不协调、低效率、难循环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式增长转变到以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率、可循环的集约式增长的道路上来,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经济增长粗放型的问题仍比较严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事关我国国民经济能否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事关全民族和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十一五期间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二、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
1、贯彻“八项任务”做好“三个协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7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目标的同时,具体提出了我国2007年经济工作的八项任务:一是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二是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四是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五是坚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六是坚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七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八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治国方略,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2007年我国全年经济工作将突出三个协调,即中央工作会议上重点提出的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我国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大好形势下,居安思危,抓紧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深层次矛盾,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和走上和谐发展之路,事关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是新一年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内涵,也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
2、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
我国自确立发展市场经济以来,便有了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说法,在“又快又好”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经济从1990年至2006年平均增速约98%,经济总量从1990年的全球第¨位上升为2006年的全球第4位。
我国经济发展在快的同时,也为多年来的粗放型快速增长方式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能源和资源的高消耗以及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和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为此,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求,到2010年,在GDP年均增长75%的同时,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快速增长已不是难点,如何让我国经济发展得更“好”才是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而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取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向公共服务领域转移,加大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新农村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社会保障、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在货币政策方面:继续把控制流动性过剩作为货币政策的核心,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加强流动性管理。根据经济运行和投资状况的变化,相机采取提高存货额利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公平市场操作、定向发行票据、对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等手段,适时调节市场流动性,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保持总量平衡: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适当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大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改革力度。
紧缩的投资政策和从紧的房地产政策,在投资政策方面:将在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同时,以调整投资结构为重点,继续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使投资增长体现国家行业规划、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标准、安全标准等多方面的要求,继续严把市场准入关和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在严格审核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同时,要抓紧研究制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的具体办法,在房地产方面:要在积极和落实此次宏观调控出台的各项政策和措施的同时,制定和推出房地产业发展和稳定房价相配套的各项配套措施;密切跟踪已经出台的各项房地产涉税和融资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贯彻落实新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及在国家部委有关政策精神的基础上,把好土地闸门,将最严格的土地管理落到实处,在土地供应、土地监管等关口进行全面紧缩,加大地方政府的土地管理职能。
灵活的外汇政策和求质的外资外贸政策。在外汇政策方面:将积极分流外汇储备,促进官方外汇储备和运用多样化,根据国际市场原油和重要金属等战略物资价格的变化,适时增加战略物资储备,扩大对全球大宗商品交易的参与,在满足储备资产必要流动性和安个性的前捉下,拓宽储备投资渠道,延长储备资产投资期限,以提高外汇储备投资收益水平。在提倡藏汇于民的同时推动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在外资外贸政策方面:将积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和升级,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强产业配套,逐步从代工向代设计和白创品牌发展,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更多地采用国产料件,延伸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条,建立和健全重要商品的出口风险预警和贸易摩擦协调应对机制,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工作,严格限制低水平、高消耗和高污染的外资项目进入,完善鼓励境外投资的配套措施、项目核准制度和因内协调机制,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现代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和对外拓展。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华东理工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15009.htm